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不是一部一般的抗战片,甚至不是一部一般的电影,不熟悉许鞍华的艺术追求的影评人难以理解是当然的。

对这部电影的几个误解,包括:一、主角塑造不饱满,主角不出戏。其实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谁?不是刘黑仔和方兰,而是方兰的妈妈,叶德娴饰演的一个香港最普通不过的中年师奶。但她象征了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的觉醒过程,正是千千万万这种普通人,不喊口号、不信奉什么主义,却是抗战成功最大的牺牲者。明月几时有?明月有的时候,她们都已经化作了光复的山山水水。

二、叙事不清晰、线索多而乱。许鞍华拍摄《黄金时代》的时候就遇到这种诟病,这实在是不懂现代文学和现代电影,它们尝试还原现实的多种层面的复杂性,呈现一个同时代共生的众生相,而且每个人之间互相影响,但又并行不悖,编织成一个时代的网路。这种散文化甚至散文诗化的叙事形式,萧红、废名、沈从文等大家都很擅长。

三、平凡琐碎。相对于其他抗战主旋律电影的枪林弹雨,《明月几时有》的枪战场面极少,更多的是战时的柴米油盐,可这难道不正是一个民族不堕落沦亡的象征吗?多艰难也要有尊严、齐齐整整地吃顿饭、办好一个婚礼、延续一份希望,这些才是未来胜利之后重振生活的基石。角色们常常说「胜利后见」也就是这份信念。

如果要下一个定义,《明月几时有》树立了新的抗战片的典范,因为它实际上是关于人性的,关于乱世中那些最朴素的价值观的,摒除假大空,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真实、诚恳和诗意。


听说《明月几时有》是这一届的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我今天二刷了一遍。当初被电影的题材所吸引,看了第一遍,只是那时并没有留下深刻的映像,相反,倒是有些失望。今天我二刷,为了确认我是不是感知迟钝,没有好好欣赏这部影片。

我是看抗战剧和谍战片长大的,我父亲除了看新闻联播,每天晚上在电视机前看的目不转睛的就是谍战剧和抗战剧了,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和父亲有相同的喜好。以至于上了大学,剧荒的时候,也会找一些谍战剧或抗战剧来看。

对于《明月几时有》,我想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的资格来做一个浅显的评价。以下只谈个人感受,无意冒犯。

许鞍华导演出手的作品,自有其气质。《明月几时有》这部电影,像一幅油画,也像一首诗,不浮华,不矫揉,静水流深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一部佳作。许鞍华导演作为女性导演,有其细腻的情感表达,从来都不是大张旗鼓。

故事

许鞍华导演擅长在大时代里捕捉小人物默默无闻的灵魂。恰恰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灵魂,在大时代里安静的选择了他们的信仰,并为其安静的付出生命。

影片的故事中,三个主要人物:两个中文老师,一个游击队队长。他们的情感表达克制隐忍,就像影片伊始,面对男友(李锦荣)的求婚,方姑说:结什么婚啊,先活下去再说。

这句话影响力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在活下去这个不确定的因素面前,他们就像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虽然彼此携手,却只让感情流淌在心底,任何承诺都不作数。

方姑(周迅):老师,善良单纯,文雅安静,一次偶然,帮助自己崇敬的矛盾先生一家撤离,在此之后,接受游击队队长(刘锦进)的邀请加入地下工作。

李锦荣(霍建华):文艺,爱做饭,爱生活。在决定去执行潜伏任务的前夕,他像自己心爱的女友(方姑)求婚,他说:我们结婚吧,我们马上行礼,找家酒楼摆一桌,只要我们都活著,我每天都给你做好吃的。遭到拒绝后,他说:我要走了。方姑很生气,他至始至终没有说自己要去哪。在营救方姑母亲的行动中,方姑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回到学校潜伏,直到身份暴露,被日本人杀害。

