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海戰,只是因為海戰相對比陸戰打得漂亮一些。

如果黃海戰役之後,北洋艦隊不避戰保船,而是繼續出擊的話,那麼海戰能更漂亮一些,死也死得像個人樣,總比窩囊死要好看很多。


真實歷史上。

北洋在大東溝海戰後,就是如閣下所言,一直在「巡遊海上做猛虎下山之勢」。

直到鎮遠進港觸礁,底艙進水,無法出海。而唯一能對鎮遠進行維修的旅順已經失守,相當於北洋兩大支柱「定鎮二艦」徹底斷了一根,戰鬥力幾近腰折。

北洋這才不得已全面躲進威海衛。

素,題主乃攪得真實發生過的歷史,結果會有所改變么???


甲午海戰的失敗,根本不在於戰術,而在於軍事力量的落後,我一直以為北洋艦隊的實力當時在亞洲是遙遙領先的。


但事實上,日本人的聯合艦隊參戰的軍艦,無論是在總排水量、平均航速節、火炮數量、魚雷發射管數量等各方面,都是領先於北洋艦隊的——我們哪有資格說什麼「痛失好局」啊!


為甲午海戰「背鍋」的人有很多,下面我們就從丁汝昌的角度來回顧一下這場海戰:


1


1895 年 2 月 12 日,劉公島,深夜。


丁汝昌面前的桌子上,擺著一杯葡萄酒。在寫完給李鴻章的最後一封信後,丁汝昌拿起了酒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只是催的並不是琵琶聲,而是劉公島港口外,數十艘日本軍艦的隆隆炮火聲。


而眼前的那杯酒,也並非葡萄美酒,因為裡面溶著生鴉片。丁汝昌是準備用它來結束自己生命的。

沒有人知道,丁汝昌在舉起酒杯的那一剎那,心裡究竟在想什麼。


在酒入口的一剎那,丁汝昌五十九年的人生,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


而他麾下那支曾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艦隊,也就此灰飛煙滅。


2


丁汝昌
丁汝昌

1836 年,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廬江縣的石頭鎮。丁汝昌出身貧苦,父親丁燦勛務農為生,所以丁汝昌只讀了三年私塾,就靠幫人放牛、放鴨、擺渡等,補貼家用。


在 19 世紀 50 年代,很多窮苦人家的孩子都去跟著做一件事,那就是參加太平天國的起義——丁汝昌也沒有例外。1854 年,在太平軍佔領廬江後,父母雙亡的丁汝昌就參加了太平軍,成為程學啟(後來蘇州殺降事件的主角之一)的部下,駐紮在安慶。


1861 年,曾國藩的湘軍合圍安慶,程學啟帶著丁汝昌等 300 多人在夜裡翻越城牆,投降了清朝。


這也是丁汝昌被後世不少人詬病的第一點:變節。


對於前來投降的程學啟部,當時在前線統兵的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並不信任,之後每逢戰鬥,都將他們放在最前列,勝則最好,敗則炮灰。但程學啟和丁汝昌因為熟悉太平軍的里里外外,作戰又勇敢,所以一路出生入死,屢立戰功,而且毫髮無傷。

1861 年 8 月,安慶終於被破,立下大功的程學啟升任游擊,做了湘軍「開」字營的營官(相當於營長),而丁汝昌做了哨官(相當於連長)。程學啟確實比較會帶兵打仗,李鴻章也比較倚重他。


