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於公眾號:靜默齋談樂

聖詠的體裁

拜占庭的聖詠體裁主要為詩篇(psalm)和讚美詩(hymn),另有一些其他的宗教歌曲。

詩篇

詩篇的文本來自《聖經》中的《詩篇》,在拜占庭儀式中,《詩篇》為日課和聖禮儀的主要部分提供了基本結構和文本。拜占庭採用的希臘語七十士《聖經》譯本中,《詩篇》有150首,但編號和順序與希伯來語《聖經》有些差異。

每個拜占庭調式都有一個或多個簡單詩篇吟唱方式(psalm tone)的變體。詩篇吟唱(psalmody)分為吟唱、吟誦和終止。早期拜占庭詩篇吟唱方式是音節式的,即文本每一個音節對應樂譜的一個音符。這種詩篇吟唱比西方大多數格列高利聖詠吟唱方式更接近於最早的詩篇吟唱。拜占庭詩篇吟唱使用四個基本音節數的終止,一行詩的最後四個音節不管單詞的重音在哪裡,都機械地對應於四個固定的風格化的音符來構成終止。而格列高利聖詠更喜歡採用適合文本重音的變化而變化的調式終止。

拜占庭聖詠的創作採用一種稱為拼貼(centonization)的方式,即選擇適當的調式公式進行拼貼,這也是許多口頭創作和傳播的曲目的一個特徵。在十四世紀的拜占庭音樂教學手冊中,展示了選擇範圍廣泛的單個紐姆符號、符號組和來自不同體裁的公式。文本的重音對公式的選擇有著顯著影響,特別是音節式作品體裁。在同一種調式的幾部作品中,在第一個重音前的特定數目的非重音經常對應於同一種旋律的開頭。公式也服務於更大型的曲式設計,例如裝飾詩篇吟唱框架、依附於特殊類型的禮拜聖詠和定義特殊風格。

然而,華麗的個人(psaltikon)和合唱(asmatikon)風格很少使用公式。這種在十三到十五世紀達到頂峯的華麗詩篇吟唱風格有三種代表體裁。Prokeimenon的功能相當於羅馬天主教彌撒中的升階經,是一種應答聖歌,在聖禮儀的誦讀《書信》之前由一位獨唱者演唱,或者用於日課晚禱和晨禱中。Prokeimenon的音樂保存在君士坦丁堡獨唱集、合唱集和akolouthiai手稿中。和西方類似,拜占庭「阿里路亞」疊句和華麗詩篇詩文(allelouiarion)一般置於《福音書》選讀前,保存在獨唱集中。拜占庭特殊聖餐套曲叫做koinonika,是分配給聖索菲亞大教堂合唱隊的,保存在合唱集中。

讚美詩

讚美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就已經用於讚美諸神了。在基督教語境中,讚美詩是以《詩篇》和《聖經》中的其它詩段為模版創作的讚美上帝的詩歌,但它不屬於《聖經》的文本。在拜占庭聖詠中,讚美詩是最重要的部分,它的數量遠遠多於來自《詩篇》的聖詠,目前保存下來的的讚美詩超過六萬首。同時,讚美詩的體裁眾多,主要有特羅帕裏翁、康塔基昂、正頌和詩歌韻文等。大多數讚美詩是分節詩形式的,在韻律上,標準的讚美詩詩文機械地由重音而不是音節數控制支配。詩行的對稱或多或少自由地通過音節數和重音在詩行內的位置來裁剪。顯然,詩歌的公式化對於詩歌文學風格和音樂作品的形成都是一個重要因素。

特羅帕裏翁是一種只有單個詩節的讚美詩,它的旋律在每次聖禮儀的開頭演唱。最早特羅帕裏翁的可以追溯到四世紀。然而,那時的音樂沒有通過書面形式保存下來,很可能因為曲調是眾所周知的。《榮耀經》是在晨禱的結尾部分演唱的,最早在四世紀時就有記錄,但從十三世紀開始纔出現對應的音樂。據說為六世紀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所作的「獨生子」(Homonogenes huios)實際上在很晚階段纔有書面記錄。

