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次己亥二月,三魁鎮營岡店老街國寶薛宅廊橋一帶,遠山近水,春和景明。出老街,一路東行,溪聲隱約處,便是劉宅村。 拾級古道,但見鬆壑幽谷,田園梯田,瓦檐參差。隨水行至溪口,兩岸間,虹影橫臥,又見一廊橋,古樸風雅。沿溪而上,樹影裏羣山丘凌依勢合圍,鄉村風貌盡收眼底。訪友讀譜識字,感念先賢耕讀智慧,追思前塵蒼茫世事,靜觀山水田園。山中行走一日,恍如隔世。

劉宅村,一處古風猶存的桃源之地。

村落佈局

據地方史志和相關譜牒記載,劉宅,古稱茭陽,明代稱高陽,位於泰順縣三魁鎮東南部。唐五代以來,各姓先民先後遷墾本境,逐漸形成衆多的血緣家族。北宋,蔡劉李等氏族先後入遷劉宅。明朝時,因盛產銀礦,朝庭派駐官於此,遂爲商旅之地,漸成文人娛會之處。村中地形有七星落垟,五豬下槽。從日月山、八卦山,到七星墩、七步嶺,從五葉蓮花坡地、百丈漈到趙垟尖,各據地勢,五穀豐登。陰陽互抱,五龍搶珠,風水寶地,天人合一,得天獨厚,有高陽八景詩詠此地景緻。

仙洞虹橋

泰順是中國廊橋之鄉,仙洞虹橋,俗稱劉宅橋,坐落劉宅村出水口,系廊屋式木結構平橋。始建於明永樂三年,清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橋長24.8米,寬9.2米,距水面高3.5米,二層橋屋,七開間。屋面飾以吻獸及花草人物,形象逼真。雖經多次重修,但大部分構件仍保存明清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歷史價值。1987年由省文物局和劉宅村重修。2006年,國務院列此橋爲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014年再次重修。

橋頭有泰順縣文博館立於1990年的說明石碑。

廊內橋木斑駁,拾級上至二樓,清風徐來,古柱舊樑間,風情無限。而橋下流水潺潺,日夜訴說着曾經的滄桑歲月,遠去的 前塵往事。

武狀元蔡起辛

蔡遇壬,字若水,號愛蘭居士,蔡起辛之兄,南宋晚期文科進士。相傳蔡氏兄弟出生前,其母張氏夢星如雨落,忙以衣角接納大小兩顆,不久懷孕而產蔡氏兄弟。父蔡修以天干"丁壬合化木″取長子名"遇壬″,以"丙辛合化水"取次子"起辛″,意爲天地陰陽合一。後,兄弟應考高中,雙雙摺桂。後人於隘門建雙桂坊以記頌其事。

蔡氏家族自遷劉宅(茭陽,高陽)以來,不忘初心晴耕雨讀,心懷天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敬畏天地,尊重自然。得日月之惠,感山水田園之樂。宗族家訓,忠孝節義。遵禮重教,致力鄉社塾學,修心養性,得善正道,留名後世。武狀元蔡起辛文科進士蔡遇壬,一門兄弟功成名就。

然,朝代更迭。南宋末,蔡起辛拒元隱居,南歸故里劉宅,雲遊故鄉山水之中。後,出山北上,隱於天下。此中節義情懷,國家鄉土個人鄉愁,令人感嘆追思。

正如南朝宋鮑參軍文學家鮑照所言: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今劉宅村中,尚存留狀元文化古蹟:狀元井、故居舊址、旗杆石、跑馬路、馬房、習武場、石墩、石鎖、狀元家族墓羣等等。

百鹿蹤跡

蔡氏家族居劉宅(茭陽,高陽),蔡家因夢生子,兄弟雙雙摺桂,功成名就。武狀元蔡起辛及其兩位夫人葬於五葉蓮花寶地,承祖德而蔭後世。此地這種深具人文精神的生態地理特徵,自然引起世人關注和追尋。據劉氏宗譜記,有《仙洞虹橋》詩言:秦人避地桃源洞,劉氏幽尋遁世居。他日相逢黃石侶,任從橋畔覓遺書。

