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次己亥二月,三魁镇营冈店老街国宝薛宅廊桥一带,远山近水,春和景明。出老街,一路东行,溪声隐约处,便是刘宅村。 拾级古道,但见松壑幽谷,田园梯田,瓦檐参差。随水行至溪口,两岸间,虹影横卧,又见一廊桥,古朴风雅。沿溪而上,树影里群山丘凌依势合围,乡村风貌尽收眼底。访友读谱识字,感念先贤耕读智慧,追思前尘苍茫世事,静观山水田园。山中行走一日,恍如隔世。

刘宅村,一处古风犹存的桃源之地。

村落布局

据地方史志和相关谱牒记载,刘宅,古称茭阳,明代称高阳,位于泰顺县三魁镇东南部。唐五代以来,各姓先民先后迁垦本境,逐渐形成众多的血缘家族。北宋,蔡刘李等氏族先后入迁刘宅。明朝时,因盛产银矿,朝庭派驻官于此,遂为商旅之地,渐成文人娱会之处。村中地形有七星落垟,五猪下槽。从日月山、八卦山,到七星墩、七步岭,从五叶莲花坡地、百丈漈到赵垟尖,各据地势,五谷丰登。阴阳互抱,五龙抢珠,风水宝地,天人合一,得天独厚,有高阳八景诗咏此地景致。

仙洞虹桥

泰顺是中国廊桥之乡,仙洞虹桥,俗称刘宅桥,坐落刘宅村出水口,系廊屋式木结构平桥。始建于明永乐三年,清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桥长24.8米,宽9.2米,距水面高3.5米,二层桥屋,七开间。屋面饰以吻兽及花草人物,形象逼真。虽经多次重修,但大部分构件仍保存明清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价值。1987年由省文物局和刘宅村重修。2006年,国务院列此桥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4年再次重修。

桥头有泰顺县文博馆立于1990年的说明石碑。

廊内桥木斑驳,拾级上至二楼,清风徐来,古柱旧梁间,风情无限。而桥下流水潺潺,日夜诉说着曾经的沧桑岁月,远去的 前尘往事。

武状元蔡起辛

蔡遇壬,字若水,号爱兰居士,蔡起辛之兄,南宋晚期文科进士。相传蔡氏兄弟出生前,其母张氏梦星如雨落,忙以衣角接纳大小两颗,不久怀孕而产蔡氏兄弟。父蔡修以天干"丁壬合化木″取长子名"遇壬″,以"丙辛合化水"取次子"起辛″,意为天地阴阳合一。后,兄弟应考高中,双双折桂。后人于隘门建双桂坊以记颂其事。

蔡氏家族自迁刘宅(茭阳,高阳)以来,不忘初心晴耕雨读,心怀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敬畏天地,尊重自然。得日月之惠,感山水田园之乐。宗族家训,忠孝节义。遵礼重教,致力乡社塾学,修心养性,得善正道,留名后世。武状元蔡起辛文科进士蔡遇壬,一门兄弟功成名就。

然,朝代更迭。南宋末,蔡起辛拒元隐居,南归故里刘宅,云游故乡山水之中。后,出山北上,隐于天下。此中节义情怀,国家乡土个人乡愁,令人感叹追思。

正如南朝宋鲍参军文学家鲍照所言: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今刘宅村中,尚存留状元文化古迹:状元井、故居旧址、旗杆石、跑马路、马房、习武场、石墩、石锁、状元家族墓群等等。

百鹿踪迹

蔡氏家族居刘宅(茭阳,高阳),蔡家因梦生子,兄弟双双折桂,功成名就。武状元蔡起辛及其两位夫人葬于五叶莲花宝地,承祖德而荫后世。此地这种深具人文精神的生态地理特征,自然引起世人关注和追寻。据刘氏宗谱记,有《仙洞虹桥》诗言:秦人避地桃源洞,刘氏幽寻遁世居。他日相逢黄石侣,任从桥畔觅遗书。

