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秦國、魏國、韓國、趙國、齊國、楚國、燕國被稱之爲“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中,趙國是一個軍事強國,一度成爲山東六國中唯一可以單獨抗衡秦國的諸侯國。提到趙國的君主,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趙武靈王。誠然,趙武靈王在趙國推行“胡服騎射”,這是趙國得以崛起的關鍵。不過,趙國的真正的巔峯時期,卻是趙惠文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就趙惠文王來說,是趙國第七位君主。在位期間,趙惠文王派遣大軍參與五國伐齊,重創齊國,又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國。並且,趙惠文王在位時還派遣大軍消滅中山國,促使趙國的疆域獲得明顯的擴大。

首先,根據《戰國策》、《左傳》、《史記》等史料的記載,趙惠文王(約前309年─前266年),亦稱趙文王,嬴姓趙氏,名何,戰國後期趙國第七代君主,趙武靈王次子。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趙武靈王傳位於趙何,自稱主父。公元前296年,也即趙惠文王在位時,基於胡服騎射後帶來的強大兵力,趙國得以消滅了中山國這一心腹大患。在此之前,中山國在地理位置上將趙國分爲南北兩部分,並且打退了趙國的多次進攻。由此,通過消滅中山國,趙國不僅解除了這一威脅,也明顯擴大了自己的疆域面積。當然,趙惠文王在位期間,最大的戰績應該就是擊敗齊國和秦國了。

一方面,公元前286年,齊國消滅宋國,引起了戰國七雄中其他諸侯國的警惕。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調集了燕國的全部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在燕國和趙國大軍的基礎上,秦國、韓國、魏國也派兵參加了攻打齊國的行動。由此,通過五國伐齊,齊國的實力遭到了極大地削弱。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國伐齊中,秦國、韓國、魏國三國的大軍在濟西之戰後就撤離了。而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派遣廉頗繼續攻打齊國,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爲衛國領地,後屬齊),威震諸侯。廉頗班師回朝,拜爲上卿。

由此,在五國伐齊中,趙惠文王不僅重創了齊國這一強敵,還趁機攻佔了不少齊國的疆域。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再次伐齊,又攻佔了齊國的數座城池。在此基礎上,趙國取代齊國,成爲山東六國中唯一可以單獨抗衡秦國的諸侯國。公元前270年,秦國越過韓國的疆域,向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縣)大舉進攻。對於閼與之地來說,雖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是其遠離趙國的都城所在地。在此基礎上,趙國在是否救援閼與上出現了爭議。

最後,就廉頗等將領看來,建議不要救援閼與。不過,趙括的父親趙奢則認爲趙國不能失去閼與。在此背景下,趙惠文王權衡利弊後,決定讓趙奢領軍救援閼與。在閼與之戰中,趙奢率領趙軍先是故意放慢行動,以此讓秦國放鬆警惕,然後急行軍趕至閼與據高臨下。就秦國大軍來說,因爲猝不及防,所以被趙奢擊敗,並損失了8萬左右的兵馬。由此,在閼與之戰中,趙國大敗秦國,促使秦國暫時不敢全面進攻趙國。總的來說,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通過一系列的勝利,促使趙國在整體實力上達到了巔峯。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趙丹)即位,是爲趙孝成王。

文/情懷歷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