刘锦进(彭于晏):游击队队长,神枪手。他聪明机警,果决勇敢,执行力爆表,在护送文人离开香港的任务里,只一个眼神就确认那个冒充的特务,并在热络的寒暄中将其一刀致命。也是在这次行动中,他认识了方姑,在任务结束后,他带著两块糕点来见她,邀请她加入地下组织。两人间一直弥漫著未到道破的情愫。这是影片最有希望又最悲伤的地方。

影片结尾,他特意去跟她告别,他笑嘻嘻的说:「我们,我们可以这样告别已经很幸好了。沉默了一会,他说:唉,你知道我跟我战友怎么告别的吗?嘭!再见了,咔咔!永别了,呵呵!」

她说:你要活著回来。

她说:我原来的名字叫孔秀芳,到年底就27岁了,你要记住我的名字,总会找得到的。

他:记住了。

她:那么胜利后见喽。

他:一言为定。

他犹豫著克制著向她走近,离别前两人终于有了一个拥抱。拥抱过后,他转身利索的跑到河边,把船推向水中,跳上船朝她挥手作别。镜头转向她,站在岸边,提著一盏灯,在夜色里踮脚张望。镜头回到江面,那艘孤独的小船向右移,时间变了,我们看到岸上竖起的高楼大厦。

这样一个离别就这样淹没在那个时代的洪流里,悄无声息,那些年轻的人啊,那些还未说出口的爱情,藏在心里的爱情,也都这样,悄无声息的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无声息的远去。

这是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画面

就像行文伊始说的,这部电影的质感,像一幅油画。许鞍华导演的电影画面里,总是弥漫著浓浓的时代的气息。除了技术层面上(场景,灯光,调色,服装,道具等)的把控外,我个人觉得这种气息出自许鞍华导演的文学素养。因为懂得,所以尊重,因为爱,所以尊重。因为尊重,所以真实。「真实」是电影的力量支撑。

虽然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是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我个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在我看来这个电影的败笔。

开篇,一个年迈的老人开始讲述当年地下党护送文人离开香港的故事,影片由此拉开,这个年迈的老人,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他一点点讲述那些残破的记忆。引出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讲实话,在我看来,这个角色破坏了影片的质感。同样也是由「回忆」串起来的影片《黄金时代》据说也是一部佳片,惭愧的讲,《黄金时代》在我看来,是失败的。

我不认同电影可以如此这般讲述。

但是同样是用「回忆」串起来的电影《东邪西毒》却有一种魅力!张国荣饰演的欧阳锋在讲述别人的同时,他自己才是那个故事的中心,虽然他常常避而不谈。王家卫有天才的叙事能力,他能像诗一样的讲述故事。

对于许鞍华来说,她的诗里面更多了一份无法抑制的悲伤。

当然这只是个人见解,恕我见识浅薄,暂不自知。

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许鞍华导演电影《明月几时有》可以下载了,这是一部剧本有毛病、演员很出色、掌握主旋律真谛的电影。

{!-- PGC_VIDEO:{"thumb_url": "243100027df1827a41d9", "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427685205217116673, "media_id": 1563892423901186, "neardup_id": 7541679452038868018, "vname": "u7231u526au8f91-6-4 5 u5f20u78a7u6668(000006000-000417673).mp4",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5192917},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32498771},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0259275}},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43100027df1827a41d9", "vid": "1fe69a0a409b4d778a2e03a062646197", "thumb_width": 640, "item_id": 6427685205217116673, "vu": "1fe69a0a409b4d778a2e03a062646197", "duration": 252, "user_id": 58872328157, "md5": "", "thumb_uri": "243100027df1827a41d9", "hash_id": 10983975774946764087} --}

剧本的毛病是非常明显的,前后两个故事几乎没什么关联。前一个主讲滞留香港的知识分子大撤退,包括茅盾、柳亚子、邹韬奋、梁漱溟等,如此大篇幅误让观众以为这是本片全部内容,叙事有惊无险,其实是方姑母女走入故事中心的铺垫。如果能拍得更简洁一些,方姑志愿加入东江纵队、单独执行任务的情节就可以更多,让观众见识一个饱满的方姑。

