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卿美

  幼童留美,是中國近代主動向西方學習的一個重要標誌。雖然留學事業半途夭折,但在衆多留美幼童中,也涌現出了很多棟樑型人才。同樣是留學,爲何有官派幼童留美,卻沒有官派幼童留日呢?因爲日本是清末中國學生的首選留學之地,沒有幼童留日似乎說不過去。

  甲午戰爭前,留學日本並不是中國學生的最佳選擇。一場甲午戰爭,就猶如日本打了一場留學招生廣告,中國學生留學逐漸開始傾向於日本。據《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一書統計,1899年,有200名中國學生在日本留學。1902年達到500名,1903年增加至1300人,1904年翻倍,達3000人。1905年再次暴增,達到9000人。1906年,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猛增至1-2萬人。

  清末赴日中國留學生

  其實,蜂擁去日本留學的原因很簡單,一是路途近、成本低。二是文化相同,易於學習。三是日本學習西方成功,明治維新成效顯著,便於借鑑。至於官派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也是有的,只是沒有幼童留美出名。相比半途而廢的幼童留美事業,官派日本的留學事業更是夭折過早,所以沒有在歷史中留下影響。

  據《中國留學通史》記載,清政府官派日本的留學生最早緣於駐日使館招收翻譯。甲午戰爭後,裕庚被任命爲駐日公使,首先面對的困難便是日語翻譯人才。日本文部大臣西園寺公望向裕庚建議,招收中國學生到日本學校就讀,是最佳途徑。經裕庚向總理衙門奏報並得到批准後,駐橫濱領事呂賢笙回國招生。1896年,唐寶鄂等13名官派學生正式赴日留學。

  與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留美幼童不同,這次留學日本的學生都不是幼童,而是平均年齡約爲20歲,也就是說,他們都是成年人。這次爲何沒有選派幼童呢?卿美兄大致分析,應該是汲取了留美幼童的教訓。

  一是留美的幼童由於年齡過小,導致中文基礎很不紮實。到了美國後,一邊學習西學,還要學習中學。即使是推動幼童留美事業的容閎,也曾遇到回國後中文說不流利的尷尬,甚至還要讓熟悉中文的洋人做老師教自己中文。

  二是年齡過小,定力不夠,容易被西方文化“腐蝕”。留美的幼童到了美國,生活在美國人家裏,後生活方式很快西化,吃西餐、穿西服,甚至還剪掉了代表祖制的辮子。

  關於留學年齡大小的問題,其實各有利弊。這次官派日本留學,清政府則選擇了成年人。據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保存的裕庚致日本外務大臣大隈重信的書簡顯示,留學日本的13名學生年齡分別是韓壽南(23歲)、朱光忠(22歲)、馮誾模(20歲)、胡宗瀛(20歲)、王作哲(19歲)、唐寶鍔(19歲)、戢翼翬(19歲)、趙同頡(19歲)、李宗澄(18歲)、瞿世瑛(18歲)、金維新(18歲)、劉麟(18歲)、呂烈煇(18歲),還有後來替補的黃滌清(22歲)和呂烈煌(16歲)。

  據日本作家實藤惠秀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記載,13名留日學生被安排到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校長爲嘉納治五郎。13名學生在日本開始學習、生活後,感覺各種不適應。比如進入學校後,全部要改穿日本的和服與制帽,這讓他們感覺很彆扭。在飲食方面,日本人飲食清淡,以蔬菜、魚類爲主,且喜歡生食、冷食。最難以忍受的則是日本人的歧視,由於中國學生都拖着長辮子,日本小孩常常嘲笑他們是“清國奴”,甚至還朝他們扔石子。由於甲午戰爭剛結束,日本人普遍比較敵視中國人,這種不友好的氛圍讓他們感到壓抑。

  或許這就是成年人留學的弊端,年紀大適應能力比較差。這些中國學生忍無可忍,三個星期就有4人選擇回國。三年後,真正畢業的只有7個人。而留美幼童在基本都在美國堅持了下來,甚至在清政府下令召回時,有人還不願回國。

  官派留學日本,猶如一道流星,瞬間劃過夜空,人們甚至還沒有來及看到一絲亮光。但日本政府部分高層卻向清政府發出了善意的聲音,願意接收中國學生到日本留學,費用全部由日本政府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日本人如此大方?有人認爲,是日本在刻意培養親日勢力,爲今後向中國擴張、染指中國利益做鋪墊。

  1898年5月底,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致電李鴻章,恭親王奕訢,“貴國倘擬選派學生,我國自應支其經費、教其多士。”矢野文雄提出,日本願意接收200名中國留學生。此時正值戊戌變法期間,矢野文雄的提議正中維新派的下懷,尤其是康有爲等人,他們多次拜訪矢野文雄,商議具體事宜。監察御史楊深秀將起草的《請議遊學日本章程片》呈遞光緒。

  經過李鴻章等人上奏,光緒採納並下旨推廣留學日本,他說:“出國遊學,西洋不如東洋。東洋路近省費,文字相近,易於通曉,且一切西書均經日本擇要翻譯。”誰知,天有不測風雲,9月出現重大波折,先是李鴻章被罷免,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維新改革被廢除。矢野文雄提出資助200名中國學生留學日本的計劃被迫中止。

  儘管中央政府層面的留學日本計劃沒有成功,但各省與民間留學日本的熱潮並沒有降低。如張之洞、劉坤一都曾大力推動本省學生留學日本。由於門檻過低,導致大量中國留學生涌入日本,慢慢開始出現留學速成的現象。一方面是中國留學生的急功近利心切,一方面則是日本學校競爭加劇。海量的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創造了“留學經濟”,在利益的驅動下,日本學校開始無序競爭,通過縮短學期來賺快錢。誇張的速成學校,宣傳兩個月就拿到畢業文憑。

  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也是泥沙俱下,有的學生根本不是去學習,而只是去開開眼界,混個文憑,甚至還有學生熱衷吃喝嫖賭。1906年,端方與戴鴻慈聯名上奏《條陳學務折》,他們指出,在日本中國留學生多達1萬餘人,但60%是在速成班學習,30%在普通科學習,真正能進入高等學校的只有不到4%。

  爲此,清政府出臺留學章程,將留學門檻提高,要求學生達到中等以上學歷,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日語能力。從此,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急劇減少。1907年,驟降至5000人。

  令清政府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日本逐漸成爲反清的革命搖籃,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大多熱衷各種集會,以宣傳革命思想爲榮。清政府垮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與日本這個反清革命基地有很大關係。

  旁邊總有烈火烤着你,不糊纔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