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見芻議淺陋,全當蜩沸蛙噪,勿怪!首先,對於巜道德經》一書,不知讀懂為何?是其字面意思;或是其引申含義;還是老子之原意?夫個人,或拘於墟也、或篤於時也,天賦各異,思慮千條。理解或深或淺,都是止於自身的認知水準,自己感覺有所收穫,能自圓其說即可。由於自身的認知水平會隨著時間和閱歷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你昨天讀懂的《道德經》和今日再看到的必然不同!

故愚以為讀懂即無一標準,如何才能讀懂也就難尋路徑了。

個人僅推薦《莊子》三十三篇為最佳註解,至於能否有所幫助,取決於個人吧……

道德經是老子對易經的領悟,在未找到每章每句映射的卦象之前,不可能真正讀懂老子


謝邀。《道德經》本身就不論治國、不論打仗、不論修身、不論文化教育。老子是借一切事物來說「道」的。老子所說的所有事物都只是當事例用的,目的是引出真正的「道」,如果我們解析的時候僅僅圍繞事例大說特說,哪怕說得天花亂墜也無濟於事。

不妨看看《佛道一如道德經》,站在「道」上解析的《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析:

關於「道」,佛陀以「空」來稱呼;儒家以「無極」來稱呼;耶穌就用「上帝」、穆罕默德就用「真主」來稱呼。那到底什麼是「道」?如果將「道」解釋成規律,那隻能去幼兒園哄孩子。

「道可道」嗎?當然「可道」。它本來寂滅,無在無不在,動靜一如,顯微無間。大則包含十方,小則細入微塵。一片清虛,萬相無礙。寂靜而絲毫不減,喧擾而絲毫不增。動靜兩時全體現,從來不曾隱藏,從來不曾顯露。歸納一下就是:它是不生不滅的,是實相無相的,是時空無限的。有首詩所描述的正是「道」。

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上面的文字已經把「道」給說得很形象了,但問題是,不明白還是不明白,因為「道」是需要體悟的,不能只在文字名相上繞來繞去。事實上,「道」本無名,為了溝通方便,就給它命了一個假名。「道」著重在「空」上論述;「名」著重在現象界論述。

既然「名」都是假的,如果我們一味地執著在經典文字名相上,那肯定是找不到「道」的,要麼放棄和否定,要麼容易落在宗教信仰的層面。所以,我們學佛修道需要藉助經典的指引,但不要迷執在經典的文字名相上面。

當我們把「物質」解析,第一步是分子,再解析就是原子,原子外圍是電子,中間則有質子、中子,再追溯下去是光子、介子、夸克。目前所能夠找到的是夸克,再擊碎之後發現是「能源」,然後就看不見了,是一個「空」的世界。物理學家只能夠看到「能源」,看不到「空」的玄妙。

「空」不等於「能源」,「能源」是瀰漫在整個無邊無際的「空』裡面的。它們合在一起,無形無色、無質無礙,所以稱做「無」。

「無,名天地之始」,「無」是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這個「無」裡面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是頑空,那就不可能生出萬物。所以,這個「無」是真真切切的「有」。

「有,名萬物之母」,「有」是宇宙萬物產生的母體。我們可以方便的把「有」理解為「能源」。當因緣成熟的時候,「能源」會凝結而形成極微小的粒子夸克,然後再慢慢凝聚而形成核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分子。不同的分子再經過排列組合,就形成千差萬別、形形色色的現象界,一切你、我、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就是這樣演變出來了。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當我們明白了這個「無」和「有」之後,就要常常站在宇宙的本體,也就是要從「空」、從「道」的角度去感悟天地萬物的整個演變過程,以體悟它們的奧妙、浩瀚和偉大。反過來還要常常站在「有」的立場去觀察天地的孕化,以至於演變出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們會感到,大自然造化萬物竟然是如此的「徼」妙、玄妙。

《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色」就是「有」,「空」就是「無」。現在的物理學家發現能源能夠轉換成物質,物質又可以轉換成能源,也就是「有」「無」之間可以互相轉換。但是,不管怎麼轉換,都是「同出而異名」,都是來自於無邊無際的「空」、無邊無際的「道」。

