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旅游景区都在争先恐后地修建仿古建筑,然而如果的人都懂。就算是再精美也有一种自欺欺人的感觉,这种建筑有存在的必要吗?


题主也许是行内人吧

但严格来讲,仿古建筑应该是新建,而不是修建。

仿古建筑是指那些充分利用了现代施工工艺,并结合古法营造技术新建的,模仿古代建筑、文物建筑、园林建筑的一类建筑。

岁月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维护,才可以称之为修建吧。

仿古建筑新建的必要性,暂用以下两个论点进行概述。(前提均为在可行性研究获批、资金支持、政府扶持、老百姓接受的情况下)。想到了其他再说吧。

一、使用功能

2014年年初。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南大门拆除后按照规划重建。

图为新建后的南大门。基本保留了老南大门的制式风格和建筑群形式。

新建的建筑和老旧的建筑基本维持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保证了观感统一。

实际上新建过后,市民和游客不仅看不到原汁原味的古建筑,新建筑物本身也要花好长一段时间靠大自然(风吹、日晒、雨淋)的力量,才能将现有建筑风貌尽量向古风上靠拢。

而且施工期间,游客只能通过临时搭建的售票房购票,只能通过狭小的施工便道进入园内,扬州多雨,雨水期间地面沙土掺和著水泥,安全通道上人挤著人,伞靠著伞。慕名而来踏青游赏的好心情都被这门面上的第一印象搅黄了。

如此一说,新建的南大门破坏了原有古建筑的风貌,而且单方面来看的确是劳民伤财,影响旅游质量,那为什么还要新建?

因为要改善它的使用功能

原南大门人车不分流,旺季时人踩车,车推人;购票路线不明朗,进园路线与购票重合,交通质感较差;游客在门前拍照留念时,堆积特别严重;

不谈建筑物,不谈瘦西湖内部,从园林造景上讲,老南大门的景观、小品真的无圈无点,绿化苗木的布置也不够合理,不造景式。

【摘取了两位游客发的图片

10.2扬州瘦西湖_蓝鸢尾_新浪博客、【6】扬州游-瘦西湖之长堤春柳_一安平博客_新浪博客】

对比下来就能发现,新的南大门以及周边环境,不仅交通质感上有了大幅提高,用园林眼光来看也足够秒杀原有的建筑群和配套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仿古建筑如果能在使用功能上改善原有建筑,能够带来足够的便利和相当大的隐形收益,就有必要新建。

二、文化积淀

2012年底,我参与了人生当中第一个仿古建筑的施工——瘦西湖餐英别墅。餐英别墅是扬州园艺大家余继之的住宅 。

余继之在自己的住宅「餐英别墅」旁筑草堂数间附设茶社,出售点心、饭菜,兼营花木,四方游人,多集于此,亦称「冶春花社」 。

餐英别墅在瘦西湖传统景区的正中偏东位置,运营管理一直由景区负责,主营茶水,简餐也供游人休憩。游客逐年增多,老餐英别墅的接待能力捉襟见肘。出于对餐英别墅茶花文化的保护传承,也是为了改善使用功能【第一点提到的】,景区决定对餐英别墅进行改造。说是改造,实际上是全部新建。老的拆除,一概不留,仅留下来书法家包契常题存的匾额。

如此大动干戈,如此不照顾前辈,如此改头换面,真的有必要么!

有!

【这幅图摘自扬州市瘦西湖万花园餐英别墅(建筑表现)效果图网页,版权归起源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所有。】

新的餐英别墅占地3000多平米,由用餐大厅、会客厅、餐饮包房等等多个功能建筑组成,建筑形式上有厅有轩有亭有回廊,周边景观小品也比原来提高一个档次。

而且题主应该知道,为了满足现代餐饮业的消防、结构安全等等方面的要求,利用古式营造技艺或者传统木结构来做这份仿古建筑群,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上文提到的南大门是)。利用现代工艺新建的建筑物,至少安全上有足够的保证。插句题外话,我当时属于实习阶段,餐英别墅正好满足我毕业设计的建面要求,又因为是仿古建筑,跟那些千篇一律的土建货不一样,指导老师基本很爽快地同意了我的开题。

这是我当时利用广联达软体算量时画的模型(仅一部分)。不难看出,现代工艺下的大型仿古建筑群,结构形式上还是比较依赖现浇技术(主要依赖性体现在坡屋面、大直径砼柱、大开间、楼层净高等等)。

所以,新的餐英别墅就是新的餐英别墅,一切都物是人非。新餐英别墅也在近几年逐渐由歇脚点,演变成一个景点。除了承担的老餐英别墅的那部分传统功能之外,她还通过自身的园林景观表象,默默传承著老餐英别墅留下的「茶花文化」。熟悉的人都知道其实这是非典型的本末倒置,但是不知道的人,甚至会觉得「这些古建筑真的很有韵味」。嗯,他们甚至不分「仿古」和「古」。

就为了给这类人留下承接文化的名义,新建仿古建筑,也算是有必要!


权利与资本下的人文情怀。手动微笑,黑人问号。。。。。。

仿古是仿古,不是真古。近年最多的是寺庙,其次是乡村,都有相当程度的仿古修葺新建。建筑是不是古,寻常人首先不会从它的外形来判断,而是它的一砖一瓦有没有经历岁月后的残旧,由此人们并不会误以为看到的是真古建筑。其次且不说目前的情况,仿古建筑精美不精美,观众看了都不会觉得自欺欺人,因为前述的理由,他知道这不是古代留下来的,除了喜欢看颓垣败壁当情怀的人。最后考虑到近年来我国相当部分行业的发展规律,像互联网、手机、影视,无一不是从仿开始,而至今历经大众批斗还存下来者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故此我认为仿古建筑也无妨走这条路线,做得好的自然有人点赞和模仿,做得不好的也能作为反面例子逐步给大众提高观赏水平。

另一方面,回顾历史,我国历代的建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造型和用料,也许还有技术。根据大众认识,我国古代各种技术都是常常断层,因此我们今天造型仿古、技术材料用上当代的,这种事很可能古时候的人就已经做过,如是者也才有历代各具特色的中国建筑

————

外形上的模仿,有实物为证的从汉代开始可见,不说汉代墓室模仿地上木构,唐代流传至今的砖石塔,都相当程度模仿了木构的外形细节。历代的砖石建筑都有模仿当时木构的细节。为什么补充这些?因为有好些人就是执于中国古代有且仅有木构建筑,在他们看来砖石的塔碑陵都不是东西,也见不得钢筋混凝土时代做出木构时代的建筑外形。虽然我不知道他们出自什么心理,但我所知的,他们肯定没看过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即使有,那也诚如梁思成评乐嘉藻的书一样:读书不慎。又或者他们根本没见过实物,即使实地考察过,那也如梁思成评乐嘉藻一样:观察不慎。总而言之是两个字:浮躁。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