事实上,周迅、叶德娴这么好的表演不得不被茅盾两口子干扰……

所幸,后一个故事渐渐深入,足以从平凡人的选择反映抗战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

许鞍华导演跟诺兰拍《敦刻尔克》是同样的构思,除了刘黑仔队长的武侠精神有些跑题,什么当街能杀一队日本兵,带著手榴弹在闹市锄奸,以及后来相距日军几十米躲过射击,这几乎是神剧桥段,大部分时候展现的是一点一点积累斗争经验的老百姓,代表人物就是方姑和她妈。

周迅和叶德娴的一颦一笑、生气犹豫,始终抓住观众的心,她们无非是传递情报,丝毫不轰轰烈烈,却扣人心弦,原因就在于她们把弱小呈现得非常自然,走路快不起来,说话慢条斯理,而做事坚决果断。真真是咬人的狗不叫,抗日的人不闹。

尤其方母被捕、方姑放弃救援,方母和春夏就义,方姑与刘黑仔告别时的表演感人至深。梁家辉出演的老游击队员忆当年也非常令人信服。

摄影将人物与景色安静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实现了「哪有岁月静好,有人默默牺牲」的明暗对比与真理,它瞬间让人想到,影片结尾时老游击队员的匆匆离开,因为没人再记得这些,也没有可能再让人们记得那么深。

影片对日军主要角色的刻画无新意,不过很符合本身的气质,杀人、放人都不手软,对霍建华的处理也算是入木三分吧,反衬了残暴。当然,从废纸篓偷情报亦比较神剧。

总体而言,《明月几时有》是又一部令人喜欢的不张牙舞爪的抗日题材电影,周迅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是演绎中国近现代革命者最好的女演员,如同张国荣饰演的同一类角色。


本片构建在真实历史故事背景下,却将浪漫英雄主义与辛酸写实并存,让那份观影所带来的感动,不同以往!

许鞍华导演的这部片,真的非常许鞍华

看起来是主旋律 却呈现了更多生活的真实

片中主要围绕叶德娴与周迅所扮演的这对方家母女,在抗战期间因时局变化而产生的主动或被动的改变。

故事第一幕,方母以包租婆身份去跟茅盾夫妇(郭涛、蒋雯丽饰演)沟通,希望乱世中能留住租客,光是这一幕,许鞍华就展示了很多细节:方母将糕点放盘子里时,发抖的手犹豫著没舍得拿第三块,当确定对方留不住后直接将糕点端走;而蒋雯丽则在方母走后,将用来招待她的那杯水重新又倒回了茶壶。物资极度匮乏可见一斑。

母女俩去参加方兰表姐的婚礼时,出现了为省点钱2家共用一个媒婆的状况,另外婚宴上菜需要数人头,然后老板还交代别带走餐具等细节,让人对彼时香港普通市民生活一览无余。

还有路旁倒地无人理会的尸体,大家拿著工具抢水的混乱,通过各种生活画面,呈现了香港历史的真实。

有手撕鬼子的彭于晏 也有文弱不屈的霍建华

用两种极端的表现方式,刻画了不同战线上的人物群像。

彭于晏的角色刻画,属自带主角光环的英雄形象,很有港式武侠的风味。武可强攻,文可智取,没有任何愁眉苦脸的表情,明显的浪漫英雄主义表述方式。

而霍建华所饰演的角色,一个教中文的老师,原来跟周迅是恋人,分手后在日本人那混了个文职,负责偷送日方情报。于彭于晏的自带光环相比,这是一个苦哈哈的形象,甚至被日本人用枪逼著做七步诗。

本篇著重刻画的,其实还是方家母女。

我们可以看到,宁肯挨饿也要将家里兔子放生的方兰,如何一步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她那自私而有著小聪明的母亲,被卷入革命洪流后又是如何迸发出人性的光辉。