這樣的「道」實在是無法形容、無法詮釋。難怪老子在深度體悟「道」的玄妙之後,由衷地感嘆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說到「門」,大家頭腦裏馬上會有個「門」的相,生活中,我們什麼樣的門沒見過!正因為如此,修道的人最容易著相去找悟道的「門」,道家把「門」叫做「竅」,用一些隱喻、暗語,猶抱琵琶半遮面,說得人心癢癢,於是努力去找這個「門」,這個「竅」,而這一找,則讓我們億萬年也悟不了道。

特別補充:通常意義的「宇宙」是從三維的角度說的,而「法界」則包含了更多高維次的空間,所以在以後的文章裏我通常都說「法界」。


當你知道《道德經》的名稱實際上應該是《得道經》,而與人和人之間的道德無關的時候,你纔有一點點可能,去讀懂現在叫做《道德經》的 這本書。而要想真正的讀懂這本書,就必須知道這本書的產生依據,即一種「道」,一種方法,沒有這種方法和對這種方法的實際修鍊,就不可能有這本書,更不可能讀懂這本書。


《零基礎讀道德經》:揭示《道德經》始於真知灼見止於至善知行合一的哲學博弈思維體系!

按照這個思維體系做一個上進的好人,多為社會做貢獻!


打坐練氣。

然後把每個字都從甲骨文開始的演化歷程都看一遍。

最後組成前後一至的句子,組合成一篇文章。

最後組成一本書。再用核心的觀念,去分析每一章的意思,再分析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即演繹法歸納法。不用全部流程走完。你對道德經就會有非常深刻的瞭解。我是讀的都快吐了。不過也有非常大的收穫。

能真正讀懂的只有兩種人,一種老實人,一種是上根人,這兩種人都是稀有品種,除此外,說能讀懂的也只是在境相和知見上,可以借鑒,但最好還是做個老實人,如果你不是上根人。

古話"一門深入,常時燻修。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生活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是否合乎德,因為德是最接近正道的途徑,做到纔是得到,如果自認為是上根人或聰明人,那我就無能為力了。


素讀。只看原文,最多看看字詞注釋,不看導讀。反覆讀,讀幾年。


《老子》五個最重要,最著名的注本:

一、秦.韓非《解老》《喻老》(兩篇文字存於《韓非子》一書中,僅解釋了一部分章節,但卻是註解《老子》的開山之作)

二、西漢.嚴君平《老子指歸》(13卷只剩7卷,明代天一閣和清修《四庫全書》時,猶有全書。貨真價實的漢老子』,很值得一讀,有唐·穀神子(名裴鉶)注釋本,市面上暫不可得見。)

三、東漢.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

四、東漢.張道陵《老子想爾注》(目前只有敦煌殘本,道經幾全,德經佚)

五、三國.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老子微旨略例》(現代人考察《道藏》中的這個是王弼所作,我覺得作者有可能是「顏師古」或「楊上善」)


老子的其它版本:

1.郭店楚.竹簡本老子

2.長沙馬王堆西漢.帛書老子甲本

3.長沙馬王堆西漢.帛書老子乙本

4.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本老子

5.初唐.傅奕《道德經古本》(古本-項羽妾本,參校當時6種傳世本做的整理,未能保留秦末漢初古本的原貌)

6.易州龍興觀唐中宗《景龍碑本》老子

7.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道德真經疏》)-《道藏》,此外還有兩種開元石碑本

8.南宋.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

9.三國-西晉.葛玄《老子節解》

10.唐.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好像只有敦煌殘本,個人以為水平不如他的《莊子註疏》,但保存了很多古注)

11.唐.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

12.唐.王真《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唐朝用兵經驗豐富的大將,寫給唐憲宗的用兵、治國方略,強調偃兵息武。)

