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就是电影,不显得弹尽粮绝的,怎么拍出英雄主义和悲壮感。

先是美军本身标准备用弹携带就是身上6个弹匣+枪上一个,总计7个,210发子弹。当然这个不是绝对,有些低烈度或者一些非作战人员随身可能就带2-4个弹匣(毕竟模块化战术背心,上边装几个弹匣袋自己看著办)

而坐悍马出任务一般以巡逻、输送人员为主。但咱们知道,上边我说美军平时携带6+1弹匣只是战斗负重。他们还有个行军负重和应急负重,尤其是行军负重有个类似三级包的玩意。

这个包里边会有更多的水、自热干粮、急救包之类乱七八糟的玩意,当然也可以放更多的备用弹药。而这个包一般就是甩在悍马上。

不光是现代,越战时期也一样,下边这张可以看到吉普上甩著大量的弹链

所以说,一辆车上当然可以放弹药。尤其是小口径步枪弹并不是多重的东西(一个30发装满的弹匣差不多1斤的样子)


在黑鹰坠落中,美国游骑兵部队在与摩加迪沙民兵战斗之时,除了RPG这一辞汇外,说的最多的就是「最后一个弹夹」了。那么,乘坐直升机和悍马车机动的美军部队为何不携带更多的弹药并老是弹药耗尽呢?在海湾战争中,UH-60A通用直升机和悍马车的便利就使得每个美国士兵几乎背负著90公斤的负重乘车前进。而负重中,除了必要的防具和补给物资外就是弹药了。

图为黑鹰坠落剧照

目前,每个美国士兵的标配是4个30发弹夹以及400发+的散装弹药。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下,这些弹药大约可以支撑一名美国士兵保持20分钟的持续火力,再算上填装散装弹药的时间,一名美国士兵起码可以保持30分钟的持续火力。从摩加迪沙一天的巷战来看,美国军队确实很容易出现弹尽粮绝的情况。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悍马车就可以帮助美国士兵储存子弹了吗?

图为悍马装甲车

首先,美国士兵单次携带的弹药是根据任务强度进行了计算的,也就说在高强度的任务时,士兵在出发的时候就会减少弹夹的携带数量并携带更多的散装弹药,所以在真实情况下悍马车是不会帮助美国士兵储存子弹的,而且,美国军队投入任务的部队多是海军陆战队和游骑兵团。这些部队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控制弹药消耗对于这些部队来说并不是非常难的事情。

图为游骑兵部队

所以在真实的任务中,美国军队是很少出现弹尽粮绝的情况的。并且,在美国军队陷入困境并因此提前将弹药消耗殆尽的时候,美国空军也是使用高精度空投系统为军队补给弹药,所以说,美国军队没必要往悍马车放子弹的。


很多电影为了渲染气氛,所以喜欢把美军放到弹尽粮绝的情境中。

但实际上美军士兵在执行作战任务时,通常会使用一个三联弹匣包。一个士兵至少携带9个弹匣,也就是270发子弹。再加上本来在枪上的30发,总共有300发子弹。经过正经训练的士兵不可能一次作战任务就把这么多子弹全部打光。担任突击任务的特种部队通常还会在腿包里携带更多的子弹。基本不存在子弹不够用的情况。

悍马中当然会存放子弹,但是悍马上的子弹,更多是车载重机枪的12.7毫米子弹。有经验的老兵通常会把普通突击步枪的子弹提前压入弹匣。存放在在背包中,即使身上的弹匣打光了也能快速的拿出使用。


风语者说说原因。毕竟电影看多了吧,觉得美国人厉害。二战以来,美军的战场表现从来都是不吝惜弹药的,反正后勤有的是,再说又不是花私人的钱。作为士兵,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带上三五百发子弹,只要不怕重,尽可能多带,与敌接触,往往采取火力压制措施,形成威慑。好像也习惯了,与日本人与德国人交战如此,与越南人与中国人也是如此,顶顶有名还有「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个名词,中国人在上甘岭可是尝过滋味的。可见美国大兵向来就是这样,往往等子弹打光,就无计可施了,不过美军允许弹尽粮绝时投降……电影里看,美军士兵由于射出的子弹多,造成对方的伤亡也明显的大,最典型的例子是《黑鹰坠落》,美军伤亡二三十人,但造成索马利亚武装伤亡却高达两千以上。美军只所以这样有恃无恐,主要是美军的作战都是体系作战,在通讯保障前提下,驰援可以快速抵达,飞机,导弹,直升机,无人机随时都能支援,悍马车内当然会存放大量弹药,不够用,运输机直升机空投,总之,很少担心子弹不够用。再说,所对付的敌人,根本没有如此腰杆,可谓财大气粗大无畏。这样对比看,美军的确总是占上风的,我们对体系作战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望专家和军迷们多多研究。风语者自认半个军迷,所言都是个人原创,欢迎吐槽评论转发关注,谢过!


