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 @淡淡青花 的這張圖已經表現了所有宣布獨立並成功(指在清帝退位前全省基本獨立)的省份。

我再補充一些其它的起義與獨立失敗,或是全省只達到部分獨立的省份:

河南:開封起義,失敗

山東:煙台起義,全省宣布獨立,後取消

直隸:灤州起義,天津起義,均失敗

甘肅:寧夏起義,成功(但當時寧夏不是一個完整的省)

新疆:伊犁起義,迪化起義,正與清軍激戰

東三省:庄復起義,正與清軍激戰

外蒙古:叛國式獨立

列個年表來集中表示一下具體事件及其發生時間:

這張表比較複雜,可以先看目錄:

它們均來自本人一個多月前發的文章:

車右花盾:辛亥革命全程戰線變化年表?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一、大致有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廣東等省。基本上當時長江以南的省份基本上全部都脫離了清政府宣布獨立。在北方,陝西與山西也宣布獨立,全線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二、經過及順序: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重鎮武昌爆發起義,兩天後,新軍佔領武昌、漢陽、漢口,並成立湖北軍政府,宣布湖北獨立。鄂湘兩省會黨曾有密約,若一省先起事並堅持十日之久,則另一省必響應支援。

10月22日,湖南新軍在長沙舉義,於第二天宣布湖南獨立。

同日,陝西西安爆發起義,宣布陝西獨立,商洛、富平等地立即響應。陝西獨立旋即引發河南的清軍猛攻潼關,甘肅亦從西邊發兵鎮壓。並非很穩固的新政權率領陝西人民兩線作戰,保衛了革命成果,創造了戰爭奇蹟。

同日,江西九江宣布獨立,並封鎖長江水面,攔截清朝的軍艦,有效保護著武昌的側翼。但九江搶在省會南昌光復前就獨立,給江西開了個壞頭,各市縣紛紛效仿,江西就此陷入混亂。

10月27日,雲南騰越起義,成為雲南第一個獨立的地方。

10月28日,陝西鳳翔起義,革命軍於29日凌晨攻陷該城。

10月29日,革命者在太原舉事,宣布山西獨立;同日直隸(今河北)灤州發生兵變,威脅京師。

10月30日,廣西梧州光復。

10月31日,江西南昌宣布獨立,同時安徽省會安慶爆發起義。

11月1日,雲南昆明獨立,次日大理獨立,雲南光復。

11月3日夜,上海起事並宣布獨立,江南一帶震動。

11月4日,在上海起義的激勵下,杭州亦爆發起義;同日,灤州與太原結成「燕晉聯軍」,但灤州迅速遭到鎮壓。晉軍遂出娘子關討清。

同在這一天,貴陽被革命軍攻佔,貴州宣布獨立。

11月5日,寧波、紹興舉義,浙江光復。同日江西全境光復。

11月6日,蘇州、無錫、松江、常州連續暴動,江蘇已實際脫離清廷。

11月7日,廣西宣布獨立。

11月8日,廣東和安徽宣布獨立;同日貴州全境光復。

同在此日,于山率先舉起福建革命大旗。

11月9日,內蒙古歸化起義。

11月10日,福建獨立。

11月11日,江蘇與浙江組織「江浙聯軍」進攻南京。

11月13日,山東宣布獨立,在堅持12天後,迫於袁世凱的壓力又於24日取消獨立。

11月17日,寧夏(當時屬甘肅)發生暴動。

11月20日,奉天(今遼寧)爆發東北地區的首次起義,但以失敗告終。東三省的革命一直處於低潮。

11月23日,寧夏宣布獨立。

11月22日,重慶獨立。

11月25日,北進的晉軍一路打到包頭。

11月28日,成都新政權宣布四川獨立。

12月1日,山西大同起義。

12月2日,「江浙聯軍」攻克南京,至此天下大局已定。

12月5日,向南進發的晉軍兵不血刃進入平陽(今臨汾),但很快被增援的清軍驅離。

12月12日,清軍佔領娘子關,東進的晉軍不得不退守太原。

12月22日,河南開封一帶,革命黨人慾舉行起義,不料事泄,遭到殘酷鎮壓。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同日,陝西革命軍佔領運城。

