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史中,《老子》的影響肯定高於《論語》。

但在儒家經典中,《論語》的地位並不高。儒家經典地位最高的,是孔子修訂的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

其中,孔子修訂的《尚書》原有120篇,秦朝時全部毀於焚書坑儒。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28篇。其中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思想。《尚書》雖然在儒家經典中,地位遠高於《論語》。但《尚書》與《老子》不具備可比性:《尚書》首先是部史學著作。而《老子》首先是部哲學著作。

孔子修訂的《周禮》也全部毀於秦火。現存《周禮》雖然也是先秦典籍,但並非孔子修訂的《周禮》。其原名為《周官》。

儒家經典中,與《老子》具有可比性的是《周易》。

《周易》是由伏羲做八卦的卦畫。文王做六十四卦的卦畫和卦爻辭。孔子做傳。《易經》原本是部純粹的占卜之書。孔子為其做傳後,使其博大精深,蘊含哲理。

孔子思想與老子具備可比性的,是《周易》與《老子》。

《老子》柔弱勝剛強。以偏概全。《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

顯然,孔子的境界和影響都高於老子。但老子是先行者。孔子之所以高於老子。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頭。


《道德經》講的是大宇宙的道理,它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它講到時空的問題,它講只要有足夠大的力量,空間可以縮短為零的道理,它講宇宙間存在著重疊的時間,就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重疊在—起……等等,這些道理,如今科技都無法做到,而孔子的儒學,所講的大多是人間的禮儀,如父母死,需行三年葬期,人死後家人要舉行三七五七,如何如何,其實我看《論語》都無心看完,但我看《道德經》是百看不厭,我總是講,世上有兩本大書,看不完的書,—本是《金剛經》,—本是《道德經》,老子講,世間的理分為五頂 : 道,德,仁,義,禮。而孔子所講的,只是最小的禮罷了,而老子所講的,纔是最大的道 。


《道德經》和《論語》代表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內涵。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於以前的文化創造,這就是這時代先進性的代表「文明」。從後面時代的視角來看,前一個時代的文明作為人類光輝的足跡,被包含在後一個時代的文化之中。《道德經》與《論語》都出現在春秋時代,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它們都是我民族的文化結晶。從文明的角度來看,它們又分別代表了不同時代先進性的文明。

從兩人學術的內涵來看,我認為兩書形成的對像所處的時代不同。《道德經》描述的應該是三皇五帝時的文化現象,《論語》描述的應該是三代時的文化現象。換言之《道德經》代表著三皇五帝時代的文明,《論語》代表著三代時的文明。這也就是老子思想與孔子思想,為什麼不能為春秋戰國時所運用的原因。

文明具有時代性,而文化卻具有歷史性。一個時代的文明不能為另一個時代所用,這是時代先進性決定的。文明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創造性,而文化則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習慣法(精神)。至今我們的習慣法中還有著幾千前古人的遺跡,而文明則不是這樣,後世的文明不斷的取代前世的文明,如石器終被青銅器取代一樣。這說明文化具有傳承性,而文明則是不同時代的創造性。從文明的角度來講,《道德經》與《論語》無所謂高低,它們只是代表著不同時代創造的先進性。從文化的角度來講《道德經》與《論語》都是我文化中優秀的結晶。

《道德經》被譽為智慧的經典,《論語》則為立志的經典。人們從情感上可能更接受智慧二字,事實上,不論是智慧還是立志都是人生修習的結果。《道德經》的智慧在於反用自然之道的固有條件,這個先得明瞭何謂自然之道,實際上這難到了很多人,所以《道德經》給人一種博大精深的印象。《論語》則是以生活中現實行為的意義為條件,是思想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其擇善固執的要求,給人有一種壓迫感,所以《論語》給人一種嚴於自律的刻板的印象。

故而,老子的《道德經》高於孔子的《論語》,這種說法應該是不妥的。


孔子是春秋時代人,老子是戰國時代。孔子早於老子。老子最早和孟子是同時代人。

《論語》記載了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老子》五千言系老子(李耳)獨著,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後來成為道教的「諸經之首」。

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實際上封建統治階級一直是「儒法並重」。《老子》的思想,又稱「黃老之術」,也為封建統治階級所採用。

《論語》、《老子》為歷代注家所重視。《論語》之注更是「汗牛充棟」。百度上說,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論語》、《老子》都深刻影響了中國和世界。影響了中國人的傳統與生活。如今「孔子學院」更是遍佈全球,但我想,以「孔子」命名的學院裡頭肯定講《老子》。

無論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是最好的態度。


老子的《道德經》與孔子的《論語》相比,誰比誰高,這個問題不能貿然下結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論,而且贊同老子的人與贊同孔子的人都不是少數,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即是此理。再者,孔子還有《中庸》等高明學問。

所以,我的建議是:老子、孔子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儒道互補,偏執一端不是正道,均衡全面地吸收各種有益營養才更好。

正如最近剛出現的《<道德經﹥<中庸﹥會通》這部奇書所說:"老子、孔子,俱為世界偉人、文化巨人、百代之師、千古之聖也,天下希及之,宜敬之仰之,不知敬仰先祖之聖人者,不肖子孫也;知敬仰而不知學之者,亦不足道也;拘於文字,記誦而已,迂腐者也;非以求道明德為念,記誦經典以攫名利者,文痞也;學其所長,與時俱進者,賢能者也;苟能超而上之者,吾弗知所言矣!雖然,古聖之所言,亦有精粗之別,尤在其得道之時,前後所言判若兩人,不可一概而論,亦不可同等視之,誠宜慎思明辨之。不可以其瑕掩瑜,亦不可以其瑜掩瑕;未得其真諦而有失,不責於己而怨先聖者,小人也;未學先聖之長而用其短,然後辱先聖者,無知之人也。"