硬核武器,武器小知识分享家

电影里美军老是弹尽粮绝,悍马上不能放子弹?

是的,我们经常看美国战争片都会看到的一幕就是:没弹了!然后队友丢一个过来:最后一个弹匣!比较经典的就是《黑鹰坠落》里的出现美军打到后面没有子弹了。

要说这个问题,还得先了解美军的弹药配给,就拿步枪子弹来说

美军使用M4A1步枪为主:一般士兵携带五加枪里一个弹匣,海豹突击队是7加枪里一个弹匣。因为战场条件,在阿富汗是携带13个弹匣加枪里一个弹匣有14个弹匣420发子弹。

这种子弹携带量其实可以满足大部分巡逻的需求的。如果遇到大规模冲击,也会很快有空中支援赶到。

美军在应付不同的战场形式都有不同的单兵子弹配给规定,在悍马上放子弹不是不可以是没用处。

因为遇到冲击的时候,单兵不可能只围在悍马边上反击,毕竟悍马别这种大目标很容易成主要攻击对象。一般也是依靠周围的掩体进行反击,比如墙壁房屋~如果子弹放到悍马车上,跑过去拿子弹这事只能增加危险度。

我们经常能在电影里看到美军弹尽粮绝只是电影为表现战场胶著的惊险,增加电影刺激性来吸引观众罢了。真实战场,遇到交火美军都会第一时间呼叫空中支援。队伍里出现弹药不足也是提早撤退回基地补充弹药的。

感谢关注硬核,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留言指正~

其实如果是军人或真军迷,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部队遂行任务的时候,弹药都是使用基数做单位的。现代战争,以配备突击步枪的士兵为例,一般巡逻任务携带的是半个基数,也就是150发;遂行作战任务是一个基数,300发。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当所携带弹药用完,而后勤保障没有及时跟上,任务就算结束了,即使撤退也不用担责,这是战场潜规则之一。

另外一方面,对弹药的使用原则上,中美的区别也是很大的,在武器设计上就有很明显的体现,美国在二战后的轻武器使用的都是砧孔式瞄具,也就是以概率式射击为主,强调的是短时间大火力压制,加上先进的后勤保障,弹药基本不成问题。而我国,九五式出来之前,全部采用缺口式瞄具,也就是强调精确射击,务求用最少的弹药取得最大的效益,这也是条件限制下的妥协。

至于问题里说的悍马车里放弹药的说法,简直是无语到了极点。一般来说悍马只是用来执行巡逻、执勤等低烈度战斗任务的,重大任务出动的更多的是步兵战车和重型步战车。一支遂行巡逻任务的分队,你的任务不是要打赢一场局部战斗,而是发现或处置一般威胁,如果随身携带的弹药已经用完,而分队指挥官还不明白眼前的对手已经不是一支分队能对付的目标的话,那这个分队就活该被消灭了。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携带多余的弹药。

《黑鹰坠落》里面,美军分队一开始也只是计划执行一次低烈度的抓捕任务而已,根本没有想过要打一场局部战争,所以无论是空中或是地面部队都没有相应的准备,如果早预测到对手手里的装备如此强悍、战斗意志如此顽强的话,估计出动的就不是悍马和重卡组成的地面队伍了。


电影里美军老是弹尽粮绝?电影这东西能当真吗?

如果美军还缺弹,那二战时的我军呢?人手一条枪都办不到!说财大气粗的老美经常弹尽粮绝,这就尴尬了。

以美军的调性,他们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撑到弹尽粮绝的时候,因为在那之前他们基本上就已经获得支援了……哪怕真的到了快弹尽粮绝而援军未到的地步,他们也撑不到最后关头,因为他们估计在那时早已准备著投降。

不然,难道还指望美国大兵像我军战士那样,在弹尽粮绝后还和敌人玉石俱焚吗?不可能的。

电影里偶尔出现美军弹尽粮绝的情景,不过是为了渲染英雄主义而已。真要放到现实,美军能拿出几个因弹尽粮绝而血战到底的战例出来?

