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可以說是事物所以成立的內在理由,要把握一件事物的原理,首先我們要做一種「推原」的工作。例如我們講讀經教育,首先應該問:讀經教育這個觀念,憑什麼而可以成立?憑什麼而有價值?憑什麼而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實踐,甚至去堅持,去倡導?我們要給出理由,深透了那最內在的理由,我們去教讀經,纔不是盲目的,我們去推廣讀經,纔不會再有疑惑。要真正回答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必須對讀經教育推原一番。要「推」到什麼地方呢?又怎麼推呢?這種工夫看起來似乎不很容易,其實也不很難。子夏說,「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只要從眼前的事物開始,一步一步提問,一步一步解答,如同《桃花源記》裏的漁人,循著一條蹤跡,往前走,就可以漸漸深入,找到源頭了。譬如:我們可以從名號開始,這也是孔子「正名」的思想。既然用的是「讀經教育」這個辭,我們就可以推進一步,知道它是一種「教育」。所以,我們要以教育為背景,來思考讀經的意義。假如不從「教育」的立場來討論讀經問題,那麼讀經就不能夠稱為是一種教育的理論。如果能夠推原到教育的意義,從教育的意義出發,而可以講到讀經,那麼,讀經就可以成為教育中的一種理論,叫讀經教育理論。

  再進一步,如果某一種教育理論是從教育的最核心處──最根源處,用剛才的話說,就是基本原理處──從教育的基本的原理出發的教育理論,它越是從教育的核心處出發,就越切中教育的本質本義,這種教育理論就是可靠的優良的教育理論。反過來說,我們如果能夠把握教育的本質,就可以開出可靠的、優良的教育理論。要知道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不一定都合乎教育的本質,也就是不一定都是可靠的、優良的。因為教育是一件大事,展開來有其廣闊的內涵,有些教育理論,不一定從教育的本質出發,而只是圍繞在教育的外圍。雖然所謂「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外圍也是有相當意義的,也是有效的,但外圍畢竟是「末」,本質纔是「本」。《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本為先,末為後;本為終,末為始──不是「本為始,末為終」啊,是「本為終,末為始」,因為有終纔有始。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所以終是與本相配的,而始是和末相配的。假如我們把握到教育的核心的意義,從內在的原則出發,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把握到了教育的本質。那把握到教育的本質的教育理論,應該就是最高明的最可靠的教育理論。

剛才我們說到人類曾發展出許多教育理論,其實,說「教育理論」,是一個很奇怪的詞語。如果我們去讀教育類的書,譬如教育概論、教育史、教育哲學等,我們說某某人是教育家,他有什麼什麼教育觀念,也有很多碩士博士論文研究某某人某某學派的教育學說。其實,被人所標榜的真正偉大的「教育家」,都不是為了教育而建立起他教育的理論的。他也不會因為生命中隱含了一套教育理論,而被稱為「教育家」,比如說蘇格拉底。講西方的教育史,一定會大講蘇格拉底,甚至把蘇格拉底擺在開創者的地位。但,請問蘇格拉底他是不是為了建立一套教育理論纔到街上去和年青人做談論的實驗,又把他的實驗成果拿出來建立一套「教育學說」?孔子也是教育家,釋迦牟尼、耶穌也都可以算是教育家。孔子、釋迦或耶穌是不是先建立了一套教育的理論,然後依之而周遊天下教導羣生而成為教育家的?大家都知道,並不是!他們只是努力地在過他們理想的人生,做他們理想中的事,說他們理想中的話。所謂他們的「教育理論」,都是後人依照他們的人生信念和行動整理出來的。所以基本上,自古以來,只有聖哲,沒「教育家」,然而聖哲都是真正的教育家。因此,「教育」這件事情呀,跟「人生」非常切近。所以,凡是對人生有體悟的,他必定有一套教育方法,其方法背後隱含了一些條理,可以讓我們去抽繹,整理成一套套的「教育理論」。

