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船避戰」戰術真的是錯的么?從日本聯合艦隊和北洋海軍的軍艦對比上面來看,日本軍艦的航速要高於北洋的鐵甲艦,比起硬剛,避戰才是更英明的選擇吧。


北洋水師覆滅的時候,李鴻章還在想辦法託人傳消息給丁汝昌,讓他強行突圍撤往青島等港口

雖然這個想法已經過於不現實,丁汝昌的抗命是正確的,但是李鴻章從來不認為避戰保船是窩在港口裡,而是反覆強調相機繼續決戰。

雖然他的意見是錯的,但人家真沒讓船不出港。


歷史上「保船避戰」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也不並是所有人理解中那樣。。具體可以看專門分析.....如陳悅等人的書。

李鴻章對清日爭霸的認識是不斷變化。80年代末北洋成軍,而日本剛開始大力購艦,此時李鴻章自己的實力還是很有信心的。到90年代初,日本經過一大波購艦實力開始突飛猛進似增長,清廷這邊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海軍建設停滯發展,李鴻章此時對北洋水師已經很悲觀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李鴻章和丁汝昌的指導思想也並不是一直不變的。局勢也並不會以某種認知而改變,特別是朝廷內和駐朝鮮軍隊的壓力下,指導思想顯然要依據局勢變化的。

比方以丁汝昌戰前擬定的方略,要與日軍一決雌雄,決戰海上。李鴻章的政策是艦隊在渤海口遊動以威脅在朝日軍後路,這樣日本海軍就不能置陸軍的後路不顧而西進。丁汝昌的策略先不說對錯。在敵強我弱的形式下,李鴻章做出的布置沒多大的問題。有些人老說他是投降派和扯淡沒什麼區別。莽一波才不是投降派嘛?

真正的問題是朝鮮清軍撐不住了。豐島海戰是海軍護送陸軍爆發的。大東溝之戰也是護送陸軍登陸爆發的。日本一方起先也是攔截戰,結果沒想到爆發了主力決戰。

按木桶理論來說,決定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他最短的那塊木板。陸軍的不能戰,必然讓海軍失去決策主動權。最後演變成硬實力的對抗....

所以不管用那種策略,最終都會變成主力決戰,北洋水師依舊會戰敗.....


要說戰爭,那你就要明白戰爭的本質是什麼。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戰爭就是政治的延續,是一個利益集團與另一個利益集團的博弈的是種手段,也可以說是終極手段。那麼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是什麼呢?是綜合實力,綜合實力強的一方獲勝。需要指出的是,綜合實力不僅僅包括武器裝備、綜合國力,也應當考慮統帥水平、軍人素質等等。

那麼好了,回到問題本身。甲午戰爭,到底是哪兩個利益集團的爭鬥呢?我們常說的是中日之間或者大清王朝與日本之間。實際上,這種說法是欠妥的。比較搭檔的說法應當是「朝廷的戰爭」或者更貼切一點的「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

這裡先要提一個概念,那就是現代國家的概念。現代國家指的是有明確的邊界、有較為統一的民族認同感、有中央政府且中央政府有現代的統治手段、國家的建立具有合法性。現代國家的上述特質可以使政府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調集資源去做政府認為必要的事情,包括但不限於戰爭、基礎建設、經濟發展等等。

日本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是基本符合一個現代國家的特徵的。所以,僅從戰爭動員上就可以做出全國捐款買「吉野」的行動;軍隊出征的時候父老鄉親是夾道歡送,等等。這讓日本可以動員一切手段來打擊對手。

而大清是一個典型的一盤散沙似的古典國家。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不強。國家缺乏對國民的統治手段,主要還是依靠宗族、家族來對最基層的百姓進行統治。那麼,在面臨戰爭的時候能夠調動的資源就有限。

那麼答案就顯而易見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其根本原因是大清作為一個古老的國家,無力將足夠取得勝利的資源投入戰爭,而日本可以將包括武器、士兵、戰鬥意志等等資源全部投入戰爭。雙方在戰爭投入上的巨大差別,導致了清政府輸掉了戰爭。

再稍微說一下李鴻章避戰策略的對錯。從整體上來看整個戰爭中李鴻章無論海陸都採取了防禦的策略,如果其時中日雙方軍隊戰鬥力相當的話,這個策略是沒多大問題的。整個戰爭中中國軍隊出動不超過20萬,如果能夠守住各個要衝,那麼日本將面對勞師遠征而無成果,國內消耗過巨無以為繼的情況,拖也能拖死日本人。事實上,在攻克威海衛之後,日本也確實出現了無以為繼的現象,但清朝已經無法承受戰爭損失而求和。至於北洋艦隊,戰艦雖然貴,但只要戰爭能勝利,總會有錢買的。