約於明朝洪武戊午年(1378年),尋龍而來的劉氏始祖圭公自福建遷今碑嶺頭之後,復遷魁峯高陽(劉宅),同樣的追尋,李氏等也隨後遷入。此外,還有張薛藍雷等姓氏住於不同區域。自此,劉宅村,多姓共處,耕讀傳家。今,村中劉氏祖厝尚存劉宅村官路之上,劉氏在村中還建有劉氏宗祠,李氏亦有舊厝於劉宅佳垟底,均系傳統庭院式古民居,四周爲田園風光,彌足珍貴,系傳統耕讀文化體驗的優良基地。

劉氏祖厝,內庭空曠,門前七步嶺古道,順沿溪至水口。相傳劉氏先祖初至此擇基,適逢雪天,四野寂然。忽見鹿自此出行,遊於林野。先祖喜擇此地建厝,並造七步嶺古道以念。其後,朝庭於劉宅水口開始開採蕉溪銀礦,設太監府同知廳藩臬官衙管理銀礦事業。劉宅遂成開釆重鎮。

今,水口尚存蕉溪銀礦遺址石刻。

從尋龍到鹿行蹤跡,從七步嶺到水口蕉溪銀礦,先賢們感悟天地,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順應自然,求道悟道。

自此,劉宅村聚集士農工商,田園生活,悠然自得,子孫代代繁衍。

從隘門關到靜修寺

劉宅村四周山峯,丘陵坡地田園依勢分佈,四時分明,宜耕宜讀,進退自如。行走其中古道,深感先人擇地智慧。村東出山處,道至稗嶺頭,設有有石門隘,亦稱隘門關,今屬三魁劉宅。系古時外出遊學求取功名、行商取財之交通要道,今存石碑殘柱斷牆構件於劉宅。睹舊跡關門,令人浮想連翩。

自此步行半里,至山中,便是建於民國15年的靜修寺。靜修寺,又名劉宅庵,系劉氏宣二公施基始建。寺之初祖爲深雲法師,後由聖滕法師、榮貴法師、方竹優婆姨、戒永法師先後住持。2015連年,始由福鼎悟福法師主持。

是日,居高臨下,坐談世事。品茗聞香,閱經思悟。桃李春風,山中靜好。黃昏時分,經隘門歸途中,見村中修竹黃花,白雲流水。正所謂:翠竹黃花皆佛性,白雲流水是禪心。

是夜,暮色四合,月上東山。獨坐村中讀譜品茗。窗外溪泉潺潺,雲淡風輕。遙想劉宅蔡氏先賢自北宋入山遷墾以來,帶來了空前的耕讀風氣。至南宋元明清,劉宅已成爲本境農耕文化的重心。而後,各姓氏族 ,繼承古訓,弘揚正氣,而光陰流轉已近千年,追古撫今,不勝感念。狀元故里有多少隱祕爲世人所不知曉呢?南宋破亡,故土滄桑,蔡起辛南歸北上,拒元隱跡,造酒安身之路,又歷經多少風雨?

掩卷沉思,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破陣子. 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之詞又一次在心中浮現: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少年即抗金南歸。一生忠憤節義,致力抗敵,渴望恢復中原。然國勢飄搖,國破山河碎。故土無依的他,只好將家國鄉愁,一一寄之於詞。那麼,南宋武狀元蔡起辛呢?

世事滄茫,人間有道。狀元故里,青山依舊。而今走過劉宅尋常巷陌,仍可依稀遐想當年的金戈鐵馬,烽火三月和抵萬金的家書。

少年說劍氣橫鬥,長夜讀書星滿天。

跑馬路中,蹄聲陣陣。習武場上,喊聲四起。寒窗裏,挑燈苦讀。山峯處,登高望遠。狀元井前,飲水思源。雙桂坊內,不忘初心。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亭下對答,向山問道。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文武兼修,耕讀傳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忠孝節義的理想一直激勵着晚輩後人。

丹心已共河山碎,大義常爭日月光。

劉宅之行,遊鄉間古道溪畔,訪廊橋山居,尋先賢足跡。在青山綠水間,一個古風優良,天地人和的美好家園,依然如在眼前。

塵一于山城

己亥春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