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亦无事

不来常思君

——江湖诗话

本文字数:3298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诗人,表达爱慕的方式倒也简单,通常只有两个字:写诗!

苏轼在杭州的影响绵延千年,直到今天。杭州的东坡路、学士路,乃至杭帮名菜东坡肉,处处在提醒人们——俺苏大胡子曾经来过。

01

要是把古往今来,被文人歌咏过最多的城市排个金榜,虽然一时之间说不清到底谁是状元,但毫无疑问,杭州会是名列前茅的。

再把杭州被歌咏过的景点排个金榜……好吧不用排了,状元是西湖,榜眼是西湖,探花还得是西湖。

那可是西湖啊!

白娘子遇见许仙的西湖,苏小小油壁车驶过的西湖,岳飞埋葬一身精忠之骨的西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的西湖……

有人说,西湖如临水梳妆的美人:清幽、冶艳、传奇。这样的西湖,古往今来引得无数人心驰神往,尤其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骚人墨客,他们对西湖是毫无抵抗力的。

这些人在其他的场合或轻狂或矜持,可面对西湖,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放下所有的骄傲,用最耀眼的灵感写出最虔诚的诗句,只希望在这一卷美丽的西湖故事里,留下他们的一点印迹。

02

公元822年,51岁的白居易,厌倦了大唐集团内部在管理上、业务上的烦心事,主动要求去区域调研市场。于是这一年夏天,他被派到了杭州。

杭州任上的白居易,除了工作之外,最喜欢做的两件事,一件是给他的好基友元稹写信,另一件就是去游西湖,什么灵隐寺、孤山寺,白居易溜达起来没完没了。

不仅如此,为了以更好的角度看西湖,白居易还专门建了一座镜湖楼。自此,我们可爱的老白同学,已经被西湖深深地吸引了。而诗人,表达爱慕的方式倒也简单,通常只有两个字:写诗!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春题湖上》

啧啧,多么直接的表白。“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舍不得离开杭州,居然一半的原因是舍不得西湖。

白居易对于西湖的感情不光是动动嘴巴,除了反复在诗词里表白“最忆是杭州”之外,他还切切实实做了很多事。

到杭州的第三年,白居易安排人疏浚杭州城内的水井,供市民饮用。喜欢在湖边散步的他还主持修湖堤,蓄水用以灌溉农田,泽被千顷。之后,他再游西湖的时候,就有满满的幸福感写在诗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诗中的白沙堤就是后来的白堤,据传是杭州的百姓为了纪念白居易,让白堤随了白居易的姓。花了无数心血的白居易,终于在西湖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03

林逋是著名的网络诗人,所谓大隐隐于网嘛。因发表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被人熟知。

他不当官不工作不娶媳妇儿,属于典型的佛系中年。日常开个公众号写诗,配图的时候顺便显摆自己种的梅花、养的仙鹤,号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以江湖上称他为“梅妻鹤子”。

林逋也爱西湖,但他比不了白居易官大位高,人家白居易在西湖建了楼修了堤留了名,自己家徒四壁,吃饭都成问题,建不了楼,也修不了堤。但留名嘛,倒还可以想想办法。

林逋写了一个西湖孤山文旅计划书,从朋友那里筹集了一点资金,在孤山上建了一个简装小别墅——草房子。幸好,林逋生活的北宋时代,在山沟里盖个违章建筑也没有人管。当然,他在西湖留名的策略也想好了,很简单,就是持久战,一个字:拖。

你白居易毕竟在杭州的时间短,不过两三年,我林逋后半辈子就跟西湖耗上了,公众号更名叫“我家在西湖”,慢慢积累粉丝,让全世界都知道我和西湖是捆绑销售的。你白居易写湖堤,我就写雷峰塔,高你一大头。

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

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

长松含古翠,衰药动微薰。

自爱苏门啸,怀贤思不群。

——《中峰》

时间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不出林逋所料,由于在品牌上的持续输出,使他一度成为西湖的代言人。以至于在林逋死后,人们建了林和靖处士之墓和放鹤亭来纪念他。