现实中,就算一支美军小部队在战场上遭遇数倍于己的敌军,需要快速消耗弹药。可与此同时他们当即就会叫来支援,不会硬扛的。以美军的机动速度,在作战部队弹药消耗完之前,支援就已经到位,又或者是对面的敌人已经不复存在了。

人家财大气粗,后勤补给、弹药配备都是独步全球。作战基本上都占据绝对弹药和补给优势。像在太平洋上打日本,基本上都是吊打。


电影跟现实肯定是有区别的,单单说电影里的兵种,大多是个人步兵单位,随时机动作战,所以步兵自己需要的武器装备自己带上。

特别是电影中的美军士兵通常是特种部队,是属于进攻型部队,所以必须自己携带自己需要的武器弹药。总不能打著打著战场转移,想到没子弹了又回头去取子弹吧?

随著战争方式的发展,美国在中东战争中的步兵并不是战争的主力,士兵比武器贵,正面消灭敌人的更多是美军的战机导弹等等战争器械。

美国电影的战争是行动式战争,并非以前那种耗费子弹对峙战,也就是说打这场战并不是传统的「打仗」,而是一场「行动」。部队带上240发子弹应付应急状况,激烈的战斗交给空中支援。

一般来说,240发子弹没打完就结束任务了,如果打完了还没有完成任务,说明任务失败也是要提前撤离。

当然事实上悍马战车也是可以放子弹的,不过一般放的是机枪子弹,个人使用弹药自己携带就够用了。

一般士兵来说巡逻5+1个弹匣180发子弹足够了,巡逻又不是打仗。海豹突击队进攻式部队带7+1个弹匣,基本够了。


悍马车通常都是图片上这个样子的,作为一种高机动载具,它自身防护很单薄车体采用2–3㎜冷轧钢板制成,而且没有任何武器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变形将其武装化,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图片上这样,在车篷顶开口安装一个可360°转动的保护射手护圈,护圈上有M2重机枪的安装架,也可以使用40㎜榴弹机枪。

悍马车我们都会时常见到,即便是没有看见过那么我国制造的「东风猛士」与其也差不多。这个车(标准型)通常情况最多可以装6个人:正副驾驶、后排「脸对脸」坐4个人,不能再多了!否则上下车不方便,而「悍马车」外表与内部空间对于我们驾驶民用车辆的人来说是比较宽敞的,但该车如果装上士兵,内部空间被士兵的装具和武器装备填的满满的,或者像图片上的那样装备一挺重机枪,那么后排只能有2个人。

这是美军「游骑兵」兵人玩具,这个玩具正好是《黑鹰坠落》时候美军的形象与当时美军所装备的这套行头。

从「兵人玩具」就能看得出这是在执行短暂的战斗任务,只是携带武器和轻型携具,即便是这样也是非常臃肿的,这样全身披挂上阵的人,如果坐在悍马车后排座已经像「沙丁鱼罐头」那样了,根本没有其他空间!即便是有空间也得装:数个重机枪子弹箱、数个5加仑油桶(悍马车很费油的)、水,食物……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根本没有多余的地方放士兵手里的枪所使用的5.56弹箱!所以,就不要奢望「悍马」上装步枪子弹。

那么,悍马车里没有多余的子弹,美军一个普通单兵作战的时候要携带多少步枪子弹?也不多!通常情况下5.56弹携带250发,图片上6个弹匣180发、还有两个弹匣量的散弹。另外,还需有40–60发左右的9㎜手枪弹(格洛克17弹匣容量20发)。不要小看这点子弹数量,很重的!5.56弹一发全重12.44g 再乘以250发,要超过3㎏,还有9㎜弹……仅子弹加上步枪、手枪重量就超过10㎏,这还未算手榴弹、单兵通讯器材、枪械所使用的光学瞄具、急救包、头盔、水壶……杂七杂八的东西,全套下来总重量在20㎏以上,这还是一般作战条件下,要是在难以补给或者需要执行数天的秘密行动则要背负40㎏的重量……即便是身强力壮的的战士远途行军也会吃不消的!所以,真正的战场不要奢望士兵本身携带很多的子弹,因为人的体能是有限的,携带很多的子弹反而是累赘!在伊拉克街头巡逻的美军悍马车,最多装6个人,已经非常拥挤了!如果遇到「反美武装」这种「薄皮吉普」就是重点「集火打击」的目标!车体根本扛不住7.62弹的打击。