第一種重要的拜占庭讚美詩體裁是康塔基昂,它是一種較長的押韻的佈道詩,在五世紀或六世紀初由敘利亞傳統教會詩歌sogitha發展而來。最重要的康塔基昂作曲家是來自敘利亞的羅曼諾斯,他在六世紀上半葉活躍於君士坦丁堡,歸在他名下的康塔基昂有85首,包括為教歷年大多數主要節日創作的康塔基昂。他的詩歌風格誇張而極富感染力。他最有名的一首康塔基昂是Akathistos讚美詩,獻給聖母並在聖母領報節和大齋節第五週的週四演唱。康塔基昂通常有20或30個(甚至更多)冗長的詩節,它的早期音樂形式無疑是音節式的,如果以別的方式演唱,整個佈道就太長了。保存在一些十三和十四世紀手稿中的音節式康塔基昂,主要作為換詞歌式的特羅帕裏翁的旋律模型。韻律相似的詩節稱為oikoi(希臘語「房子」的意思),具有一個較短的結論性的疊句。oikoi開頭的字母連起來構成一種離合詩(藏頭詩),通常是詩人-作曲家的名字、詩歌應用的禮拜儀式的場合或字母表。引子詩節稱為prooimion或koukoulion,具有不同於主體詩節的結構和韻律,在較晚的傳統中具有和oikoi共同的疊句和調式。然而現存最早的康塔基昂的旋律(九世紀或十世紀)是華麗風格的,引子和第一首oikoi都保存在獨唱集中。在康塔基昂的表演中,獨唱者通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主要詩節中他演唱高度繁複的花唱式旋律,而合唱隊演唱相對不複雜的詩節讓作品圓滿結束。

正頌是第二種大型拜占庭讚美詩體裁。從七世紀起,這種體裁的受歡迎程度超過了康塔基昂。創作正頌的第一位大師是克里特的安德魯(Andrew of Crete,約660-約740年),他的《大正頌》在大齋節中期演唱,長度超過250個詩節。正頌本質上是基於九首聖經短頌歌(canticle)的九段繁複的詩歌附加段,通常穿插在晨禱的詩文中演唱。對應每首聖經短頌歌的正頌的每一段詩歌稱為頌歌(ode),每首頌歌通常由三到四個結構相似、旋律相同的詩節組成。第一個詩節叫做典範詩節(heirmos),後面的其它詩節也叫做特羅帕裏翁。一首完整的正頌通常包括八到九首頌歌,其中第二首經常省略。這些頌歌根據禮拜儀式場合的一般主題、同一種音樂調式和一首離合詩聯繫在一起,但在其它方面,它們是獨立的。《聖經》中的短頌歌是除了《詩篇》外散見於其它各卷的短歌,主要有14首,後來在拜占庭禮拜儀式中保留下來的有九首:(1)摩西過紅海後的感恩歌,(2)摩西臨終告誡希伯萊人的短歌,(3)哈拿之歌,(4)哈巴谷之歌,(5)以賽亞之歌,(6)約拿之歌,(7)亞撒利雅之歌和火爐中三個孩子的第一讚美詩,(8)火爐中三個孩子的第二讚美詩,(9)聖母頌歌和撒迦利亞之歌。最早的時候,這些聖經短頌歌是完整演唱而沒有附加段的,到了八世紀時,原始短頌歌的演唱受到了限制,很可能不超過開頭的一兩行詩文,而對詩文的釋義卻越來越長,直到定型於九首頌歌。在八和九世紀,正頌的創作達到了頂峯。創作正頌的人既是詩人,同時也是作曲家。著名的正頌作者有大馬士革的約翰(約749年去世)、耶路撒冷的科斯馬斯(Kosmasof Jerusalem,活躍於八世紀上半葉)、君士坦丁堡的特奧多爾(Theodore)和約瑟夫·斯圖迪奧斯(Joseph Stoudios)兄弟、西西里人梅多迪奧斯(Methodius,846年去世)和讚美詩創作者約瑟夫(Joseph the Hymnographer,883年去世)。儘管十三世紀之後也有人創作正頌,但在八和九世紀之後,僅僅增加了新的適合典範詩節音樂的詩文。典範詩節聖詠的合集稱為《典範詩節集》(Heirmologion),收錄的典範詩節多達2000首。和花唱式康塔基昂相比,正頌的音樂儘管風格樸素(多為音節式的),但內容更加豐富。在完整的正頌表演中,為了避免旋律單調,在第三和第六首頌歌之後,分別插入其它類型的讚美詩(hypakoe)和康塔基昂。
克里特的安德魯(左)

