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樑中的漈下橋。 吳師煥 攝

  4月4日上午,泰順南浦溪鎮飛雲湖畔,修建已歷時4年多的南浦溪鎮漈下橋(福慶橋),終於迎來了上樑儀式,這也標誌着這座南浦溪人民的“精神圖騰”已進入重建的最後階段。整體工程預計將於今年10月之前全部完成。

  上樑儀式是廊橋修建中的重要一環,舉行傳統的上樑儀式,在當地民間意味着村民們請來了諸仙庇佑新廊橋,從此風調雨順。

  說起這座修建中的漈下橋,和本報《旅遊週刊》頗有淵源。去年1月,由於修建廊橋短缺資金,南浦溪的10餘位村民代表找到了本刊,當時該橋修建工程已經花了籌集的600多萬元善款,趕在新一年汛期來臨前修橋墩急需的60多萬元錢還沒有着落。於是,去年1月30日,本刊推出了一篇求助報道《漈下橋,何日能重現?》,消息見報不久,社會各界就爲漈下橋重建籌集到了一百萬元左右的資金。於是,村民們加班加點,在去年汛期來臨前建好了橋墩。

  就在前不久的3月26日,南浦溪村民代表再度光臨本報,告知了漈下橋即將上樑的好消息。此時,修橋已歷時4載有餘,村民們已投入了資金1100多萬元,缺口尚有200多萬元。

  在這樣的關鍵節點上,我們再度把漈下橋的漫漫修橋路敘述給廣大讀者。

  修橋倒下的首事和一方村民的心願

  漈下橋的故事,繞不開一場洪水和一個因修橋倒下的首事。

  在泰順衆多古廊橋中,漈下橋一直是獨特的。過去的漈下橋,曾是泰順縣境內唯一一座有三層樓閣的廊橋,在泰順廊橋中佔有重要地位。該橋原址位於泰順縣南浦溪鎮新倉村,始建於清道光廿八年(1848),後被大雨沖毀。清光緒六年(1880)由當地鄉紳捐資重建,加固橋基,改名福慶橋。1990年8月20日,漈下橋再度毀於百年不遇的颱風洪災中。

  都說每個泰順人心中都有一座廊橋,尤其是近13年來,泰順境內新建廊橋就超過了20座。重建漈下橋,作爲南浦溪一方村民的心願,呼聲更是一直沒有停止過。

  2014年,漈下橋重建工程被正式提上日程。當時的建橋首事爲南浦溪孫坪村退休幹部朱志亮,工程於2015年2月正式開工。

  也正是從此時開始,朱志亮將餘生都獻給了重建漈下橋工程。爲該工程嘔心瀝血的朱志亮由於積勞成疾患病過世,年僅64歲。

  “當地百姓對重建廊橋寄予了很大的精神寄託,許多70多歲的老人都經常對我講,在有生之年要重新看到漈下橋,我很受感動,就接手了。因爲我對搞技術有經驗,所以我去了很多相關的設計院。”朱志亮生前曾對記者說。

  重建的漈下橋選址位於原橋址上游200米處,設計跨度總長約162米,寬約5.8米,橋身離水面高8.9米,水下是十幾米深的橋墩,是由三條單獨的廊橋連成一個整體的廊橋羣,爲目前在建的全國最長木拱廊橋。開工時,工程建設時間計劃爲兩年。

  開工當時正值當地在外商人普遍經濟勢頭較好的時候,不少企業家都承諾了認捐。沒想到,後來本地在外經商的老闆們經濟普遍收縮,資金成了最大的問題。

  由此,該工程因爲資金短缺,時建時停,成了南浦溪人民心頭最大的傷。

  2017年4月,積勞成疾的朱志亮突然倒在工地上。這一次,工程被迫停工了近一年時間,直到2018年2月再度重啓。

  接力的首事和衆志成城的一方百姓

  2018年2月,在南浦溪鎮當地政府的協助下,南浦溪漈下橋重建籌備小組選出了新首事——新倉村書記吳惟國,同時,爲建橋捐款事宜到處奔走的還有當地退休教師夏清華等人。

  “今年3月,新倉村83歲的包國許老人家,平時撿破爛蓄些錢,他拿出500元錢送到我家裏,並說莫嫌少,給廊橋買幾片瓦,我感動地說,他的500元就等於別人的5000元捐款;原新倉村村民、現已移民蒼南的70多歲老人夏良時,身患結核病,每天吃藥,每月只有幾百元的低保收入,他省吃儉用,爲廊橋捐上了1000元,他老伴夏翁釵也捐出了1000元……”對於近兩年各方的捐款,夏清華每筆都有詳細記錄,捐款人的範圍從南浦溪當地至周邊的筱村鎮、百丈鎮直至更遠的羅陽鎮百姓,少則一兩百元,多則上萬元。

  截至目前,重建漈下橋已投入資金1100多萬元,收入企事業單位及各界人士捐款658多萬元(其中企業及泰順各鄉鎮單位捐款350多萬元,民間個人捐款300多萬元),原首事朱志亮在任時尚有350多萬元欠款,工程後續尚空缺資金200多萬元。

  最後,四處奔走呼籲的吳惟國等人,也希望通過本報,發起更多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捐款,爲這座凝聚了許多人心血的廊橋貢獻一份力量。

  來源 溫州日報

  記者 翁卿侖 通訊員 劉哲

  編輯 葉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