戰略無知

自豐島首戰失利後,李鴻章不僅無報仇之意,反而主動命海軍退守渤海,將黃海制海權拱手讓與日人。七月九日,日艦出現旅順口外,清廷大驚,認為丁汝昌畏葸無能,巧滑避敵,難勝統帶之任,擬將其撤換。

李鴻章因此在二十九日,上《奏海軍統將折》為丁辯護。折中有云:「現在密籌彼等情勢,海軍戰守得失,不得不求保船制敵之方。」 可能為「保船制敵」思想之正式發表。李鴻章在其奏摺中指出:海上交戰,能否趨避應以船行之遲速為準,而中國快船不敵日本。倘與馳逐大洋,勝負實未可知。萬一挫失,即趕緊設法添購亦不濟急。惟不必定與拚擊,但令游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倭尚畏我鐵艦,不敢輕與爭鋒。奏摺原文明確顯示李鴻章所謂「保船制敵之方」,實即西方海軍戰略思想中之「存在艦隊」觀念。若能正確付之實施,則應既能保船又能制敵。但結果卻完全相反,不僅不能制敵,而且連船也不能保。

李鴻章在其奏摺中所提出之「保船制敵之方」,雖然即為「存在艦隊」觀念,但事實上則言行不一致。其所作為與其奏摺內容不符合。簡言之,李鴻章並未依照奏摺中所說明之「存在艦隊」觀念執行戰爭指導。

奏摺中明確指出應令北洋艦隊「游弋渤海內外」,此即為「存在艦隊」觀念之精義。艦隊必須在海上游弋,始能監視敵軍,並使敵軍在海上或岸上不能有任何企圖。但豐島首戰失利後,李鴻章即命艦隊退入渤海,並未命其「游弋渤海內外」。此處最應注意者即為「外」字。所謂「外」即黃海,中國艦隊必須在黃海中游弋,始能監視日本艦隊,發揮「存在艦隊」作用,此即奏摺所謂「猛虎在山之勢」。如果猛虎不在山上,而躲在山洞中,則無異於不存在。「倭」自然不會「尚畏我鐵艦,不敢輕與爭鋒」。李鴻章為何言行不一致,其原因應歸之于思想錯誤。李鴻章以陸戰起家,只有陸戰經驗,對於海軍戰略雖非一無所知,最多也只是一知半解。簡言之,以陸戰思想指導海軍作戰,如何能有效?由於未能真正採用「存在艦隊」觀念,始使黃海海戰在李鴻章意料之外發生。黃海戰後,北洋艦隊雖損失慘重,但日本聯合艦隊也同樣損失不少。如果會戰之後,中國海軍仍繼續巡弋黃海,則日本海軍將不能獲致制海權。當海戰結束時,北洋艦隊尚保留定、鎮、靖、來、平、丙六艦,再加上早已逃回旅順之濟遠、廣甲二艦,全部兵力共有八艘,用以繼續在黃海中巡弋,執行「存在艦隊」任務,至少並非不可能。但李鴻章愚昧無知,執迷不悟,仍堅持其所自認為正確的「保船制敵」觀念。實際上,李鴻章頭腦中絕無積極「制敵」觀念之存在,其真正考慮僅為消極的「避戰保船」和「株守海港」觀念。此種消極思想遂終於使中國一敗塗地,艦隊全軍毀滅。戰略理論認為「消滅敵人為保存自己的手段,保存自己則為消滅敵人的結果」。所以正確的戰爭指導應以「消滅敵人為主,保存自己為從」。李鴻章反其道而行,其最後失敗實乃必然。然則李鴻章為何如此重視「保船」,而實際上則從未考慮「制敵」。其根本原因義是什麼?簡言之,只有四個字:戰略無知。

文字來源:《中國歷史中的決定性會戰》


有一個學生,雖不是學渣,但成績也好不到哪裡去,平時上課複習不算認真也不算懶惰,考前一天的晚上,隔壁家的孩子發燒,哭了一整夜,影響了這位學生的休息,最後成績出來,這位學生沒考上某所學校。

那麼,問題來了,這位學生沒考上某所學校,是因為考前被隔壁發燒孩子哭泣影響的嗎?