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人在各司其职,默默奉献。

印刷和派送传单的女孩,药店老板,传递情报的春夏,带路的村长,还有十来岁的小游击队员,等等等等,正是这么多不知名的普通人,同时在朝一个方向做著艰苦努力,才能挨到最终的、明月重新升起。

周迅与叶德娴 精湛演技大大加分

我其实觉得在本片中,叶德娴演得比周迅更有神采,完全将一个历经风霜的,自私、固执却本性善良的小市民形象演活了。

母女俩常有对手戏,甚至有看飙戏的过瘾。

当讨论到租客不辞而别后,说到房租和剩下的物件都归自己时,母女俩相视一望,那种带著一点狡黠的心领神会,简直太到位了。

还有一场戏,叶德娴劝周迅不要不自量力去对抗日本人,说敢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好汉,你这么瘦,又笨手笨脚,自己死不要紧,不要连累同伴,哈哈哈哈,想到当今流行的猪队友,实在为方母的幽默折服。

周迅的戏,发挥空间最大的一场是她在权衡,是否要牺牲这么多人去救妈妈,那嘴角眉梢,那逐渐盈眶的泪,只有这种时候,才最能体会好演技和烂演技的差别。

本来不想说,不过还是要说两句,霍建华塑造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空洞苍白,完全看不到内心翻滚的波澜,要不咱就还是拍拍电视剧算了,别到大屏幕上给人家做衬托啦。

另外有两场戏有点让我不解——

一次是周迅第一次执行任务是,箱里的传单被2个中国兵搜出来,两人紧张的耳语说一定有埋伏,然后居然让周迅关了箱子快走。

还有一场是叶德娴被捕前,也是一个中国病搜到了她袋子里的传单,然后她说自己不识字的,那个兵也慌忙将传单丢进水里,并交代她当心,以后别干傻事。

在这里,许鞍华导演是想用群众演员的滑稽表演来烘托气氛么?

还是想让我们知道,其实,更多的中国人心都是向著中国人的,虽然他们表面上在为日本人干活。

总的来说,我觉得本片不同于以往看过的所有抗战片,值得在影院里花上130分钟。

<end>


时值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许鞍华的电影《明月几时有》如期上映。这部以香港著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小学教师方兰和她青梅竹马的男友李锦荣、游击队长刘黑仔等人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顽强抗争的故事,在当前的背景下颇有点献礼的味道。

对于熟稔抗战题材电影的观众来说,香港作为电影故事的发生地似乎一直游离在这个宏大的主旋律电影题材之外。也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会促使电影人选择这样的一个切入点来主动靠近这个话语体系。

然而,作为一个长期处于被殖民状态的渺小的岛屿,香港人的家国情怀总是处于一种纠结状态,犹如一个被抛弃的小孩长大后回到父母身边面对家人那种爱而无措的心情。

体现在电影文本中,便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将革命故事去英雄化、去浪漫化,展现在翻滚的大时代里夹杂著个人悲欢的挣扎与抉择。

抛开《明月几时有》这部电影个案本身,个体化的表达与群体形象的塑造两种创作倾向在主旋律电影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

去年国产电影《湄公河行动》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主旋律电影,这种充满热血的、英雄的、浪漫化的英雄电影仍然是在以一种「超人」式的主人公的塑造方式来展现群体特征。

无独有偶,去年上映的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通过讲述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的真实经历来展现美国主旋律精神的电影,两者在展现主旋律精神上无疑是共通的。

同样,与《明月几时有》遥相呼应的还有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除却电影技术上的革新,李安用一场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过程中,揭露比利林恩等这群士兵战场上经历给他们留下的心理创伤和个人的挣扎。

我们看到,这两部电影试图将沉没在宏大题材群像式表征之下的个人化意绪表达出来,试图以一种更加深沉、更加个人化的方式来展现主旋律精神。

两种创作趋向在市场和口碑方面都有天差地别的表现,前者赢得了市场,后者赢得了口碑,那么,电影尤其是主旋律电影最终指向的是什么?