1月6日,清軍攻下太原,山西革命政府垮台,但北路晉軍依然存在。

1月8日,河北灤州爆發起義,不幸失敗。

1月13日,晉軍進入包頭,並於一周后攻佔薩拉奇;26日,晉軍被打敗,雙方開始對峙。

3月11日,甘肅秦州起事,宣布甘肅獨立,但義軍未能奪取蘭州。

4月27日,成都與重慶合併,四川最終得以統一。

另註:新疆、西藏等地只能被動接受清朝滅亡的事實;外蒙古則藉助沙俄之力,趁機從中國分裂出去。

貴州、廣西和川南在革命後局勢混亂,政局較穩定的雲南發兵剿滅了上述三地的亂黨,並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確立起滇系軍閥在西南的霸權。

三、相關介紹。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文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在中國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則可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中國之一系列以推翻滿清統治為目標的革命運動。


武昌起義的炮聲,震動了全國。最先起來響應的是湖南陝西兩省。

湖南省:九月一日

湖南與湖北密邇相連,兩湖革命黨人早就相約:"中國革命以兩湖為主動,如湖北首先起義,則湖南即日響應;湖南首先起義,則湖北即日響應。"

武昌起義後,湖南革命黨人直到八月二十一日才得到正式消息,故未能及時發難,後經多次組織發動,直到九月一日(10月22 日)才乘機起義。

焦達峰、陳作新等率領起義軍光復長沙,遂宣告成立"中華民國湖南軍政府",次日改稱"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南都督府"。起義軍公舉焦、陳二人為正、副都督,並發布"討滿清檄文"。九月十日,焦、陳二人被害,前參議院議長譚延闓(1880-1930 年)繼任湖南都督。

陝西省:九月一日

在長沙光復的同一天(九月一日),陝西革命黨人錢鼎、井勿幕(1888-1918 年)等聯絡會黨和新軍起義,光復西安,建立了陝西軍政府,舉曾參加過同盟會的新軍管帶張鳳翙(1881-1958 年)為都督,錢鼎為副都督。

江西省:九月二日

在革命黨人林森(1868-1943 年)、蔣群等人的策動下,駐江西九江新軍舉行起義,光復了九江,並成立九江軍政分府,舉標統馬毓寶為都督。九月十日(10 月31 日),同盟會員蔡公時(1888-1928 年)發動南昌新軍起義,建立了江西軍政府。新軍教官吳介璋、彭程萬,九江都督馬毓寶,同盟會員李烈鈞(1882-1946 年)先後出任江西都督。

山西省:九月八日

山西新軍發動起義,擊斃巡撫陸鍾琦(1848-1911年),光復太原,成立山西軍政府,舉同盟會會員、新軍86標標統閻錫山(1883-1960年)為都督。

雲南省:九月九日

雲南同盟會員李根源(1879-1965 年)、羅佩金(1878-1922年)聯合新軍第37協協統蔡鍔等發動起義。經過徹夜奮戰,次日光復昆明,組成雲南軍政府,蔡鍔為都督。雲南的獨立,對西南各省有重要影響。

上海:九月十三日

同盟會中部總會負責人陳其美(1878-1916 年)、光復會南部執行員李燮和(1874-1927年)、上海城(南市)自治公所紳耆李平書(1854-1927 年)等人領導商團、工人、學生、防營和會黨舉行起義。次日攻克江南製造總局,光復上海,成立滬軍都督府,公舉陳其美為都督。

浙江:九月十四日

在上海革命黨人的支持下,浙江革命黨人聯合新軍發動起義。經過一晝夜戰鬥,攻佔杭州。十六日成立浙江軍政府,舉諮議局議長湯壽潛(1857-1917 年)為都督。

江蘇:九月十四日

在上海革命黨人的影響和幫助下,江蘇的革命黨人、立憲派和舊官僚,於九月十五日和平光復甦州,成立了江蘇軍政府,原清朝巡撫程德全(1860-1930 年)搖身一變為軍政府的都督。