摘自《浩瀚的大洋是賭場》,萊特灣海戰前:

栗田無法說服這些下屬,說出了最後的話:「聯合艦隊的現狀大家都知道,我們已經無法和美國艦隊戰鬥,無法取得制海權,杜甫有句詩是『國破山河在』,但是決不能『國破軍艦在』。如果從海軍軍官的自尊心出發,認為打擊運輸船隊是恥辱的話,那麼聯合艦隊在戰爭失敗以後,還有軍艦繼續存在才是最大的恥辱。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了,消滅了麥克阿瑟的運輸船隊,菲島防禦戰有可能進行得順利一些。而我們在行動中,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抓住敵人艦隊進行決戰。」應該說栗田還有一句話沒說出口:「軍令部是給了聯合艦隊一個墳場,但聯合艦隊能夠拒絕去這個墳場嗎?」話雖然沒說出口,但大家都明白了司令長官的意思,士氣又突然高漲了起來,既然軍令部和聯合艦隊那麼關心我們,連墳地都幫忙準備好了,那幹嗎拒絕上級領導的關心,就去死吧。

一句感嘆:如果甲午之戰時的北洋水師,也有「不能國破軍艦在」的想法,可能歷史也就不會給日本帝國崛起的機會。

我是個標準的日黑,但是,如果北洋海軍有IJN的一辦勇氣,也許歷史就會不同。

大東溝海戰輸了,不是世界末日,論程度趕不上中途島和馬里亞納,如果大東溝以後北洋艦隊還能鼓起勇氣找IJN拚命,就像鄧世昌做的那樣,IJN把這個叫「玉碎」「神風」。。。如果陸地上的清軍能多一些勇氣,不在稀里糊塗潰敗。。也許旅順就不會有後來的大屠殺。。

為了馬關賠款,又逼死了多少老百姓?日俄戰爭多少中國平民死亡?給俄國人當探子被砍頭,還被魯迅罵,,不當探子就不用死了是么?日俄哪個把中國人當人了?是啊,你們自己的軍隊望風而逃,寧可亡國也要保著船,誰又會在乎這些老百姓的生命呢?


避得了嗎?躲哪去。北洋艦隊在黃海損失不大。而是在港里被全殲。


你的疑問這要從當時戰局來看,清軍情況是陸戰不行,希望海軍能干擾日軍的海上補給線來補上陸戰不行的坑。海軍認為仗都打到東北去了,我再努力也改變不了你陸軍戰五渣的現實不如苟到戰爭結束更現實。但日本人覺得你苟到威海是不是還想著搞我的補給線,派海軍帶陸軍去幹掉幹掉。然後北洋海軍就被幹掉了,日本人再回過頭來收拾清軍陸軍了。要是北洋海軍主動出擊拼個魚死網破會怎樣,大概結果也是一樣的,只是顯得壯烈了點,甲午戰爭結果是沒啥改變的。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與入侵帝國主義者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鐵甲艦排水量7335噸,也是失敗最慘的戰爭,如果將甲午戰爭歸於李鴻章,遭罪歸於一身,不過是找替罪羊的行為!


北洋水師最後的覆滅是陸戰潰敗之後被關門打狗,所以到底是衝出去繼續莽一波還是什麼沒太大區別


甲午戰爭是一個舊式軍閥對基本現代化國家戰爭,是全方位的差距,陸軍差距尤其巨大。李鴻章知道這點,也知道無論如何都打不贏,所以一直在研究怎麼儘快結束戰爭。

但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並不是代差,如果應用得當可以給日本海軍一些打擊,至少能讓最後的和談順利一些,甚至從旅順撤出後直接開到上海避免被全部俘虜也行。但李鴻章卻讓北洋水師呆在港口裡,不戰不逃不降不走,這就是嚴重的騷操作了,只有校長才能相比。


中國近代革新 ,隨便一說 戊戌變法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沒什麼好說的。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革新的里程碑,造就了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由於後續經費不足,以及清朝政府的腐敗,各中原由很多就不一一道來了。

甲午戰爭開始,先談國力,在談軍事。

日本從明治維新後,革新教育,發展工業,日本明治維新後已經普及了義務教育。單從這一個方面來看 日本就能打敗清政府,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島國,從甲午戰爭開始一直掠奪我資源,攫取我領土,殺害我同胞。

清政府由於閉關鎖國,錯過兩次工業革命。教育,工業,沒有一樣能比過日本。加上各國的賠款,使得國民負擔不起,甲午海戰 北洋水師無論從裝備,還是人員素質來講真的不及日本,即使有鄧世昌這樣不畏生死的將領,也是沒辦法力挽狂瀾。

歸根到底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腐敗,北洋水師裝備已經很久沒有更新。而日本呢不得不說各個方面都很強。清政府怎麼打的過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