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渤海小哥的《胡服騎射》之後,對趙武靈王這個人物唏噓不已,一代雄主竟然在繼承人的問題上這麼兒戲,自己親手整合的趙國又差點被自己分裂,趙武靈王在壯年身亡,如果他沒有廢長立幼,而是遵循舊制,在確保不會暴斃身亡的情況下,趙國是否有滅六國,或者秦國的能力?


不會

  1. 地利,趙國在趙武靈王向北發展之前,地利並不佔優,西邊秦國,東邊齊國,被積壓的毫無空間,無路可走,才向北發展。而代郡的游牧文化,和邯鄲的中原文化,本身並不一致,趙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本身就是一個內憂外困的局面。
  2. 文化,剛才說了趙國本身的文化矛盾,內部不調和,如何一致對外。秦國商鞅變法,最重要的是打通了貴族與平民、甚至奴隸的通路,讓帝王的向外擴張爭雄天下的心思與民眾不做奴隸,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心思一致起來。上下同欲者勝。
  3. 經濟,為什麼趙武靈王想專心打仗,本身是由於趙國自身經濟能力不足,所以只能用搶的。齊國這樣的煮海賺錢的國家,只要在國際上不吃虧,讓各國都亂起來就好了。晉國有富足的農業經濟,居中的便利商貿的地理位置。所以如果說稱霸的機會,沒有被三家分掉的晉國可能性比趙國還更大一些。
  4. 思想,這也是最重要的,可以說,在始皇之前,天下的王對取代周是一個可望可不可及的地位。各國的大夫、侯、一點點的往上要權,從互王、到互帝,但是說統一六國,事實上是一個真正的革新。也正是由於如此,秦統一六國幾十年後,項羽也還是稱「西楚霸王」,可見,天下一統,這是一個新的思想。作為趙國這樣一個內憂外困,思想如還「遵循舊制」,就更不可能跨出這個思想窠臼。這一點,楚王要比趙國敢想的多。


不會,他再多活幾年,趙國會亡在他手上也說不定。

不談天時地利人和那些虛的,趙雍在位期間對秦有勝績么?

(武靈王)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齊敗我觀澤。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齊破燕。燕相子之為君,君反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職於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

這戰績叼爆了,與韓魏共擊秦的是修魚之戰,韓趙魏三國之師被秦將樗里疾在函谷關前擊敗,斬首8萬2千。而後面的那個「擄將軍趙莊」,恰恰是所謂「秦屠三晉之民數百萬」五大戰役中的趙莊之戰。【「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

怎麼贏?而且趙雍別談解決秦國了,先處理好齊國再說吧,中山國吃了獨食差點被齊湣王合縱天下攻趙。【「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 趙 ,參分 趙國 壤地,著之盤盂,屬之讎柞。」】從這個意義上,趙雍他要感謝殺死他的李兌,李兌和蘇秦火線合縱五國,轉移火力,反坑了一波無腦吞宋的齊國,趙國才得以保全,趙雍死得其所,可以含笑九泉了。


@渤海小吏 咋又是你……

說真的, 我一直覺得@渤海小吏 是被粉絲坑得最慘的一位。總有一些朋友看了渤海小吏的文章以後張嘴就來,可問題是人渤海小吏並沒有這麼寫。

就渤海小吏的《胡服騎射》一文,必須澄清以下3點:

1,

該文中明確說明了趙國的地緣特點導致了領土支離破碎的局面,結合後文可見趙武靈王處理趙惠文王、安陽君的問題上絕非「兒戲」,而是根據趙國地緣特點的理性選擇(但不能視為完全正確的選擇);

2,

該文中明確說明趙武靈王的一些政治活動實際是在搞集權,其後趙廷的「分裂」固然與趙武靈王的做為有一定關係,但不可完全歸咎於趙武靈王個人;

3,

該文中明確說明了趙武靈王利用北方的軍事壓力脅迫秦廷,以安置樓緩入秦為相。且就全文看,沒一處說明趙廷在短期之內有實質的滅秦或滅掉全部諸侯國的計劃。

最後再補充一點:

渤海小吏的文章主要方向在通史,不對特定時代的特殊環境投入過多篇幅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就趙武靈王的結局而言,主要責任是否在趙武靈王本人並不好說,該文也並沒有武斷地說明責任全在趙武靈王。就趙武靈王的結局而言,東周時期的政治慣性及政治制度的客觀限制,再有李兌、肥義等人的陰謀活動,這些因素對此事的影響力不見得小於趙武靈王本人的某些作為。

整體來說,題主的問題可能是並沒有認真閱讀渤海小吏的文章導致的。


我認為不會,

首先,打仗是拼的國力,綜合國力的強大才是基礎!