放鹤亭周围因遍植各种梅花,成为西湖赏梅的胜地,每逢早春梅花怒放,清香四野。

而早在清代,放鹤亭一带就被命名为“梅林归鹤”,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如此,林逋泉下有知,亦当满足。

04

公元1071年的11月,杭州新任二把手上任,这是一个长着大胡子的四川人,他来杭州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西湖参观、作诗。

新二把手的名字叫作苏轼,他热爱着西湖,没事就约着同事在西湖上划划船喝喝酒,然后痴痴地看着一湖碧水,再大笔一挥,把他对西湖的热爱写进诗里边。

1073年的某天,杭州天气很好,湖上水光潋滟,苏轼他对同事说,看阳光下的西湖多美。

可西湖上的天气变的很快,眨眼的功夫,下起了小雨,远处的孤山雾雾蒙蒙,苏轼又对同事说,看雨中的西湖多俊。

同事说,翻来覆去都是你有道理。苏轼哈哈大笑,挥笔写下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的一首非常有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这首诗中,苏轼说西湖什么时候都美,还拉来西施做陪衬。西施漂亮吧,大美人啊,西湖就像西施一样美一样有生命力,淡妆浓妆都好看。

此诗一出,西湖又多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西子湖。就这样,苏轼后来居上,一下在“历代诗人咏西湖排行榜”上抢了头条。

故事还没完,我们把时间向后推一推。公元1089年,苏轼再次来到杭州,这一次他的职位稍有变动,从通判变成了知州,相当于市长吧。他看到西湖因为长期缺乏治理,茭白疯长,湖面萎缩,除了影响西湖颜值之外,还造成民生上的种种不便,就主持了疏浚西湖的工作。

在苏轼的安排下,杭州人民利用挖出的淤泥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遍种柳桃,每到春来,堤上桃红柳绿,美不胜收。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上的六座石桥,据说是苏轼亲自取的名字,从南到北分别叫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而这条堤本身的名字,随苏轼姓苏,叫“苏堤”,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便源于此。

苏轼在杭州的影响绵延千年,直到今天。杭州的东坡路、学士路,乃至杭帮名菜东坡肉,处处在提醒人们——俺苏大胡子曾经来过。

05

白、林、苏三位男神在西湖的诗句广为传颂,到底谁更适合代言西湖,也是众说纷纭。南宋有位词人刘过,突发奇想,把这三人凑在一起,组了个酒局——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六州歌头》

致辛弃疾同志:

我本来想在风雨里奔赴您的邀约,结果遇见老白、老林和老苏三位前辈,于是跟他们喝酒夸西湖去了,咱们的约会只能等晴天再说啦,回见了您内!

小刘

其实,被西湖美景征服的又何止白居易、林逋、苏轼呢?无数文人都曾争先恐后地为西湖题诗撰文,他们用诗笔细细勾勒出西湖的每一个角落,如同为美人描绘精致的妆容: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灵隐寺》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李贺《苏小小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赵孟𫖯《岳鄂王墓》

他们用满腔的热忱,书写他们心中的美景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西湖恰好承载了这一切。这些诗文如同一部古诗词专辑,向人们集中展示着西湖的水墨画卷。

诗人以西湖而荣,西湖亦因诗人而传,诗人与西湖,双赢。

如果非要在其中选择一首主打诗的话,我觉得可以引用郁达夫的观点:

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论知名度和传播度,苏轼与西湖的结缘,应该是古代诗人与西湖最重要的一次邂逅,没有之一!

(本集完)

本文由“诗词中国”(shicizg)原创

图片源于网络

如有争议,请联系删除

关注“诗词中国”

每天5分钟,把日子过成诗

作者简介:李江湖,青年诗人,诗词中国特邀作者。职业编辑,业余撰稿。微信公众号:挹风斋主人,有《醋溜唐诗》系列文章不定期更新。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今天看小诗妹了吗?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必须

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