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对未来乡村做了一个完全的颠覆设想,那将是一个处于未来时空中的全新业态!而一旦直面现阶段的乡村现状,在大量的乡村自建房不断的如春笋般长起来的当下场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建筑师缺席了。因为超低的收入缺席了,因为并不充足的预算缺席了,因为相对困难的沟通无法让现代建筑学被业主接受缺席了,因为低下的施工技术根本无法完成建筑师自己设想的乌托邦缺席了,因为项目分散根本无法操控缺席了等等等!在我脑子里至少可以罗列出不下几十条原因,这也是我现在正在面对的困难,但是我更加笃定的相信乡村建筑设计是可以直戳建筑学心脏的设计载体。所以我在创业的第5个年头仍然在继续!我将在以下文字从建筑背景、建筑逻辑、建筑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浅诉!

建筑背景

较小的体量以及简单的造型都没能掩饰住设计思维上的绝对控制性立场

理由一:文化传统

即便在当下自然村已经被糟蹋的七零八落的现状下仍然有清晰的文脉和传承。这是建筑的灵魂性支撑,确切的说不是建筑师赋予建筑气质而是在数百上千年的形成过程中所具备的集群心态给予建筑本身一项必须要遵守的准则。是这哪怕只有春节才人山人海的自然新村都具有的人类共同体共知存在,这样的共同决定了房子只要落在这个地方就一定会有在场性。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消失,我也不知道这个未来在时间维度上是一个什么样的长度,但是至少现在还有!每当我在媒体上看到某地大妈大爷组织节日秧歌。在云贵看到少数民族同胞吹起芦笙,带起数斤重的银饰。在闽南看到绕围屋、土楼,在山西看到面朝黄河梭面条的汉子,在新疆的葡萄架下翩翩起舞的女子,在柴达木盆地上骑马飞奔的小伙以及从车窗外慢悠悠走过的野狼等,这都是一个个丰富而鲜活的世界且从未中断,他们从遥远的过去一直走到今天而且大概率会依然缓慢的朝未来而去。这是一个多生态体参与的完整生物链系统,他们多维度的交织联系在一起,从走过无数的岁月年华中一点点形成的文化共同体,这种文化共同体本身具有稳定性,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所有的东西都能扔进去但是却被一 一均化,这就叫做同质!叫做共同的文化结构!

庄先生的房子非常好契合了场地,却将文化传统的东西在项目消耗殆尽,终究归于网红项目而难以继续被建筑发展历程上的重要建筑予以认可

理由二:大地结构

大地结构仍然没有改变,大地景观层面所给予的场地气质极其容易被解读出来!我们仍然能清晰准确的感受到广粤和闽南的区别、湖广和江浙的区别、中原和西域的区别、云贵和藏地的区别、蒙旗与东北的区别,在广大的乡村存在著丘陵、山地、平原、盆地、高原、湖泊、大川等自然界循环链条中重要的环节。不同的地形地貌可以非常精准的将场地的气质进行定调,这与是谁来设计没有直接的关系!设想我们现在站立在喀斯特地貌的桂林,烟云缭绕山势拔地而起但是他比较江浙确实多了一点点力量和粗狂的东西,有些匪气有些野趣!江浙似乎更加的阴柔和高冷一些,不那么容易让平民百姓走进!西藏高山逶迤、冰雪覆盖的山体在稀薄的空气下显得特别的高远,一种透射清远而有无比高大的幽灵感,人是渺小而苍茫的!新疆在典型的内陆气候的烘蒸与冰冻下即便天空也够篮够高但冰冷与炎热同时存在,厚厚的戈壁与荒漠色相较浅与蓝天的明度层次相比西藏拉的档次较少,从而压低了天空的高度感,新疆的大地显得粗犷中带有更多的平远!如果我继续罗列下去一定可以相对准确的表达出我们每一个省、市所本来具有的面貌,哪怕在几十年的基础建设与房地产大发展的趋同产物不断占据城市主要位置的今天,哪怕在乡下刮起的「假欧」风已经给大江南北吹了一通的情况下大地景观结构仍然清晰,这对建筑学本身而言实在太过难得!

建筑薄气的体量总是缺失对大行山之间的衔接关系,交接处生硬而勉强

理由三:在场材料

交通工具的日益革新+互联网对旧有售卖方式的瓦解,在乡村我们仍然具备充沛的物质条件来维持我们相应的建设活动!我们可以就地取材获得大量的在地材料以达到和大地景观结构最为完美的契合,那些土生土长的竹、遍布河滩的鹅卵石、经历时光沧桑的旧青石等等只要我们想要获得都还有大量的存在。

黄声远先生的乡村在地气质把握的极为准确

理由四:尺度适宜

在几十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这个国度造就了太多太多的超级工程,巨大的尺度、巨大的消耗、巨大的野心早就已经让建筑本身脱离了人的在场而让位于商业、让位于国家目标、让位于巨大的时代责任,建筑师在绝大多数项目上所处的位置是卑微而弱小的存在。一栋栋建筑都在试图争取对城市的掌控权,从库哈斯的CCTV、KPF中国尊、扎哈的各种SOHO等明星建筑师的城市地标到次一级的居住区地产楼,各类各样的政府公共建筑(博物馆、大剧院、交通综合体、医疗教育楼等)都无一例外在一级一级的分层关系中尽可能的表达话语权。而在乡村建筑中你将有直面使用者的机会,合适的尺度感下能直面建筑本身与文化传统、大地结构、在场材料的直接关系。建筑终于不需要在争取一个不为「人」的话语权,并且在大地景观的背景中是谦逊而自省的姿态。建筑学中的自我对话、他者对话才有了成立的机会!