大馬士革的約翰

耶路撒冷的科斯馬斯

除了康塔基昂和正頌,還有一些由一個詩節構成的讚美詩。這些短詩一般是紀念聖人的,在特殊聖禮儀和日課上演唱。大多數短詩稱為詩歌韻文(sticheron),收錄詩歌韻文的主要合集叫做《詩歌韻文集》(sticherarion),現存有數百種之多。《詩歌韻文集》在風格和內容上類似於西方的拉丁語交替聖歌集。最早的詩歌韻文作於七世紀或更早,大多數則是八世紀的作品,而傳說中的皇帝利奧七世(886-912年)的《晨禱讚美詩》實際上是十二世紀的。作為單獨的讚美詩,大多數詩歌韻文在晚禱和晨禱的普通詩篇的結束段中用作合唱插段。詩歌韻文的音樂風格和過程類似於典範詩節,但裝飾性的花唱更多,有些時候甚至非常冗長。

唱片推薦

標題:拜占庭音樂演奏:Cappella Romana,Alexander Lingas(藝術指導)廠牌:Cappella Romana

唱片簡評本專輯的曲目選自十三到十六世紀的拜占庭和斯拉夫手稿,包括拜占庭聖詠的各種體裁:康塔基昂、三聖頌、詩歌韻文、正頌等,作曲家有羅曼努斯、庫庫澤勒斯、大馬士革的約翰等最著名的拜占庭大師,是概覽拜占庭聖詠的絕佳範例。拜占庭聖詠是使用希臘語的單聲部禮拜儀式歌曲,既可以獨唱,也可以使用合唱隊,但沒有器樂伴奏。專輯收錄的聖詠主要屬於拜占庭晚期的美聲風格,充滿了裝飾性的樂段,目的是為冗長的禮拜儀式填補時間。Cappella Romana成立於1991年,是一支致力於探索東西方聖樂傳統的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北美合唱團,已經錄製了多張拜占庭和東正教聖詠專輯,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該團的專輯具有較強的主題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特別是東西方音樂的比對,例如本專輯就收錄了西歐作曲家迪費哀悼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哀歌。

標題:拜占庭聖詠演奏:Bulgarian Orthodox Ensemble,Vivian Klochkov廠牌:Jade,84135 91001-2

唱片簡評

本專輯收錄了一些典型的拜占庭聖詠體裁,特別是詩歌韻文(sticheron)。詩歌韻文最早是在《詩篇》詩文後面的簡短疊句,後來發展得越來越長,成為在晨禱和晚禱中獨立演唱的部分。專輯收錄的《四月詩歌韻文》轉譯自1177年的《西奈手稿》第1218號,是使用中期拜占庭記譜法的最早的手稿。在本專輯中,我們還可以聽到《詩篇》、《榮耀經》、《阿利路亞》等體裁的聖詠,它們在聖禮儀和日課中也經常出現。《詩篇》第135號屬於炫技式的美聲風格(kalophonic style),在一些無意義的音節上配以繁複的花唱。Vivian Klochkov指揮的保加利亞東正教合唱團成立於1964年,擅長從古代檔案中重建原始聖詠,具有自己獨立的藝術特點,既展現出傳統風格,又融合了現代表演風格,該團的演出在歐洲廣受歡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