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已经很累,为什么数字生活还那么累

来自专栏游戏开发随笔26 人赞了文章

每个人都受益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方便生活,音乐、视频、阅读,种种内容消费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线上线下开始融合,打车、外卖、共享单车,每个App又都给出了独特的价值。

然而不能避免的是,多样化选择带来了管理成本。本文聊聊一些原因和应对。

分化的入口,高昂的成本

选择多样化的时代,有著多样化的平台,入口都逐渐分化。管理和选择的成本也随之提高。

想像一下这个场景。

你有点闲暇时光,何以解忧,唯有剁手,你决定上网逛逛电商网站。

你没有明确购买目标,只想上网逛逛,选择很多。

你可以看看导购类网站,看有什么优惠,有什么好玩的商品分享,类似什么值得买这样的网站,天天等待你的垂青;你也可以看看垂直品类的网站,小米、网易严选,它们都树立了价廉物美的形象,感觉跑进去买什么都不会被坑;你可以去综合性的网站,京东、淘宝,什么都有,也做了非常多导购专题,逛著逛著半天就过去了;你也可以去各类网红的公号之类,看看他们怎么在内容中夹带广告,介绍了有趣的产品。

作为闲逛消磨时间的体验,不得不说,选择太多,实在太幸福了。每个厂商,打著垂直细分的旗帜,切入你敏感的内心。每个App都有可取之处,每个社区都有意见领袖,难以割舍,只好让它们通通在你的手机里面住下。

但你并不总是闲逛,总有些时候,你会有目的要做某件事。面临这么多选择,那些分散的入口,仿佛就是一个个巨大的精力黑洞。

老婆说,上次网上买那个零食挺好吃的,再去补一点吧。

这个时候你就尴尬了,你早忘了是从哪个网站买的。如果是乐事薯片之类的大众货色,当然可以随便打开一个电商app购买,但如果是点小众的食品,你就只能一个个app打开,搜找购买记录,才有可能找到当时的订单。偏偏每个app的购买记录界面还都不一样,总有几个app的界面用起来很别扭,也有几个app的网站抽风点不开,再有几个app的账号密码过期想不起来,最后忙了10来分钟,才在角落找到了几个月前的记录。

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各个领域都有,相信每个人都有过骂娘的时刻。比如要看个电影,找了一堆视频网站,都没有,最后在某个三线视频网站才找到一个全网独家。或者想找本自己买过的电子书,忘了当时究竟是在多看阅读里面购买的,还是在kindle里面购买的,亦或是微信阅读,QQ阅读,当当阅读,京东阅读?再买一遍吧,心有不甘,慢慢寻找吧,力有不逮,是进亦忧,退亦忧。

所以矛盾就来了,对于无目的消费内容来说,入口越多越好,对于有目的行动来说,入口越简单越好

何以至此…

行业也不是没有认识到信息分散的问题,大家也尝试做汇总聚合

搜索引擎就是给出的第一个完美答案,一个入口,可以触达网路各个角落,用完即走,多美好的愿望。可惜还是出现了各种信息黑洞,出于种种考虑,总有厂商希望在自己的生态中独占所有的数据,不希望来自外部的访问。各类社交网站开始封闭,不再被搜索引擎索引。电商网站屏蔽搜索,让流量成为商品,拒绝搜索直联。

早年间的RSS,也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希望能通过合理的统一入口,让大家在一处阅读所有重要的信息。但开放的理念,和商业模式有一定的冲突,加上RSS概念本身过于Geek化,终于还是失败了。我打赌没多少人用过RSS,除了Geek外,大家都不能习惯RSS的逻辑。

视频、音频聚合网站也很多,一个统一的入口,可以一站式消费内容。但受限于商业竞争和版权问题,也无法继续下去。所有的流量,所有的内容,汇总到一起,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价值,谁都能看见。可是商业利益上的冲突,导致每个厂商都在自己利益周围围上一圈又一圈的护城河,护住自己碗里的,盯著别人锅里的。

汇合所有内容似乎并不可行,谁都知道汇总是有价值的,但都是流量,凭什么让你的入口占了便宜?

于是厂商用各种努力对抗统一的入口。他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切入垂直细分领域,让各种入口都已经有了巨大的分化。下面这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支付入口多样化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等都在争夺你和商家的关注,后面还有银联支付,apple pay,京东支付等等大量备胎,随时准备上位。为了愉快地无现金出门,你总得装几个App以防万一。如果是为了薅羊毛,那你就要装更多App。
  • 阅读入口多样化kindle,微信阅读,当当阅读,京东阅读,qq阅读,多看阅读等等,也在争抢各种书籍版权。你经常会忘记自己上一本书究竟是在哪个平台上购买的。
  • 视频入口多样化视频作为消磨时间的刚需,自然也百花齐放。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小米、bilibili,各显神通,各有不同。好不容易发现每个平台购买的版权节目都趋同了,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在一个平台完成消费了,没想到他们又开始做自制节目,这摆明了是独占内容。

  • 音乐入口多样化音乐入口也是多种多样。版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以至于厂商小心翼翼,生怕捅了马蜂窝,被媒体和吃瓜群众口诛笔伐。遥想十年以前,全民盗版音乐,恍若隔世。但消费者肯定是更不方便了,需要在多个平台寻找自己想听的歌,充各种会员。

各个入口,用对稀缺内容的独占, 逼迫你不得不使用它们。在一些领域,比如游戏主机的领域,因为使用新平台的主机成本略高,要买一台新的游戏机,你便可能会犹豫。但手机App安装成本几乎是0,你也不再纠结,爽快的让它们住进了手机。

所有的信息汇总尝试,都偏向于失败。互联网式的野蛮生长,诞生了众多的分化平台,我们无力抵抗。

简化你的生活

我们能做些什么,让生活更简单一点吗?