當時的秦國國力至少是趙國的二倍!軍隊的戰力和數量,趙國也只是秦國的75%左右。

秦國這麼強大的國力,終秦昭襄王50多年,宣太后魏冉,白起,范雎等名將名相,都沒有滅掉東方六國中的一國!

趙國只是一朝,趙武靈王確實厲害,能打能幹,但想要滅掉六國,還是不能的!

一方獨大,必然會引起周邊國家的警戒。

當時的戰國,小國家,可以被滅,但也必須各國都有利益,趙國滅中山,有齊國的幫忙。

齊國滅宋,有六國的默許,雖然後來齊國悲催了,但當時齊國滅宋之初是因為宋國把周邊國家打了一遍,得罪了個精光!所以滅宋沒人干涉,但滅了宋,利益不能獨享,況且吞宋,必然國力大增,齊國滅宋之後,召開圍毆,也是因為如此,

秦國一家獨大,引起六國不安,時時合縱抗秦,而秦國除了敢出兵滅巴蜀,都不敢把滅了天天打醬油的韓國,為什麼?因為你打我可以,占我的地可以,但你要是滅我的國,那對不起,堅決不行,我干不過你,一群大哥也得幫著我揍你!

秦國打滅國之戰,是因為秦國綜合國力已經到了超越六國的地步,六國聯合起來,甚至最多也就打個平手!這樣壓倒性的優勢,秦國打滅國之戰,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阻止,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抗衡!

秦國這樣的國力,歷經秦孝公商鞅二人組,惠文王張儀司馬錯嬴疾甘茂一朝,武王昭襄王魏冉白起范雎時代,中間兩個短命鬼也就不說了,在始皇時代,才統一的,中間歷經了多少人的心血!

論人才,武靈王比秦惠文王昭襄王強多少,軍事能力比白起強多少!

趙國,就算趙武靈王他再活二十年,趙國的綜合國力也不能成為壓倒性的優勢,況且,西有秦國當時的魏冉白起宣太后,兩個綜合大國,必須像長平之戰一樣,戰略決戰,才能分出勝負,而長平之戰正好是綜合國力的體現!

所以我認為,趙國武靈王就算能重新掌權,終其一生也不可能統一六國,甚至想滅七雄中的一雄,也不一定能行!


不會。

春秋——戰國——秦一統,這個過程是奴隸制社會逐步解體,封建社會逐步建立的過程。其核心,是土地制度與政治體制的革命。

那麼,衡量戰國七雄誰能統一,標準之一,必然會是改革的深度與廣度。因為,所有的戰爭,都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從廟堂謀划到後勤保障。而綜合國力的強弱,則與改革的深度與廣度息息相關。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軍事上的變革。趙武靈王率領強大起來的趙軍,幹了兩件事,一是消邊患,二是壓縮中山國。對土地制度與政治體制,未見成效顯著的變革。估磨起來,無非是整治吏治等等,對土地制度沒有根本性的觸動。

或者,趙武靈王有效仿秦國的意思,想雄心勃勃地大幹一場,但對幼子的偏心以及對長子打壓後的婦人之仁,最終毀了他的雄心大計。這一情節,在小說《大秦帝國》里有精彩的描述。

趙武靈王死後,他所圖謀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沒有實施呢?

應該是沒有。而題目給的前提是,遵循舊制。遵循舊制,意味著分封制不變。在當時社會劇變的條件下,因循守舊無異於坐以待弊。

反觀秦國這一邊,必須改革的內容和任務,在孝公和商君一朝已經完成,後世之君是依據經濟發展對改革的內容進行不斷的鞏固和堅持。秦國也有過庸君,比如秦武王、孝文王、庄襄王,但在位時間都不長,未能對秦國的制度產生根本性的破壞。也就是說,秦國自孝公商鞅時間開始的變法,一直持續到了始皇一代,而不是淺變輒止。

這一節,在小說《大秦帝國》韓非入秦被囚之後,也有過精彩的描寫。

大秦帝國里的描寫,固然為小說家言。但抽象起來,從一般規律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可以算是最有說服力的解釋。

我以為,變法不夠深徹,這是趙國不能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