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感覺沒有最大,都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採取了不同的措施。

孝公和商鞅——變法,奠定強盛之基

惠文王和張儀,司馬錯——滅蜀,伐義渠,連橫,坑楚

昭王范雎,白起——遠交近攻,分化瓦解。長平直接把趙國打的一蹶不振。要不是范雎嫉妒白起功勞,說不定秦朝早就一統了。

始皇,李斯和王翦——做好了最後的工作,完成了統一大業。


你自己都說是秦統一六國,那還有誰呢?


秦國人民,人家既要交稅流汗,還要打仗流血。

你把秦國人民從秦國去掉,看剩下那一幫人怎麼統一六國。


個人覺得是秦孝公和商鞅


秦昭襄王。至秦始皇時只是水到渠成了。


商鞅 他奠定了秦國走向強大的基礎

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准許自由買賣;

2.獎勵耕織和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3.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統一度量衡,在秦國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這些措施使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干,死不休戰。


商鞅,奮六世之餘烈這句話不是說說的,都是建立在商鞅變法成功的基礎上


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因為最簡單來看是商鞅奠定了基礎。

但其實是很複雜的一個問題。

我也懶得一一解釋,所以就商鞅吧。


謝邀,嬴政。

秦國自孝公開始,經歷六世一百多年,終於在嬴政39歲的時候統一了六國。

雖說商鞅變法是秦國由貧弱到強大根本原因,但同樣重要的是新法的執行者,秦惠文王嬴駟是堅定的執行者,廢除了舊勢力主導的王道治國。宣太后羋八子和秦昭襄王嬴稷同樣是新法的堅定執行者,不斷擴大秦國的優勢。

秦昭襄王末期犯了許多錯誤,長平之戰後不納白起諫言放棄了繼續攻趙,等白起班師沒過多久又命令白起攻趙,但已錯過最佳時機,不但兵敗,還殺了白起。後來不斷兵敗,秦國雖然還是強國,但已經國庫空虛,國力大衰了,已經無力再征伐了。而後的嬴柱,嬴異人平庸且孱弱,到嬴政繼位時並沒有留下一個國富民強的秦國。

嬴政13歲繼位,22歲親政,期間滅了嫪毐,除了呂不韋,這才能真的不是一般帝王擁有的。他廣納山東六國人才,其胸襟和魄力比自己的祖先強很多。善用人才方面尤其突出,王翦蒙恬李信趙佗等將士以及李斯尉繚鄭國等能臣,都是用其所長,君臣同心。期間堅定執行商鞅變法,使秦國再次強盛,終於分而破之,統一六國。

最大的功績是統一後,不再推行幾千年來的分封制,而採用了郡縣制。還推行了車同軌書同文,北伐匈奴,修長城。使華夏真正融為一體,而以前的分封制則是王下有王,國中有國,只有秦統一後,天下人才有了大一統的認同感。嬴政的卓越眼光和想法在當時是多麼超前,換做任何其他六國統一都不會做出如此偉大功績,只會繼續延續古老的分封制,或許會變成另一個歐洲。


功勞最大的,個人認為秦昭襄王和秦孝公前二,誰排第一都也合理。秦孝公通過變法圖強打造了秦國崛起的基本盤,建立了一套影響千年的政治體系;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最長,通過五十多年的諸多軍事和外交手段,徹底的把東方六國以及東周打垮,遠遠甩開了他們同秦國的差距,統一大勢就此已定。

第三個人認為秦始皇嬴政,嬴政的功績主要在於統一六國之後的制度和文化改革,全國推行郡縣制和統一度量衡,後世一直到今天,中國中央集權政治特色和大一統思想皆源於此,但對於統一六國本身的過程來說,嬴政是幹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從秦昭襄王死後,秦國統一就只是時間問題,秦國從崛起到統一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最主要工作並不在秦始皇這裡。

第四的話應該是秦惠文王,他的主要功勞在於維護變法成果,是秦國崛起到超過其它六國這一過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同時打敗義渠,巴蜀,為秦國開闢了更大的後方空間。

第五就是秦武王了,時間太短,雖然有所成就,但遠不足以與四個主要人物相比。修好魏國,聯越制楚,平定巴蜀和義渠的叛亂 ,他的功勞主要在鞏固秦惠文王的成果。

庄襄王,孝文王時間太短,沒有排的必要了,三天不用講,庄襄王的三年也沒法和武王的五年比,他的三年秦昭襄王已經留給了他一個成熟的桃子,他需要的只是用把力把桃子摘下,,奈何壽數不夠,只能由他的兒子把本該是他的工作給做了。


商鞅

秦統一六國,按照賈誼的話說,是奮六世之餘烈。為什麼六世之後可以統一六國,為什麼不是齊國,為什麼不是楚國,為什麼又不是魏國或者趙國?都歷經多世,數代王侯。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孝公支持了商鞅變法,定位國策,且後代秦王堅持了下來。

商鞅變法,打通了從下層到上層的上升通道,將軍功和地位、階層捆綁到一起,很大程度上鼓舞了軍民,極大增強了秦國的向心力。從生產到征戰,各階層像打了雞血一樣,試問哪個國家能抗衡?

商鞅之後,其制度的優越,使得當時的秦國,種下了能夠統一六國的種子,為。國力蒸蒸日上,當然後代秦王的勵精圖治,各位大神的長袖善舞,縱橫捭闔也不可忽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