13.唐.呂洞賓《呂祖祕注道德經心傳》

14.北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

15.北宋.蘇轍《老子解》

16.北宋.王安石《老子注》

17.北宋.司馬光《道德真經論》

18.金.寇才質《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

19.明.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解》

20.清代〈王夫之〉〈魏源〉〈嚴復〉 的老子注本

21.《道德經四帝注》(歷史上有不少皇帝為《道德經》作過注,流傳下來的注本有這4個:唐玄宗、 宋徽宗、 明太祖、 清世祖福臨)

想讀老子,深入瞭解,還要看看歷史上從不同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來注釋老子的書,道德經的注本太多了,上面所列都是主要而著名的,樓主對哪個感興趣,可一覽,我個人看過幾種,最喜歡《老子指歸》和《老子河上公章句》


孤鴻學士:淺談《老子》的讀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那要看你是什麼身份來讀了。作為一個三清弟子,跟一個普通信士,或者一個出於好奇目的而閱讀的門外漢,讀起來是一本書,但讀到的又是另外一本書。甚至即使道教內部,全真派跟正一派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雖說大道殊途同歸,但我們更多的就在那個「殊途」上,而沒有到的了那個「同歸」去。我不知道你是什麼立場,很難回答您的問題。但就我個人而言,我可以講下我個人的方法。讀書不要執著於一種眼光,一種態度去讀,而是要結合當下去讀。何解?因為誰也不可能穿越回兩千多年前找到老子問問他的真實環境,真正想法。所以我們必須要讀出自己的一本《道德經》來,雖然別人可能不認,那不要緊,修行是自我的事。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要圍繞著道這個中心,無論你再怎麼轉都不會跑偏。相反,如果你把中心給換了,那就會走進邪路了。而這個邪路就是你自己。言盡於此,望君自悟。


沒邀請我,我也來發表一點看法。

本人最近正在讀&,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最近1年工作失意,想有更高的追求,但路途卻十分艱辛,心中難免會焦躁、憂慮,想藉助這本書來讓自己平靜下來。

確實達到了效果,讓自己看清了以前自己身上很多毛病,特別是心態上、為人處世上包括對某些事物的認識存在很大錯誤,慢慢心態平和,調整自己做事、處事的一些方式。

但這也不能教會別人讀懂道德經,只能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裡路程。

首先,《道德經》這部著作原著目前沒有,留下來的都是手抄本,最早的也是戰國時代的,但這個時候距離老子時代也估摸晚了500年,置於原本道德經恐怕再也難以看到。我們都知道,思想著作被一代一代人傳承的過程中,也同時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者因為各種原因、理解的偏差等會產生巨大的差異,甚至是我們看到的和最初的南轅北轍。比如《論語》等等。

其二、道德經是否是老子親自寫的,我覺得也不一定,很可能是尹喜或者誰根據老子的草稿、口述整理出來的。

但這些已成事實,我們知道現存在《道德經》和老子 腦袋裡的道德經肯定存在巨大差異就是了,所以我們要盡量去理解老子,理解老子的出生、世家和人生經歷,老子所處的時代背景、當時社會狀況,通過這些去了解老子,比單純的去讀《道德經》更能理解 道德經。

這也是理解中國歷史、歷史人物以及朝代更替的另一種思路。就是從家族脈絡去理解中國歷史變遷,更能滲透到人心深處、人性深處。比如夏商周三代,給現在的人的感覺就是夏完了,是商,商完了是周。但其實,夏商周三代是並立於世的,只不過是誰當老大的問題,都是一個家族通過幾百年的發展最終成了氣候,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其後的中央集權式政治體制,其實也是,皇權和門閥氏族聯合的產物,政權都是集中在某些氏族手裡,各個朝代無非是程度不一樣而已,比如:司馬氏、曹氏、王氏等等。拿到今天來說,也略能窺得一點點。

對於老子的家族,我不敘述,也敘述不大清楚。但一點,老子生活在西周末年,那個叫「禮崩樂壞」的時代,老子對國家的前途、社會的現狀不滿但無能為力時才辭官西去,他的道德經代表的道家其實和儒家一樣,都是叫國君如何管理國家、百姓如何當好百姓,都是入世的,只不過是視角不一樣而已,我認為後來道家推崇的隱士文化、煉丹修鍊完全和老子初衷不相符合。