约于明朝洪武戊午年(1378年),寻龙而来的刘氏始祖圭公自福建迁今碑岭头之后,复迁魁峰高阳(刘宅),同样的追寻,李氏等也随后迁入。此外,还有张薛蓝雷等姓氏住于不同区域。自此,刘宅村,多姓共处,耕读传家。今,村中刘氏祖厝尚存刘宅村官路之上,刘氏在村中还建有刘氏宗祠,李氏亦有旧厝于刘宅佳垟底,均系传统庭院式古民居,四周为田园风光,弥足珍贵,系传统耕读文化体验的优良基地。

刘氏祖厝,内庭空旷,门前七步岭古道,顺沿溪至水口。相传刘氏先祖初至此择基,适逢雪天,四野寂然。忽见鹿自此出行,游于林野。先祖喜择此地建厝,并造七步岭古道以念。其后,朝庭于刘宅水口开始开采蕉溪银矿,设太监府同知厅藩臬官衙管理银矿事业。刘宅遂成开釆重镇。

今,水口尚存蕉溪银矿遗址石刻。

从寻龙到鹿行踪迹,从七步岭到水口蕉溪银矿,先贤们感悟天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顺应自然,求道悟道。

自此,刘宅村聚集士农工商,田园生活,悠然自得,子孙代代繁衍。

从隘门关到静修寺

刘宅村四周山峰,丘陵坡地田园依势分布,四时分明,宜耕宜读,进退自如。行走其中古道,深感先人择地智慧。村东出山处,道至稗岭头,设有有石门隘,亦称隘门关,今属三魁刘宅。系古时外出游学求取功名、行商取财之交通要道,今存石碑残柱断墙构件于刘宅。睹旧迹关门,令人浮想连翩。

自此步行半里,至山中,便是建于民国15年的静修寺。静修寺,又名刘宅庵,系刘氏宣二公施基始建。寺之初祖为深云法师,后由圣滕法师、荣贵法师、方竹优婆姨、戒永法师先后住持。2015连年,始由福鼎悟福法师主持。

是日,居高临下,坐谈世事。品茗闻香,阅经思悟。桃李春风,山中静好。黄昏时分,经隘门归途中,见村中修竹黄花,白云流水。正所谓: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

是夜,暮色四合,月上东山。独坐村中读谱品茗。窗外溪泉潺潺,云淡风轻。遥想刘宅蔡氏先贤自北宋入山迁垦以来,带来了空前的耕读风气。至南宋元明清,刘宅已成为本境农耕文化的重心。而后,各姓氏族 ,继承古训,弘扬正气,而光阴流转已近千年,追古抚今,不胜感念。状元故里有多少隐秘为世人所不知晓呢?南宋破亡,故土沧桑,蔡起辛南归北上,拒元隐迹,造酒安身之路,又历经多少风雨?

掩卷沉思,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之词又一次在心中浮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少年即抗金南归。一生忠愤节义,致力抗敌,渴望恢复中原。然国势飘摇,国破山河碎。故土无依的他,只好将家国乡愁,一一寄之于词。那么,南宋武状元蔡起辛呢?

世事沧茫,人间有道。状元故里,青山依旧。而今走过刘宅寻常巷陌,仍可依稀遐想当年的金戈铁马,烽火三月和抵万金的家书。

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星满天。

跑马路中,蹄声阵阵。习武场上,喊声四起。寒窗里,挑灯苦读。山峰处,登高望远。状元井前,饮水思源。双桂坊内,不忘初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亭下对答,向山问道。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文武兼修,耕读传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孝节义的理想一直激励着晚辈后人。

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常争日月光。

刘宅之行,游乡间古道溪畔,访廊桥山居,寻先贤足迹。在青山绿水间,一个古风优良,天地人和的美好家园,依然如在眼前。

尘一于山城

己亥春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