這個問題見人見智,就像禪宗神秀的漸悟與惠能頓悟孰比較有影響力一樣,沒有定論,各有千秋。

論語是循序漸進地學習體系,是有系統地將知識慢慢灌輸至大腦邊緣系統的海馬體內,形成記憶被人類大腦記載,這是基礎工程,也是必要的。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對知識的積累是認同的,他説:「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他又説:「爲學日益」。就是要我們具有知識的基礎。 但老子又説:「爲道日損」,也就是當具有一定知識之後,要精進悟道時,就要開始做減法,因為老子要我們不要被知識障限制了我們的真性,以慣性去理解「道」,那就會陷入海馬體的認知限制之中,而無法悟道。

所以,準確地説,論語是理性漸悟的基礎教育,而道德經是道性洗心的頓悟教育,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論語長於系統完整,奠定家庭、宗族、國家的整體管理體系,而論語短於限制了人的思想、壓抑了人類的本性。而道德經長於智慧的開啟,短於唯識無邊,難於定義。

所以,論語就是陽,而道德經就是陰,世界上陰陽始終是同時存在的。 願以本人之微觀,啟眾人之宏觀。


一言以蔽之,西方是思辨哲學,而且這種思辨是通過人神關係展開的。

老子,道德經,更有思辨的意味,試圖把大自然(宇宙)的運行規律(道),與人的行為規範統一起來,用中國傳統術語說就是"天人合一"。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這是明確的宇宙觀。但是同時也留下問題,到底是先有道?還是先有一呢?這樣的問題,即使當今最偉大的哲學家也無法解答。

道德經,雖然是一部"治世"的書,但是其實不必拘泥於此,它有普適性,包括世界觀,生活方式,修行等均普適。

至於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是非常務實的人,不願意去思辨,為什麼?因為無益。

子不語怪力亂神,自然就沒有這種人神思辨的內容,孔子也從來不以哲人自居,孔子的學徒(包括我們自己)也從來不稱孔子為哲人,孔子是聖人,既不是神,也沒有被神化,只是一個聖人,也就是一個偉大的人。

但是,這一切並不代表孔子本人沒有哲學思辨,由於孔子只述不作,所以說論語並不是孔子的作品,只是孔子的學徒記錄孔子的言行而已,因此論語首要體現的是"如實"記錄,既不能發揮,也不能描寫心理活動,亦不能直寫"世界觀",而只能通過言行體現"世界觀"。因此,論語的思辨是"隱藏"式的,並沒有孔子自己的"陳述",這就是論語的魅力,讓你通過這本言行錄自己去"體驗","參悟"出自己的"世界觀和宇宙觀,怎麼樣,是不是孔子更高明?更偉大?更體現"教育"的意義?

要論直接思辨,還是老子道德經更直接,更強力,更自稱一體,這就是西方人更喜歡老子的理由。

至於中國人,那就更喜歡老子了,因為中國人股子裏都是道,都想隱居,都渴望找到一片樂土,從此老死不相往來,都好遊山玩水遠離塵囂俗世,渴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來去赤條條,這就是道的至理。喜歡嗎?還是骨子裡就是這樣的人?


在中國知道老子的人多還是孔子的人多?就知道誰高誰低?

老子的學說離人越來越遠,很少有實際應用,

孔子的學說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崇尚自然,自身修為,雲裏霧裡,煉丹藥,喝清水,寡慾清高。

孔子追求人道,助力人文實際,講究人為大,人為本。食也性也人之所欲也,不假大空。

有人說孔子是老子的學生,不是。只是問道而已。孔子偉大之處在於不恥下問,路上小童,瞽叟皆請教為師。

喝著白開水,荒蕪土地整天在那閉目養神,不著邊際地,號召人們都去研究外天空奧如無窮,好嗎?

有人罵孔子思想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請問誰不為統治者服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就是生存法則。就是傳說中的神仙也不是絕對自由,還有玉皇大帝在約束他們呢。


這是毋庸置疑的。

《道德經》是哲學,包羅萬象,可衍生出百家學說。他既提出了我們人類的世界觀「道」,他也教我們方法論「陰陽對立統一相生相剋」或者叫「對立統一」理論。

《論語》夠不上哲學這個層面,論語只是社會學、倫理學、高點說也可以是政治學。重在討論解決我們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在探討天地萬物的關係方面著墨不多。

從兩者在世界範圍內的發行量就可以看出,兩本書不在一數量級上。


我相信這一說法。

老子的《道德經》是我國的第一部哲學著作,而差不多在同一時代,歐洲蘇格拉底等的哲學思想也已形成。那個時代,被稱作軸心時代,這些哲學思想,共同成為世界文明的思想標誌。

應該糾正一下,《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依據孔子的言行所著。春秋末期,孔子問禮老子的典故由來已久,可見,在當時的環境下,老子的哲學思想應該更加先進,地位更加崇高。

再來比較《道德經》和《論語》。《道德經》講究道法自然,依據的是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這個哲學思想放之四海而皆準。而《論語》講究禮和仁,屬於道德文化標準層面的,而世界各地的道德文化倫理觀是存在偏差的。

因此,從世界範圍看,老子的《道德經》地位高於《論語》是可以預期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