二、 教育的本質在「成人」

既然教育與人生如此切近,我們就可以來思考一下了,所謂的教育本質,應該設定在哪個地方?把握了哪個關鍵點,我們纔能夠真正地從教育本質出發,來成立一個良好的教育理論?並且可以用那本質的關鍵來檢測所有的教育理論,看看哪些是從本質出發的,哪些不是從本質出發的?不從本質出發,我們並不一定就要說它是不對的,或說它是不好的,更沒有說它是沒有用的,但是它確是外圍的,枝微末節的。固然外圍的和枝微末節也有用,畢竟不是大用,而是小用,而它的小用也須建立在本質的大用上纔不會出亂子。所以,既然要做教育,我們應該先了解教育的本質,然後仔細地檢查古往今來的教育。看看它們的理論是本質的呢?還是外圍的?尤其我們自己選擇了讀經教育,還想進一步去倡導教育,更應該檢視看看,你所要從事的讀經教育,是立基於教育的本質處?還是附著在教育的外圍處?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握讀經教育做為一種教育活動的意義所在。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就是我們要去問: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在哪裡呢?誰把握到教育的本質了呢?是不是各說各話,大家可以自以為是呢?我認為我們有一條可靠的線索,可以立個標準。那就是,想一想:原來所謂的聖賢人物都號稱為教育家,為什麼他們被稱為教育家呢?他們原來並不是為教育而教育,他們也沒有立志要建立一套教育理論,他們只是好好地活著,活出「人」的意義,他們自然就會做教育,教出許多和他同路而可敬可佩的人。由此可以想見教育的本質了,所以我們要推原教育的道理,我們要往源頭溯,就推溯到這個源頭。教育的源頭是什麼呢?是「人」!教育就是以「人」教「人」。

教育家教育人,為什麼要教育人?無非是想讓人「成人」。就是因為對於「成人」的意涵領會的不同,於是對於教育有不同的觀念,於是有不同的手法,於是就各自開出教育的實踐,於是後人考察諸多古人,便可以整理出多種教育理論。古人是先有教育,然後有教育理論,今人則可以就著教育理論而開展教育。所以除非聖人,凡是想要做教育工作的人,都應該有一套自己遵行的教育理論,而最好是對自己所遵從以及所面對的諸種教育理論有完全的瞭解,才能決定教育的主要和次要方向,並且決定各自用多少力氣去實踐那些教育理論。既然這樣,如果我們今天要講讀經教育,首先就要明白讀經教育的理論,接著要再看看讀經教育的理論合不合乎教育的原理,它是不是特出於其他的教育理論,它能不能把人培育成一個「人」。如果合乎原理,那我們講的讀經教育便有很高的價值,值得我們一生去信從,去推廣;但如果不合乎,那讀經教育的價值便不高,我們或許可以因時因地偶爾小小地做一做,對人推薦時,也不必太用力,以免害了人。

那請問讀經教育真是合乎教育的本質嗎?我今天就嘗試把我歷來所講的有關讀經教育的理論和實務,做一個總整理,從幾個層次和其面向來展示,讓它形成一個體系,以便大家來做考察,考察它是否合乎教育的本質。我整理出來的讀經教育理論體系,可以用以下幾個層面來展示:一的、二性、三原則、四標準、五特質。的,性,原則,標準,特質,是層;一,二,三,四,五,是諸層所含的各面。

「一的」,「二性」,是在教育之先,探討教育背後的基礎,那基礎沒有別的,就是「人性」,我常說「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而要把人性開發出來,先要了解人性,我用「二性」來把握人性的內涵;要開發人性,就產生了「教育」的工作;而要做教育,必須遵守教育的基本規則,我分析為「三原則」;依照教育的原則去實際地操作,就要盡量合乎實施的要領和操作的標準,我舉出了「四標準」;從一的二性三原則四標準建立起來的讀經教育理論體系,跟別的教育理論就有所不同,我從五方面來說明它的特殊性,叫做「五特質」。我今天姑且用這五個層次十五個面向來講讀經教育的原理,也可以說是建構讀經教育的理論體系。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