貴州:九月十四日

貴州革命黨人張百麟(1879-1919 年)等人發動新軍和陸軍學堂學生起義,攻佔貴陽,迫使貴州巡撫沈瑜慶不得不承認貴州獨立,遂成立貴州軍政府,舉新軍教官、革命黨人楊藎誠為都督,新軍營長趙德全為副都督。

安徽:九月十五日

安徽革命黨人在安慶起義失敗後舉行了壽州起義,佔領壽州,並連克皖北各州縣。與此同時,合肥、蕪湖也宣告獨立,分別成立軍政分府。省城安慶已陷於孤立。在此情形下,安徽巡撫朱家寶(1864-1928年)於十八日宣布安徽獨立,自為都督。後來,起義軍內部發生衝突,朱家寶逃離安徽,同盟會員孫毓筠(1869-1926 年)、柏文蔚(1876-1947 年)先後任安徽都督。

廣西:九月十七日

在武昌起義影響下,經革命黨人和立憲派的勸說,廣西巡撫沈秉堃(?-1913 年)在桂林宣布獨立,成立廣西軍政府,沈為都督,原布政使王芝祥、南寧提督陸榮廷(1859-1928 年)分任副都督。後陸榮廷攫取都督職位。

福建:九月十九日

在福建革命黨人彭壽松、鄭祖蔭等人的爭取下,新軍將領許崇智(1886-1965 年)、孫道仁(1864 年-?)相繼加入同盟會,並於九月十九日率軍起義,次日佔領福州。九月二十一日成立福建都督府,孫道仁任都督。

廣東:九月十九日

廣東宣布獨立,兩廣總督張鳴岐(1875-1945 年)逃往沙面租界,遂推舉同盟會員胡漢民(1879-1936 年)為廣東都督。

四川:十月七日(通電光復日)

四川在辛亥革命前夕爆發保路運動,情況頗為複雜。八月六日,同盟會員吳玉章、王天傑等領導榮縣獨立,「首義實先天下」。十月二日,同盟會發動重慶起義,成立蜀軍政府,公推張培爵為都督、夏之時為副都督。川東南57州縣相繼宣布獨立,接受蜀軍政府的領導。十月七日,入川鄂軍在資州(今資中)起義,捕殺鎮壓保路鬥爭的劊子手端方,通電響應武昌起義。

注:以上日期為陰曆。

從八月十九日武昌首義至九月十九日,短短一個月內,全國已有湖北、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上海、浙江、江蘇、貴州、安徽、廣西、福建、廣東等省宣告獨立。十月七日(11 月27 日),四川也宣告光復。

仍在清政府控制下的北方各省的革命黨人也都聞風而動,多次組織武裝起義。影響較大的有:保定吳祿貞(1880-1911 年)舉事,直隸灤州起義,新疆伊犁起義,內蒙包頭、豐鎮起義等,這些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



這個不太清楚,只覺得可以重新審視辛亥革命的必要性。清末最後兩三年國家已經開始認真改革,效仿明治維新成立議會憲法,雖然不完善,但至少是向現代國家改革方向動真格了,只要再給予幾年時間,平穩過渡,也許真能改革成功。無奈國家已亂,各省都已高度自治,中央政令也傳達不利,人民對君主立憲的好處和實質認識不清,只盯住君主這個封建辭彙,而不知道以無實權君主為核心能給憲法的成功實施帶來團結穩定的社會環境,最終被野心勃勃的各地軍閥以共和的名義來達到強化自身利益的目的,利用一些空有一腔熱血無任何國家治理經驗的文化人當旗幟,採用暴力革命把一個千瘡百孔但依然統一的國家大形勢,變成一個更加滿目瘡痍支離破碎的春秋戰國,結果美國法國代表的聯邦共和沒有實現,英日德代表的君主立憲也沒做到,亂七八糟地互斗幾十年直到把日本養肥了,進來各個擊破,把我大中華再次陷入萬劫不復之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