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到達十行位的行者,第二饒益行,不以欲因縁故,惱一衆生。這在理論上是一個結論,以事相來做說明,這事相本身還是理論。重點在藉一個因緣,滿足慾望,惱衆生。

  以自己的慾望,慾望什麼?就有人講了,供養師父功德最大,師父沒有計算機,供養計算機以後你的頭腦就像計算機,所以你要供養計算機……你以爲這是供養?這就是惱衆生,以慾望故,因爲以欲因緣故,重點在因緣。藉一個因緣,我要出國,你給我買機票,機票是因緣,你的慾望是你要出國。

  我們要談的是,不要惱了衆生,這個是所,衆生只是個所,欲因緣,欲是你的能,這個能一起,透過這個因緣,惱到衆生,果報定死了,連懺悔都很難。因爲三因緣具足,能、所,所,所還有那個因緣在那裏,因緣不成熟。

  修行就在這裏,三個三輪體空,要行菩薩道,所以有願力,願力就存在,但是不是慾望。有慾望本體不空,我不空。

  十行位的第二饒益行,這一講就是戒,我們爲什麼這地方修不成?因爲都用意識形態,都自己想的,不瞭解這個理論。欲是能,惱衆生就變所了,因緣,能、所、緣三個,犯戒的基本條件完全具足,要懺悔你都很難,懺不盡,因爲是故意犯戒了,然後要去懺悔,無有是處。

  一定要依止一個道場,它的語言模式把他弄清楚;依止一個善知識,把他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弄清楚;依止一個法門,把那個法門所要進行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行爲模式給弄清楚。

  不要用大腦,用大腦推理無有是處。每個修行人也都會講,做起來的時候,遇到事件那才知道。能不能開口,如何開口,要避免欲,因爲你能發自於你,一啓動,就造業了;而且那個因緣是你的託辭,所也是你的託辭。

  意志與潛意志,志是志氣的志,志是要不要,跟意識的識不一樣,意志是自己決定要做的。

  潛意志與潛意識很類似,但不太一樣,因爲它已經牽涉到行爲。潛意識只是一種潛在的觀念,它會控制你的潛意識行爲,而潛意志就是自己私底下要做的東西,自己不期然的就會做了,要控制也控制不住。

  爲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因爲面具太符合你的臉了,所以面具戴久了以後,自己都忘了戴着面具,尤其現在的面具叫做面膜,就更糟糕了,根本就無法去分辨,到底我貼了幾層,哪一層纔是真我,看到真我你說那個是面具。

  這都是意識形態所造成,修行就是要把這個一層一層給剖析掉,給弄掉,一層一層弄掉,赤裸裸的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這纔是關鍵。文字上不難,初級概論誰都會講,實際上難,難就難在潛意志,潛意志行爲沒辦法控制,自己不知道!這是第一個。(海雲導師講十行,圓明提綱撮要Ⅲ2-8)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