沒多久,曾國藩命李鴻章組建「淮軍」,並配了湘軍幾個營作為「嫁妝」,丁汝昌所在的「開」字營也在其中。他坐著火輪,隨著李鴻章浩浩蕩蕩地開往江南。


自此,丁汝昌的命運開始和李鴻章聯繫在了一起。


3


丁汝昌到底會不會打仗?當然會。


如果丁汝昌不會打仗,不會在到江南沒多久,就被名將劉銘傳看中,調入自己的「銘」字營擔任哨官。太平天國滅亡後,丁汝昌隨劉銘傳剿滅捻軍,統率騎兵,再度屢立大功。


等到東捻軍被消滅的時候,丁汝昌已經官拜「總兵」(差不多相當於師長級別),授提督銜。


那一年,丁汝昌也就 32 歲。應該說,他的頂戴花翎,還是靠自己打出來的。


但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在太平軍和捻軍等內亂基本被撲滅後,識時務的曾國藩一聲令下,湘軍開始裁軍。1874 年,一輪輪的裁軍風潮波及劉銘傳時,劉銘傳讓丁汝昌裁撤他的三隊王牌騎兵營,丁汝昌修書抗辯,惹惱了劉銘傳,丁汝昌怕引來殺身之禍,索性辭職回家了。


在家賦閑了幾年後,畢竟還在壯年的丁汝昌想做點事情。1877 年秋,丁汝昌奉旨發往甘肅等候差遣。走之前,他拜見了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

丁汝昌的到訪,讓李鴻章眼前一亮。


劉銘傳也是洋務名臣,後任台灣第一任巡撫,有「台灣近代化之父」之稱
劉銘傳也是洋務名臣,後任台灣第一任巡撫,有「台灣近代化之父」之稱

丁汝昌向李鴻章說起自己想做點事,李鴻章是這麼回答的:「劉銘傳和你鬧矛盾,我若用你,肯定會得罪劉銘傳。」[「省三(劉銘傳)與爾有隙,我若用爾,則與省三齟矣。」]


那怎麼辦?李鴻章給丁汝昌指了一條路:我正在創辦海軍,你現在在我的安排下去學習各種海軍知識,我會委你大任。那時候,左宗棠還想調丁汝昌一起去收復新疆,但被李鴻章找了個借口推辭了(由此也可見丁汝昌的戰功確實比較有名)。


那個時候,李鴻章其實已經在盤算北洋水師提督的人選了。


4


誰來當北洋水師的提督,確實是一個難題。


朝堂上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支艦隊將來肯定是大清帝國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這個北洋水師提督的位置,不是誰來當都可以的。


李鴻章心裡又何嘗不明白?他曾為這件事專門請教過當時的兩江總督、福州船政學堂的創始人沈葆楨。當時李鴻章提出,這個提督人選必須「既懂海軍,又有資歷」。沈葆楨向李鴻章兩手一攤:中國之前連海軍都沒有,難道還有這樣的人才?


無奈之下,沈葆楨建議李鴻章先讓海軍科班出身的年輕人迅速挑大樑,擔任骨幹軍官,加速磨礪,再選一個有資歷、打過仗的老將來統領,所謂「一老帶群新」,這樣搭班子,還是合理的。

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女婿,也是中國近代造船、航運和海軍的奠基人之一。他當時擔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受命組建南洋水師,但他支持優先組建北洋水師。


「群新」是誰?那就是福州船政學堂培養出來的劉步蟾、林泰曾、林永升、方伯謙、鄧世昌這批人。這些人確實後來被大力提拔,成為北洋艦隊上各艦的管帶和核心骨幹。


那麼有資歷的「老將」呢?


李鴻章有自己的小算盤:這個提督的位置,首先不能放給外人,不然將來不聽指揮,等於為他人作嫁衣;但又不能明目張胆地提拔自己的親信,因為這會引來其他人的反感。


那麼,誰合適呢?


