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件的真相是什麼?蔣介石沒有下過不抵抗命令

22 人贊了文章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講史堂第六百八十八期】(軍事系列第306講)

今天就是918紀念日。關於918的真相,薩沙早在十多年前已經寫過文章了。到底怎麼回事?聽薩沙說一說吧。

真的不想多說。

到今天,誰如果還認為918是蔣介石下令,張學良是奉命不戰而逃,就是智力問題了。

第一,張學良的話。

在接受唐德剛採訪時,張學良說:「我要鄭重地聲明,就是關於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變不抵抗,不但書里這樣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這是中央(蔣介石)的命令,來替我洗刷。不是這樣的。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說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絕對不是的。」「那個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張學良還進而解釋當時為什麼下令不抵抗:「沒想到日本敢那麼樣來(指侵佔整個東北——引者注)……事前未料到,情報也不夠,我作為一個封疆大吏,我要負這個責任。」「不抵抗,不能把這個諉過於中央(蔣介石)。」

當唐德剛說,五十多年都說蔣介石電令不抵抗,張學良還把電報稿隨時放在身上時,張學良回答說:「瞎說,瞎說,沒有這事情。……這種事情,我不能諉過於他人。這是事實,我要聲明的。最要緊的就是這一點。這個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個兒的事情,是我的責任。」

第二,放棄錦州,則是張學良公然違背中央命令

1931年12月21日,張學良認為東北已經守不住了,沒有必要在錦州和日軍硬拼,損失本錢(部隊)。

他電令王樹常第二軍司令部:當日本進攻錦州之時,我軍駐關外部隊理應防範,但若現政府方針未定時,自然不用錦州部隊進行防守,因而撤至關內,該部隊駐地為遷安、永平、灤河、昌黎。

根據張的命令,駐錦州的步兵十二旅、二十旅,騎兵第三旅相繼撤入關內,留錦兵力僅剩熊飛率領的3個公安騎兵總隊。

1931年12月25日,迫使蔣介石辭職的新任南京政府,通過情報部門得知張學良得決定以後大為震怒。他們立即明確下令張學良「積極籌劃,以固強圉。對於日軍進攻錦州,應儘力之所及積極抵抗…死守錦州」,該命令立即為國內外諸多報紙轉載,這是日本侵佔東北以來,國民政府下達的第一道抵抗命令,軍心、民心大振。

張學良並不理會,依然繼續把主力撤出東北。

12月29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再次明確發電,命令張學良停止撤軍:如遇侵犯,則抵禦之。

張學良早下了決心,他回電到:是為我以東北一隅之兵,敵中鄰全國之力,強弱之勢,相去懸絕,無論如何振奮,亦必無僥倖之理!

29日當日,關東軍攻陷盤山,迫近錦州。

參謀總長榮臻於當日從北平謁張返錦,以「兵力過疲,損失過重,槍彈缺乏,後援不及」為由下令各軍做總撤退。

30日,國民政府得知東北軍發動總撤退令以後,再次電令張學良堅守錦州到:「日軍攻錦緊急,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

張學良連樣子都不作了,根本不予理會。

1932年1月2日,東北軍隊各部已從錦州撤退完畢。

3日,日軍前鋒數百人進入錦州城,他們驚訝的發現根本沒有遭到軍隊抵抗,日軍後續部隊隨即進入,錦州淪陷。

錦州是關內外的咽喉,錦州的淪陷也就意味著東北三省全部丟了。

第三,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很簡單,這是中東鐵路的後遺症。

張學良是執絝子弟,其實並無能力。

上台初始,張學良高估自己的實力,擅自宣布收回中東鐵路,從而和蘇軍打仗。

這就是中東鐵路事件,結果張學良一敗塗地,屈膝投降。

眾所周知,當時一般認為日軍比蘇軍還要精銳。

張學良由此推論,日軍一旦進攻,東北軍如果正面對抗,部隊必遭重大損失。

張學良是軍閥,而軍閥實力強弱均靠槍杆子說話。

張學良在918初期錯誤判斷形式,認為日本只是小規模挑釁,所以不敢作戰。

然而日軍閃電戰攻陷東北很多地區,張學良又覺得戰局不可收拾,東北淪陷已經是必然,還不如保住自己軍隊。

要知道,如果張學良能夠保住1萬人,他就是1個軍長;如果能夠保住5萬人,他就是1個集團軍司令;如果能夠保住二十萬三十萬,他仍然是國內軍閥中的頂尖人物。

說白了,張學良為了保住自己利益而已。

第四,銑電根本不存在

這是一些無聊小人的造謠,妖言惑眾,其心可誅。

銑電一般指所謂的蔣介石1931年8月16日致張學良命令其對日不抵抗的電文,據說其內容為:

「北平。張副司令鈞鑒。絕密。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中正。」

目前為止,所謂銑電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它存在。

所謂看到銑電的2個人,隨後又說是聽別人說的。

目前無論大陸的檔案館,還是台灣的《蔣中正總統檔案》(即「大溪檔案」),甚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相關史料,均沒有發現所謂的銑電。

而張學良自己也否認的銑電的存在。

目前台海學術界權威的共識為:銑電壓根就是不存在的東西。

這裡薩沙多說一句:銑電是李敖經常引用攻擊蔣介石的證據,還寫在了《蔣介石研究》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