作 者:吳強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讀>>

  前幾年企業家們還在討論“先做大還是先做強”,這兩年越來越多人說要“小而美”。如果老子穿越到今天,他會告訴大家: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長久”,做企業的最高和最低綱領都是“活下去”。

  本章的意思並不複雜: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顯露鋒芒,勢頭保持不了多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富貴而驕,招來禍患。事業成功了就應該身退,這樣才合乎天道。

  這是老子對於領導者如何通往長久之道的規勸。

  老子是一位人性大師,瞭解人類的弱點是貪婪、自滿,癡迷於追逐名利,而且不知道滿足。他用幾個字就把這種弱點形象地勾劃出來。

  1、持:拿着架子,執着於自己擁有的成績和經驗,不肯放下;

  2、盈:甲骨文的字意是兩個人站在浴缸中,水漫出來。表示已經裝不下任何新東 西;

  3、銳:鋒利的刀刃。尖銳,咄咄逼人,容易割傷別人;

  4、守:保守,守舊。貪戀過去的成果,醉心於金玉滿堂,害怕失去;

  5、驕:因爲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而自滿、得瑟。

  一位自持、自滿、鋒芒畢露、保守、驕傲的領導,可謂是“五毒俱全”。就算他再聰明、再有本事,也會走進盲區、失去判斷力。失敗,是遲早的事情。

  《天龍八部》裏少林寺方丈告訴虛竹和尚:世界上只有兩人,一個叫“名”,另一個叫“利”。名利就是富貴,它們是如此有魅力,就像美味的誘餌,讓人們變成盲目的魚羣,對其趨之若鶩,知進不知退,善爭不善讓。

  不僅領導者追逐名利,吃瓜羣衆亦是如此。因此,事情會進入這樣一種循環:下屬爲了自己的名利,想着如何討好上級;上級習慣了恭維的聲音,更難聽進刺耳的真話。漸漸就形成了“迴音壁”效應——領導者只能聽到自己想聽、愛聽的。

  魯迅先生談到過中國猛人(包括名人、能人、闊人)的宿命。他說,一旦成爲猛人,身邊就會出現很多馬屁精,將其團團圍在中間,投其所好、拼命讚美,“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典型的例子就是袁世凱,包圍者連報紙都會特印了給他看,民意全部擁戴,輿論一致贊成。最後稱帝失敗,一命嗚呼。

  老子一再提醒,做人要順從天道。什麼是天道?天地有陰有晴、有寒有暑,天道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循環往返。就像人的呼吸,我們離不開空氣,但也不能只吸不呼啊。

  想要收穫、接受,就必須要給予、放棄。杯裏的水滿了,就要清空。放下過去,才能迎接未來。做企業也是如此,只有讓成功變成過去式,才能迎來新的成功。管理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抱着過去的經驗不肯放手。

  諾基亞CEO在同意微軟收購時最後說的一句話:“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爲什麼,我們輸了!”我建議他讀讀老子。諾基亞最大的錯誤,就是太過執着於“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臨到破產了還如此自持盈滿,豈能長保?

  老子有非常具體的“長久之道”建議,而且極富邏輯。我們可以從他的規勸中,讀出他的解決方案:不持、不盈、不銳、不驕、不守;知止、功成身退。

  身退,並不是避世而去,而是“後其身、外其身”,通俗地講就是“別太把自己當會事兒”。功遂身退的智慧是“功成而名不就、事遂而身不居。”

  還記得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演講上的結束語嗎?“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人把它翻譯爲“保持飢餓、保持愚蠢”,有人把它翻譯成“飢渴求知,虛懷若愚”,讀完了這章道德經,你會把它翻譯成什麼呢?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解讀>>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相信“天人合一”,天地之道、修身之道和治國之道,是相通的。

  《道德經》中的道是規律,德是規律在事物中的體現。不懂修身之道,是德行太淺的表現。所以老子在本章着重講修身的功夫,修身有了餘德,才能治理天下。

  《莊子》書中曾記載黃帝問道於崆峒山的仙人廣成子。

  黃帝說:“先生,我想斗膽向您學習大道的精華,好用它去培育五穀、養育人民,並駕馭陰陽以治理萬物,我該怎麼做呢?”

  廣成子一聽就給懟回去,他說:“你這是想問物性的規律呀!你想管理的一切,不過是物性的殘餘,沒什麼了不起的。但這樣的想法,就像希望沒有云而下雨、草木不黃而落葉….這真是佞人之心,我和你沒什麼好說的!”

  黃帝灰溜溜地回去,不理國事,閉關三月,之後,又來找廣成子。這次他跪行來到廣成子跟前,拜首磕頭,畢恭畢敬地問:“老師是得道之人,這次我就問問,人如何才能健康長壽?”

  廣成子很高興,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意思是,這次你的問題對了!來,我給你講講什麼是真理大道!

  這段對話背後的含義就是“自己身體都搞不好的人,就別談什麼領導力了”。這也符合儒家的邏輯順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先來解讀本章字意。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可譯爲:形體與精神能否合二爲一,而不分離嗎?能夠聚集真氣,和嬰兒般專注柔軟嗎?能潔淨雜念,讓心鏡一塵不染嗎?愛民治國,能自然無爲嗎?感官與外界接觸,能多一些寧靜慈愛嗎?越通曉明白四方,能越覺得自己無知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意思是:生長和養育萬物,但不佔有、不依恃、不主宰,這是最深的德行。這幾句重見於《道德經》第五十一章,疑爲錯簡重出,我們以後再詳解。

  臺灣學者陳鼓應先生按老子先修身、再修天下的邏輯,試着調整了一下文序: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滌除玄鑑,能無疵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天門開闔,能爲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愛民治國,能無爲乎?

  前面四句談的都是修身,要修到“形神合一、心如明鏡、專氣致柔、極靜守雌”的境界。當修身的餘德自然流衍,才能生出“明白四達”而“無知”的智慧,並運用這種智慧以“無爲”去“愛民治國”。

  不要簡單地認爲“修身”就是養生保健,老子非常反對太過養尊處優。他認爲,修身的關鍵在於修心,而修心的關鍵在於剋制慾望、收斂精神,讓自己的意念堅定純淨。內在意念的修爲,對身體健康有極大的正面作用,同時也是提升內在智慧的關鍵。

  其實這一點也不玄乎,世界是我們內心的投影。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爲,自然就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一條狗養久了都會越來越像你,更何況你的世界呢?

  領導力提升的關鍵是領導者內心的進化。要改變外在的世界,必先改變內在的自己。如果自己的生活、健康都一塌糊塗,卻指望團隊帶的好、事業很成功,那簡直像指望“沒有云而下雨、草木不黃而落葉”一樣。

  常有人我問“如何成爲一位更好的領導者?”我的回答通常是“先讓自己成爲更好的人!”如何成爲更好的人?老子的答案是:停下來,靜一靜,讓靈魂跟上你的身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