赵扬先生此私宅作品是表达的非常恰当的佳作

建筑逻辑

中国最近几十年才开始有了建筑教育,有了建筑教育后才有了建筑学,本身这门学科以及这门学科的名称都是来自西方,所以在短暂的几十年中浑浑噩噩的摸索走到当下也算是成绩斐然!在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根本无从知晓也毫无兴趣了解中国的建筑哲学,这种程度严重到在研习中国古建筑历史课程的时候都是带著形式为主、建筑概念为主的背景心态进行。而学习建筑专业已经十年了,阅读西方建筑史、中国建筑史都会非常明显的发现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经历形式上的颠覆性改变,而是一直缓慢的在根据生产力、生产技术、整体智慧的叠加以及时代审美的差别做缓慢演化。

西方:从原始社会建构物——古地中海建筑圈——希腊——罗马——中世纪(拜占庭、中古俄罗斯、基督教、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古典主义)——现代建筑前夕——现代建筑运动——后现代建筑——当下

中国:原始社会——秦汉南北朝的大发展(土木结构)——隋唐宋到达顶峰(土木结构)——元明清呈现精致美学(砖木结构,学界认为有倒退)——民国西洋混合(时间上对应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成熟期,但是在中国主要是西方古典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混杂)——建国后全盘接纳现代主义国际式(另一面就是彻底抛弃了传统建筑哲学)——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实验田。

民居建筑哲学一直都在一条主线上进行演进

从以上两条线索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漫长的人类筑造史上只有最近200年我们的建筑哲学是失控的!可以仰仗技术的巨大革新而肆无忌惮表达人类欲望。我们的建筑理论越来越哲学化、观念化、装置化、本体藏匿的越来越深远想抓住却著实不容易(多少人阅读艾森曼的图解日记会痛苦欲绝)。

那么在乡村将会给你一个落地的正视传统建筑学的机会(个人对当下建筑学持否定态度,所以我不并不认为这观念化、装置化、本体缺失的建筑学合理,反而认为这是最应该进行深度整治的一种行业怪病。我能接受在计算机高速迭代的今天各种非线性设计创造的优美形态但是完全不认可这些非线性设计的自设起点,也不赞同那些先讲概念,然后为了概念而进行巨大的人类付出,小声反问这个概念有存在的价值吗?)

中国尊大厦的绝对话语权,科技商业帝国的象征

建筑内容

在中国乡村你不需要从概念出发做哪些直接掌控环境的建筑,你必须扎实的从大地景观本身去寻找建筑的落脚点并务必和场域取得气质上的同一性。

第一、建筑体量小在尺度上面对大山、大河或者绵延的自然景观绝对处于弱势。

第二、传统的文化文脉会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者习性并且多半具有特殊性、地域性。

第三、建筑的整体气质符合自然气质在乡村将会变得无比重要,建筑以他特有的谦虚与隐蔽表达自我将会成为建筑师本身智慧的体现。

第四、建筑材料的在地性、施工工人与技术的当地性会要求你直面建构,当建筑案例抽掉了资本的绝对操控变成了和使用者直接面对面的时候才真正会发现隐藏在使用日常中的各种空间的可能性、纷繁复杂的行为交叉所产生的建筑逻辑是丰富而又经得起推敲的最终成果。

第五、村落集群隐蔽了自身的建筑属性,把乡村建筑比喻成变色龙一点都不为过。集群内建筑会与场域内的大地进行有效趋同,从来都是匍匐而然直接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这样就将单体建筑本身放进了一个更大的筑造逻辑中去,这个是一套严密的语言系统,会一直约束到构成物中最小的单体分构件。

结语:

我认为这样的建筑学立场是去资本化、去膨胀欲、去中心性的内省建筑学,更加关注建筑本身与场地、使用者、共有结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建筑学是最高层面上的「无形建筑」,因为永远在探讨使用者、行为关系(而实际上中国建筑数千年历史确实没有在外形上出现过颠覆性改变)。理性而又不失感性的传达,在共性中不断追求改进以慢慢追求一种适度的异性共存,在不断的迭代更新中形成更为成熟、稳重的集体普世建筑学,这才是一个民族共有的建筑文化,这样的建筑文化才能和民俗学、社会学、器物学、历史学一起形成并促进一个民族建筑文化的进步与更新。

工业化以其巨大的协作性、互联性强迫了每一个地球人接受了工业化背景下产生的普世观。在城市中面对不断比高比大的资本建筑,全球至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大师能解决这类建筑的在地性与文化传统的延续性,究其原因终归为思想起点就没有文化延续的传统土壤,放在人类发展史中去比较,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都是一种新的工业化产物。西方从17世纪一直到20世纪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才彻底和古典西方建筑进行较为果敢的分隔(虽然那些最有名的现代主义大师往往到职业生涯的晚期都又一次或多或少的回归到古典建筑学的研讨中去了)。而在被遗忘的中国乡村虽然也在最近40年受尽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荼毒,好在直到今天依然保留了不少本质的东西(我们不掩饰乡村的丑陋面,但是也同时欣赏乡村美好的另一面),我坚定的认为中国应该要有更多的建筑师扎根乡村做最直接的建筑学研究。对乡村建筑做全面有效的调查整理并上升到资料档案层面的归纳与总结,以便在一代又一代的推进中做到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学!

(再次号召更多建筑设计同行能真正投入到乡村设计中并为之做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

作者:独立设计师唐大

微信:15907481068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