假设,真正的遭遇战发生了,「悍马巡逻队」要根据所发生的情况来判断:敌我双方的人数和实力。如果对方仅有少量人员,发现他们之后迅速下车→并且寻找障碍物进行隐蔽→由车载重机枪进行远距离射击→对方败走之后基本上不与追击,以免有埋伏…。如果是敌强我弱:那么就要使用重机枪拦阻射击,悍马车加快速度撤离现场;如果被包围了只能是下车后组织防御,并且还要远离悍马车……这样大的目标是敌方RPG的首先,以悍马车为障碍物是不明智的!所以,悍马车里的士兵下车之后,不到战斗结束基本上不会去车上拿东西。好在这类「游击战」并不激烈,士兵们依靠自身携带的子弹够用了,即便是被包围也会呼叫基地或者空中进行支援……基本上不会出现弹尽粮绝的境地。

驻叙利亚的美军乘坐皮卡,这样视野更加开阔,遭遇袭击之后可以迅速下车组织反击。

悍马车这种「高机动」载具目前已经被美军淘汰了!原因就是这个车没有装甲,按照老百姓的说法「皮薄馅大」!不但挡不住子弹,并且经常受到「路边炸弹」的摧毁,美军为此付出代价是惨重的!所以,美军使用防护性更好和自身火力更强的「反伏击车」来替代它。


现在的悍马已经改进,在悍马上车载「鹰眼」火炮系统,据说可以在发射后的60秒内就撤回,媒体也是戏称为完美演绎打了就跑。

通过专业训练的美军肯定不会在悍马上无节制地开枪发射子弹,并且悍马上还要合理安排各方面的装备资源,一方面还要预防本部受伤能及时跟上的医疗资源。当然不会像抗日神剧一样,一把驳壳枪打上一集不换子弹啦。所以悍马上除了美国大兵外,并不用配备特别多的子弹上去。并且弹尽粮绝的时候还是要靠后勤补给供应,而且弹尽粮绝的原因也有很多,咱们来看下这些就可以明白了。部分记录性电影也是根据真实改拍的。

美国大兵通常是一只全球作战的军队,装备部署一流,只要有需要维护美国利益的,他们就会马上出动,像改拍的黑鹰坠落。当时就是在索马利亚那个摩加迪沙地区,因为多年战争,又遇上三十万人死于饥荒,军事强大的武装分子艾迪德掌握当地的资源,并且利用饥荒,抢走联合国救济粮,他的恶行也是引起公愤。

那会是1993年联合国部队为了制止武装分子进一步散播不好的言论,就将他们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关闭。但是在当地巡逻的美军和联合国部队就遭受了索马利亚武装分子不良的报复,美国陆军得知后当时出动精英部队前往,突袭摩加迪沙市中心的民兵据点。游骑兵部队与三角洲特种部队出动后,配合上UH-60黑鹰直升机、悍马车队等多种战情支援装备。

当时的悍马车队还要救助平民,运送伤兵,整辆车里都是人,躲闪都没地方何况说要放子弹,那就更不可能了。并且,悍马强大的机动性是以牺牲装甲防护为代价的,当时的悍马防护比较薄弱,对方一个火箭推进榴弹,小口径的火箭筒就能将其击毁。而且当时美军也是低估了那些武装分子的实力,单纯的巡逻士兵,美军每次配备的子弹装备也是不一样的,身上所携带的武器装备也是足够的,悍马上也没有弄上更好的武装。

那会前往救助的两架直升机被击落后,还有百余名支援士兵被围困。有两个三角洲特种部队狙击英雄,自愿前往当地救助中弹坠机的机组人员,但还是弹药耗尽殉职还被拖行游街。因为轻敌忽视了索马利亚武装分子的军事装备,连直升机都被击落。很难说在武装分子熟悉那里城区的情况下,前去支援救人。并且进去救人的时候也不会带过多阻碍行程,让自己暴露目标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后美军真的弹尽粮绝。

在这场复杂的城区战后,悍马当时所暴露的缺点在后期还是一样重蹈覆辙,像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当时的美军主要任务是制止当地的各种反美武装分子捣乱。

毕竟只是街头清扫,不能出动过于重型的坦克,但是悍马抵挡不住武装分子的火箭筒、重机枪,成了路边炸弹的攻击标靶。并且设计上为了让机动性更好,采用的材质多为铝合金,在油箱方面也没有比较有效的保护措施,反美武装分子直接泼汽油和用火箭筒,一下子悍马就燃烧变形。要是在悍马上放子弹,这么容易被攻击的目标,除了加快燃烧速度外,也有可能造成武器装备被抢走。

现在的悍马已经改进,在悍马上车载「鹰眼」火炮系统,据说可以在发射后的60秒内就撤回,媒体也是戏称为完美演绎打了就跑。相对而言这种,悍马轻量的特点,配合远程火炮,能给军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持外,也不用说去在上面放子弹的,熟练的炮手一分钟做有效定位和射击,完全能直接轰炸敌方的据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