儒家更偏向於為統治階級服務(文化演變後的),而老子講究「無為而治」,從而放棄二元對立的思想,站在更高的視角去理解的矛盾,把二變成了一。

最後,《道德經》可以看作是部哲學著作。要理解哲學的東西,需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並且善於思考,經歷過風雨,享受過世態炎涼,理解了人性中的某些東西後才會有自己的理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管是那種人,只要你用心的讀百遍,一定有收穫。

只是你要悟道,需要一點機緣,就算是上等智慧的人,一樣不可能唾手可得的。

道德經知易行難,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自己都說自己說的大白話,只是經過幾千年的延伸,字意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太陽還是那個太陽,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一切物質並無任何改變,人性的弱點也沒有什麼改變,最簡單的確實最難,因為它和人性相對立,你想早上五點起來跑步,但是身體卻想躺在牀上舒服的不動,人性其實是道最大的敵人,人的慾望和道的方向恰恰相反!

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舉例橐龠,現在叫風箱。歲月改變了名字,但是屬性並沒有改變。你現在也可以理解為風扇,因為本質上意義不變,但是外在的表現形式發生變化罷了,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就是本質,本質就是空氣的流動。可見名字是靠不住的,所以是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大家斷句分了三種,這是形式的改變,但是本質還是沒有變,有時候非常瞭解他們對斷句的爭論,這本身也是道的表現形式,如果不爭論了,反而道太小了。我對道的理解也很淺薄,不敢班門弄斧,有一個同學,是個老師,有次感慨,為什麼教學生的課程,有的很容易就學會,有的就是學不會,其實可以把道理解為教學,大家同時接受一種訊息,就是道可道,但是結果就是有的會,有的不會,結果就是非常道。這是我理解的所謂的道,讓大家參考一下,不一定對,但也是一個緯度。

其實道德經是一種思維模式,讓你更清晰的認知這個世界真實的運行軌跡,現實中我們大部分人對事物的認知都是錯誤的,比如股市,你認為它漲,可是結果跌的。比如輕諾必寡信,花言巧語的人,表面上都是說的好聽的不得了,兄弟你放心吧,有事兒你找我,可是你找他的時候,人不見了。說的話和內心都是相反的。比如女生覺得一個男的對她好,但是是真好和假好她分不清楚,沒有得到之前對你越好,越是有所圖,得到之後翻臉的幾率很大,這種反差很大,反的!

所以道德經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我們生活裏經歷的種種都是和你的認知是相反的,你仔細的觀察,夏天天氣炎熱,從地下面抽出的水是涼的,冬天寒冷,抽出的水是熱的,同理,一個人外在是熱情,內心是寒冷,外在是寒冷,內在一般卻很火熱,都是相反的。所以以前所有的認知竟然都是錯誤的,那麼你看到的信息,就會影響你的決策,比如你看到奶茶店賺錢,結果滿街都是奶茶店的時候,大部分覺得能賺錢,可是結果是你只要幹了大概率絕對虧錢,所以老子又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當事物發展到強勢的時候就是衰落的開始,滿大街的奶茶店就是強盛的表現,註定虧錢的開始!

所以好好學習道德經吧,你會得到一種新的思維,這是現在課本里沒法教學給你的東西。


實踐出真知,你沒有那樣的閱歷,沒有那樣的體驗,就不可能懂得它要表達的意思。所以年少不適宜讀《道德經》,看的半懂不懂的,開始沒有留個好印象,以後反而不喜歡它了。等你進入社會了,受到強敵壓制和圍追堵截,遭遇利益集團的黑手,生活工作中有疑問得不到解答,基本上陷於絕境,再看《道德經》,你就容易看懂了。你會發現都說到你的心坎上了。


道是可以描述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得道靠的是體悟,而不是講授;所以「德」是得到之意,是一種體悟的過程!