丁汝昌啊!淮軍舊將出身,對李鴻章有忠心,但在家賦閑多年,並非李鴻章嫡系。曾經叱吒戰場,年紀輕輕,官拜總兵,而且願意去一個新興軍種當差(當時清朝很多將領不願去海軍,所以北洋水師官兵的薪俸是很高的)。


沈葆楨
沈葆楨

所以,後人詬病李鴻章任人唯親,提拔丁汝昌統帥北洋水師,多少也有那麼一點不公平:放眼當時全中國,能找出來的合適人選確實不多。


5


1888 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擔任提督的,正是丁汝昌。

「一個帶騎兵的去管海軍,怎能不敗?」這是後來很多人對丁汝昌的評價。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1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歷史的細節:大變局下的生與死

張瑋 復旦新聞系新聞學碩士

¥13.99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20-05-0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徹夜火徹夜火

在沒有導彈得年代,岸防炮對軍艦的的威脅是十分大的,要不然八國聯軍也不能逼著清朝拆了大沽口炮台。中日甲午戰爭,是分為陸戰和海戰的。之所以現在不宣傳陸戰而是宣傳海戰,那是因為陸戰打的實在是太丟人,相反海戰但是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壯舉。至於陸戰是什麼個操行呢?四個字形容就是一觸即潰,有挺多地方甚至是到瞭望風而逃。到了戰爭後期,陸戰的部隊基本聽說日軍要來了,一槍一炮都不放就跑了,日軍就這樣易如反掌的佔領了清軍的炮台。於是,在聯合艦隊和岸防炮的夾擊下,北洋艦隊沒有任何勝算。有人說了,集中火力和聯合艦隊死磕,不是沒有一戰之力。沒錯,但是海戰中軍艦不可能一直在海上作戰,彈藥燃料消耗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回港口補給。於是問題就來了,你一回到港口岸防炮就轟你。黃海海戰的時候,日本事實上已經佔領了朝鮮,聯合艦隊可以回日本或者朝鮮直接補給。北洋艦隊只能用越來越少的彈藥絕望的和聯合艦隊開戰,最後連燒鍋爐的煤都沒了,就只能稱為聯合艦隊的靶子。


在沒有導彈得年代,岸防炮對軍艦的的威脅是十分大的,要不然八國聯軍也不能逼著清朝拆了大沽口炮台。中日甲午戰爭,是分為陸戰和海戰的。之所以現在不宣傳陸戰而是宣傳海戰,那是因為陸戰打的實在是太丟人,相反海戰但是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壯舉。至於陸戰是什麼個操行呢?四個字形容就是一觸即潰,有挺多地方甚至是到瞭望風而逃。到了戰爭後期,陸戰的部隊基本聽說日軍要來了,一槍一炮都不放就跑了,日軍就這樣易如反掌的佔領了清軍的炮台。於是,在聯合艦隊和岸防炮的夾擊下,北洋艦隊沒有任何勝算。有人說了,集中火力和聯合艦隊死磕,不是沒有一戰之力。沒錯,但是海戰中軍艦不可能一直在海上作戰,彈藥燃料消耗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回港口補給。於是問題就來了,你一回到港口岸防炮就轟你。黃海海戰的時候,日本事實上已經佔領了朝鮮,聯合艦隊可以回日本或者朝鮮直接補給。北洋艦隊只能用越來越少的彈藥絕望的和聯合艦隊開戰,最後連燒鍋爐的煤都沒了,就只能稱為聯合艦隊的靶子。


不會的,實際上避戰保艦是李鴻章的無奈之舉,咱們應該知道,北洋艦隊到了1894年問題已經很大了,根本沒有足夠的炮彈和優質燃煤去支撐艦隊主動出擊,同樣我也不相信他們會有打破交戰的想法-就算有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補給,主動出擊只是消耗北洋艦隊的實力-實際上的確北洋艦隊的炮彈連打一場大海戰的存量都不夠。

而且,陸軍的問題比海軍更為嚴重,幾乎就是一觸即潰潰不成軍軍心渙散,根本打不了硬仗。

———————————————————

再補充一點,眾所周知,日本船的航速是普遍高於北洋艦隊很多的,所以就算主動出擊也很難抓捕到日本艦隊,反而人家有打與跑的自由,所以主動出擊感覺效率極低,萬一出個疏忽罪過就更大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