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可以说是事物所以成立的内在理由,要把握一件事物的原理,首先我们要做一种「推原」的工作。例如我们讲读经教育,首先应该问:读经教育这个观念,凭什么而可以成立?凭什么而有价值?凭什么而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实践,甚至去坚持,去倡导?我们要给出理由,深透了那最内在的理由,我们去教读经,才不是盲目的,我们去推广读经,才不会再有疑惑。要真正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必须对读经教育推原一番。要「推」到什么地方呢?又怎么推呢?这种工夫看起来似乎不很容易,其实也不很难。子夏说,「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只要从眼前的事物开始,一步一步提问,一步一步解答,如同《桃花源记》里的渔人,循著一条踪迹,往前走,就可以渐渐深入,找到源头了。譬如:我们可以从名号开始,这也是孔子「正名」的思想。既然用的是「读经教育」这个辞,我们就可以推进一步,知道它是一种「教育」。所以,我们要以教育为背景,来思考读经的意义。假如不从「教育」的立场来讨论读经问题,那么读经就不能够称为是一种教育的理论。如果能够推原到教育的意义,从教育的意义出发,而可以讲到读经,那么,读经就可以成为教育中的一种理论,叫读经教育理论。

  再进一步,如果某一种教育理论是从教育的最核心处──最根源处,用刚才的话说,就是基本原理处──从教育的基本的原理出发的教育理论,它越是从教育的核心处出发,就越切中教育的本质本义,这种教育理论就是可靠的优良的教育理论。反过来说,我们如果能够把握教育的本质,就可以开出可靠的、优良的教育理论。要知道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不一定都合乎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不一定都是可靠的、优良的。因为教育是一件大事,展开来有其广阔的内涵,有些教育理论,不一定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而只是围绕在教育的外围。虽然所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外围也是有相当意义的,也是有效的,但外围毕竟是「末」,本质才是「本」。《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为先,末为后;本为终,末为始──不是「本为始,末为终」啊,是「本为终,末为始」,因为有终才有始。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所以终是与本相配的,而始是和末相配的。假如我们把握到教育的核心的意义,从内在的原则出发,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把握到了教育的本质。那把握到教育的本质的教育理论,应该就是最高明的最可靠的教育理论。

刚才我们说到人类曾发展出许多教育理论,其实,说「教育理论」,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如果我们去读教育类的书,譬如教育概论、教育史、教育哲学等,我们说某某人是教育家,他有什么什么教育观念,也有很多硕士博士论文研究某某人某某学派的教育学说。其实,被人所标榜的真正伟大的「教育家」,都不是为了教育而建立起他教育的理论的。他也不会因为生命中隐含了一套教育理论,而被称为「教育家」,比如说苏格拉底。讲西方的教育史,一定会大讲苏格拉底,甚至把苏格拉底摆在开创者的地位。但,请问苏格拉底他是不是为了建立一套教育理论才到街上去和年青人做谈论的实验,又把他的实验成果拿出来建立一套「教育学说」?孔子也是教育家,释迦牟尼、耶稣也都可以算是教育家。孔子、释迦或耶稣是不是先建立了一套教育的理论,然后依之而周游天下教导群生而成为教育家的?大家都知道,并不是!他们只是努力地在过他们理想的人生,做他们理想中的事,说他们理想中的话。所谓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后人依照他们的人生信念和行动整理出来的。所以基本上,自古以来,只有圣哲,没「教育家」,然而圣哲都是真正的教育家。因此,「教育」这件事情呀,跟「人生」非常切近。所以,凡是对人生有体悟的,他必定有一套教育方法,其方法背后隐含了一些条理,可以让我们去抽绎,整理成一套套的「教育理论」。

二、 教育的本质在「成人」

既然教育与人生如此切近,我们就可以来思考一下了,所谓的教育本质,应该设定在哪个地方?把握了哪个关键点,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从教育本质出发,来成立一个良好的教育理论?并且可以用那本质的关键来检测所有的教育理论,看看哪些是从本质出发的,哪些不是从本质出发的?不从本质出发,我们并不一定就要说它是不对的,或说它是不好的,更没有说它是没有用的,但是它确是外围的,枝微末节的。固然外围的和枝微末节也有用,毕竟不是大用,而是小用,而它的小用也须建立在本质的大用上才不会出乱子。所以,既然要做教育,我们应该先了解教育的本质,然后仔细地检查古往今来的教育。看看它们的理论是本质的呢?还是外围的?尤其我们自己选择了读经教育,还想进一步去倡导教育,更应该检视看看,你所要从事的读经教育,是立基于教育的本质处?还是附著在教育的外围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读经教育做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意义所在。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就是我们要去问: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哪里呢?谁把握到教育的本质了呢?是不是各说各话,大家可以自以为是呢?我认为我们有一条可靠的线索,可以立个标准。那就是,想一想:原来所谓的圣贤人物都号称为教育家,为什么他们被称为教育家呢?他们原来并不是为教育而教育,他们也没有立志要建立一套教育理论,他们只是好好地活著,活出「人」的意义,他们自然就会做教育,教出许多和他同路而可敬可佩的人。由此可以想见教育的本质了,所以我们要推原教育的道理,我们要往源头溯,就推溯到这个源头。教育的源头是什么呢?是「人」!教育就是以「人」教「人」。

教育家教育人,为什么要教育人?无非是想让人「成人」。就是因为对于「成人」的意涵领会的不同,于是对于教育有不同的观念,于是有不同的手法,于是就各自开出教育的实践,于是后人考察诸多古人,便可以整理出多种教育理论。古人是先有教育,然后有教育理论,今人则可以就著教育理论而开展教育。所以除非圣人,凡是想要做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有一套自己遵行的教育理论,而最好是对自己所遵从以及所面对的诸种教育理论有完全的了解,才能决定教育的主要和次要方向,并且决定各自用多少力气去实践那些教育理论。既然这样,如果我们今天要讲读经教育,首先就要明白读经教育的理论,接著要再看看读经教育的理论合不合乎教育的原理,它是不是特出于其他的教育理论,它能不能把人培育成一个「人」。如果合乎原理,那我们讲的读经教育便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一生去信从,去推广;但如果不合乎,那读经教育的价值便不高,我们或许可以因时因地偶尔小小地做一做,对人推荐时,也不必太用力,以免害了人。

那请问读经教育真是合乎教育的本质吗?我今天就尝试把我历来所讲的有关读经教育的理论和实务,做一个总整理,从几个层次和其面向来展示,让它形成一个体系,以便大家来做考察,考察它是否合乎教育的本质。我整理出来的读经教育理论体系,可以用以下几个层面来展示:一的、二性、三原则、四标准、五特质。的,性,原则,标准,特质,是层;一,二,三,四,五,是诸层所含的各面。

「一的」,「二性」,是在教育之先,探讨教育背后的基础,那基础没有别的,就是「人性」,我常说「教育是开发人性的工程」;而要把人性开发出来,先要了解人性,我用「二性」来把握人性的内涵;要开发人性,就产生了「教育」的工作;而要做教育,必须遵守教育的基本规则,我分析为「三原则」;依照教育的原则去实际地操作,就要尽量合乎实施的要领和操作的标准,我举出了「四标准」;从一的二性三原则四标准建立起来的读经教育理论体系,跟别的教育理论就有所不同,我从五方面来说明它的特殊性,叫做「五特质」。我今天姑且用这五个层次十五个面向来讲读经教育的原理,也可以说是建构读经教育的理论体系。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