要讀懂道德經,深層意思沒讀懂,想知道怎麼讀懂,道德經讀懂了會怎麼樣,道德經典無疑。先讀懂自己,讀懂自己的身體,讀懂自己的幸福在哪裡,有一天站在老子的角度,一切了知。為什麼不讀懂自己的心。


這個問涉及太多,不好答。不嫌棄可去我那先看下。


所謂讀懂是怎麼個懂法?

單以收穫面來說,應該都可以懂,只不過效果和程度因人而異。

其實無論讀什麼書,肯定應該首先會獲取那些根據你天賦或本領所能獲取的新能力。

《道德經》不止一個版本,我接下來說的,只是通行版。

譬如有人看《道德經》看到的是它在教人為人處世,要注意在和別人交流中的高情商,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這在告訴你什麼呢?不要硬爭,要做可以利萬物的水。水是什麼?無形無狀又幾乎無處不在的一種物質。人類可以缺得了水嗎?天地可以缺得了水嗎?宇宙可以完全沒有水嗎?但這一切是水硬爭過來的嗎?不,是水自然而然滲透過去的。

有人看《道德經》看出了可以運用在實際社會中的博弈,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什麼意思呢?直譯過來就是你如果想滅掉一個人,你就有意給他加碼,加到他認為這就是對的,他慾壑難填也認為這就是對的。好了,一路在「對」的道路上狂奔不止,奔的越快死的越快,還不是你弄的,是他自己的選擇。

有人看《道德經》,看出了古往今來大自然的運行規則恆古長存,就不會在遭受苦難時抱怨:「老天爺,你不公平!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這個世間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好人不長命 ,禍害活千年!你不是老天爺嗎?為何如此顛倒黑白!!」其實《道德經》一早就說了,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什麼意思呢?你不要指望老天爺給你主持正義,你不要指望高位者給你主持正義。但凡真正的高位者,他所考慮的事物和責任太大了,譬如聖人,看的全局縱橫,而不是單獨一個人的正義或是否公平。而天地就更不用說了,天地又不擬人化,真以為自然界的天空和大地管你死活?

那你應該怎麼辦?不要盲目去信仰所謂天地和高位者,更不要把全部希望押注在這些不會講仁義的自然物質和類自然物質上,以客觀的態度,科學的洞察,好好如因材施教般的對待天地和聖人吧。

就舉這幾個例子。

其實以我對《道德經》粗淺的閱讀來看,道德經並非非常晦澀難懂或者需要很高的智商纔能有所收穫,這本書一般人都是可以去看的。

哪怕是理解能力不高,起碼水利萬物而不爭那個釋義只要識字的都能看懂。

當然了,具體實際在社會和你自己的人生中操縱的話,又是另一回事。

畢竟知道是知道,知道不代表能做到。

但起碼知道比不知道好,瞭解高於無知,這樣也會使你在經歷複雜的社會現實後慢慢總結出不少可以使得你前進甚至開掛的能力。

說到底,看書這種事,拿到書看就是了,不懂的就查,就翻資料。

現在《道德經》流傳的整體環境比較良好,無論是專家對《道德經》的各種解讀或喜好《道德經》的讀友,都是經常會看見的。

想要讀懂它,天賦+能力+用心+不斷實踐總結=屬於你自己可以明白懂得的《道德經》。


欲讀懂老子的《道德經》,必須要先了解老子所處的時代(春秋)的社會情況,從中才能找到老子的思想來源的現實基礎。


老子之願:願天下永恆幸福!故讀《道德經》需用此願來讀方可入門!

《道德經》分篇:開道篇(第1章)

永恆篇(2-9章共8章)見道篇(10-17章共8章)

醒德篇(18-25章共8章)侯王篇(26-33章共8章)

道國篇(34-41章共8章)善道篇(42-49章共8章)

善德篇(50-57章共8章)治國篇(58-65章共8章)

聖人篇(66-73章共8章)天下篇(74-81章共8章)

共十一篇。懂此方能大道至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