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Beach-4    

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内的太平洋沿岸,常看到奇形异状的海蚀柱,他们以几近垂直,孤独地耸立在太平洋上。好几万年前,海蚀柱曾经和陆地相连,然而经长年累月的海浪和海风风化作用,相连之处因为侵蚀破坏形成海蚀柱。

原在福克斯(Forks),就有3个海滩能见如此美景,但第一天到达的时间海边不巧起大雾,原以为雾不过一会就散,兴匆匆的到旅馆Check-in后再驱车40分钟回到Rialto Beach的海鲜餐厅用餐,无奈仍无缘得见美景。

隔天开车继续往南,途经Ruby Beach,窗外的好天气让人舍不得坐在车子里,于是停车拿出相机就往海边走去。

拣著一块漂流木坐下,凝视眼前的岩石,此时除轰隆隆的海涛声和蔚蓝的海水外,别无所有。

  

我竟想起京都寺院里的枯山水。

龙源院-5.jpg  

龙源院-11.jpg  

枯山水 (Karesansui) 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引水入庭的造景。以表现「山」的石组和表现「水」的白砂来建构出一方冥思的宁静小宇宙。

龙源院内『蓬莱山』,石组所表现的山是传说中长生不老的仙岛,石头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或耸立、端坐,或平卧、侧躺,以一种谜样的排列散布在砂纹之上。白砂代表海浪,让整个大自然的表现,以意境方式传达,而光影与阴影在白砂上所产的交替,让海面更有变化。枯山水的白砂,或直或曲。直的无尽,如江河。由近至远;曲的回旋,如涟漪由内向外。

这种由近至远,由聚至散,由实至虚的感受,在静态的禅修中,内心自有一股澎湃,再缓缓化为白砂的圈圈涟漪。

我幻想当初住持远渡重洋,看完眼前的美景后,回到京都寺院用白砂与石堆砌出自己心中的Ruby Beach。否则怎会相隔几千里又横跨太平洋的两地,如此相似?仿佛景物不在,望景的心境仍在。

也许其中的禅意,只需意会,无需诠释,是为静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