依靠自律和寡欲来对抗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终究是困难的。

比如晚上要看球,刷了一圈app,发现都没法直播。这种独家限制性的内容,逼著你去装他们的app。只能在电视上装了一个app,手机上装了个app,扫码才能播放。

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平台的多样化。但精力并没有变得更多,管理的成本和负担也更大了。

然而回想起线下的生活,其实也有分裂的需求和分化的入口,我们为什么就能和它们和谐相处呢?比如各个实体饭店,都有好吃的东西,各不相同,我也从没担心过要管理它们,要都去尝一遍所有的菜肴。 或是各个影院,定期播放著不同的电影,我从来没有焦虑过看不完所有的电影。

关键还是在自己,平台门槛一低,人的贪欲就起。原子世界里,物理距离和成本都大,我们便想不到要去占有所有的内容,而比特世界中,存储和带宽的限制小,我们便贪心地占有更多,直到自己无法承受。

再思考了一下,比特世界的问题倒也没有那么糟糕。目前的生活,主要有两个痛点,一是App过多,入口多样化,二是付费内容管理不便。

对于App入口过多的问题,去年写过一篇文章,讲述选择多样化时代的焦虑。中心思想,就是主动管理自己选择,去除多余的可能性,不要让自己纠结。

zhuanlan.zhihu.com/p/21

我也是这么操作的,删除了很多app,让自己更专注在少量的领域。但有很多事情,真不是自己能把控的,最近我又发现,app们慢慢又开始回到手机上。

这个方法,确实还是有些不方便的地方。生活中有大量的临时需求,需要用到某个特殊的App,手机上如果没有,那就要临时安装。按照原来的习惯,装完用完,那是必须要删除的。那每次遇到这种需求,都要安装和卸载App,实在是非常痛苦的。

思考了一下问题的关键,在于高频App的确要保留,低频应用的App的确要删除,但我原来的方法里面,忽略了还有一部分中频的App。

比如我购物主要用京东,它当然可以在我的手机里。但有时候淘宝的东西的确会更全面,京东没货的,可以找淘宝买。这样来看,淘宝就是一个中频应用,我不应该简单的删除它,而应该让他们并存。再比如主要视频都在腾讯视频上看,但世界杯要用youku,那就让它在我的手机上住一个月嘛,到时候再删掉它就好了。

于是我对原有思路做了点修正,高频应用可以装在手机上,低频应用随时可以删掉。对于中频的应用,我会收藏在手机的文件夹里,只通过搜索app来启动,避免平时占用我的注意力。尽可能少使用,但要保留随时快速使用它的方法,这也许是更科学的方法。

当然关键,还是在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重要的,不是所有的羊毛都要去薅的,错过一些什么,也是一种美好。

另一个问题,付费内容管理不便,这其实还分成两个问题。

一是付费内容管理不便。自己可能在不同平台上买过独占的内容,消费完内容,便放心删除。等回头需要查找的时候,就找不到在哪个平台上购买,需要一一寻找。

对于付费内容在多个平台的管理,核心思路还是聚合。当然平台肯定是不会提供你这个聚合所有内容的便利的。但自己可以想办法做点索引,就能够聚合信息了。

举个例子,阅读各类电子书的时候,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本读完的书,我都会记一些读书笔记,写点心得。笔记都统一存放在evernote里。于是我只需要在笔记中加入,这本书是在哪个平台上阅读的,以后要再找这本书,就很简单了。

类似的,游戏、电影等,但凡花了一定精力,值得保留,以备今后查看的,我都会做笔记,成为一个索引。

二是订阅内容太多。订阅内容,会定期生产新内容,需要提醒自己去消费,而让人绝望的是,这些内容并不是一次就能消费完的,它们会循环往复,不停出现,挑战你耐心的底线。周更、日更的专栏、视频和漫画,都是订阅内容的典型。如果有多个订阅专栏,这就是极大的负担,你既需要记住自己有哪些订阅,又要记住上次大约读到哪里。

比如订阅了得到上的专栏,好不容易抽出时间,阅读完这个专栏,但还是不能把这个专栏删除,因为过一段时间会有新的内容出现,对于订阅内容,我一般都会要求自己一篇不差的读完,因为订阅行为本身已经是我的一次筛选,确认了内容对我有价值。既然如此,我当然应该尽力读完。但我又不会只订阅一个专栏,我在各种各样的平台,都会看到好的内容,都会去订阅。维护这些专栏的阅读进度,就是一个挑战。经常同时追多部漫画、剧集的同学,一定可以理解我的痛苦。

我的做法是和自己的to do list结合。对所有需要定期消费的内容,建立一个循环出现的提醒事项。每次把相关专栏内容看完,我就勾掉那个选项,继续寻找to do list里面的下一个可执行事项。当全部读完了,就可以uncheck所有已经完成的专栏阅读任务,进行下一轮阅读。

这样做后,便不会不焦虑,因为所有的专栏阅读进度就在那里,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也不犹豫,因为每次要阅读哪一个专栏,都是很简单扫一眼to do list就可以知道的。当新订阅任何内容,我加一个to do,当整个专栏完结,我彻底删除那条to do。

总结

多样化的平台入口,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通过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可以缓解焦虑。建立已购内容索引,可以在后期帮助定位自己的资源。通过合理的to do list管理内容,循环消费内容,有助于融合自己的内容消耗和个人效率体系,帮助自己更有效的学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