按照当前的电影创作实践来看,人性主体的表达是最终目的。如果说,《湄公河行动》、《血战钢锯岭》等电影指向的是爱国爱家形而上的精神的张扬和表达的话,那么《明月几时有》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是指向个体化的生存境遇和个人挣扎的表现。

我们看到,《明月几时有》里消解了夸张的戏剧冲突,将笔力倾注于个人日常生活的表现,方姑的抗战方式更多的是表现为散发传单、递送情报;方兰母亲为自己的饭碗而殚精竭虑;无所不能的刘黑仔却身处无力救出方姑母亲的挣扎的局里。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无论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战争对个体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而目前这种表现方式还难以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

《明月几时有》中,方兰曾朗诵茅盾的《黄昏》片段:

「风带著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

海的无数跳跃著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这像一个隐喻,在历史的大潮中,个人最终会隐没在幽寂的大海似的时代中。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当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觉得这是个爱情文艺片,实际上,在文艺的背后,是为民族和平而挺身的勇敢与艰辛。

在这部电影中我记得这样一段话,一个日本大佐问那个做卧底的教书先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和『何』有什么区别。」我并不清楚这两个的具体区别,那个教书先生的回答我也记不清了,但是我知道这句话并不仅仅是一句诗,它代表著中国人民的希望,「明月」就是人们向往的和平,也就是日本人滚出中国的一天。

这部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的战争、激烈、残暴的画面,反而是从个人来体现,没有那些抗日战争电影的激情却体现了百姓的心声,深入生活,深入百姓,我觉得这样的电影让人感受更加的深刻。电影中多次出现的画面让我记忆犹新,每当女主的母亲在晚上听到代表著日本人来的声音都会快速把灯熄灭,那种畏惧而又愤恨的神情直刺人心。

说实话,影片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女主的母亲,就像女主说的那样,她的母亲贪心、精明,但她的心肠好,当然,原话我已经记不清了。随著剧情的发展,我感觉女主不再是方兰而是她的母亲,从一开始的讨厌她到后面为她的结局而心痛,我甚至感觉这部电影就是为了来刻画那个母亲。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是成功还是跑题,我只知道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让我难以言喻。后面女主为了大义而放弃救她的母亲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说她残忍但是民族大义摆在眼前,说她顾大局但那毕竟是她的母亲啊,我不知道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怎么选,反正我难以抉择,这真的很残忍。或许抗战时期还有很多这样残酷甚至比这更残酷的事情吧。

我记得电影里出现的一段话,这是在女主的母亲死前也出现的一段话。风带著夕阳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著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的将落未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著雷声!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我并不知道该怎么解读这段文字,也没办法说清它在电影中的作用,可能跟我语文不好有关吧。但我的感受却很清楚,是那么的深刻,感觉这和电影名字的文艺对了起来,让整部电影不失时代感,也不让电影名字显得苍白无力。

但我又觉得这部电影没有力量,它没有抗日那种悲壮,反而是最普通不过的情感,女主勇敢但并没有多少笔墨来刻画,她的形象并没有那么立体。它给人的是一种情感的冲击却不是爱国情怀和抗日激情的碰撞,我想到一句话「小桥流水人家」可能用来形容这部电影更贴切吧。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除了表达那个母亲对女儿的爱之外还想表达什么。我只觉得最后那个母亲不会出卖别人、保护那个女孩的行为让人敬佩。

最后的最后,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衡量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但一部电影的价值不应该用投入了多少资金赚到了多少票房来计算,而要看它带给人的东西够不够深刻有价值。我不能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但它是有价值的。


谢邀。

1

《明月几时有》作为一部讲述红色抗日英雄的主旋律电影,我相信许鞍华已经做到了她所能做到的最好。

尽管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2

不过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的失败是因为叙述杂乱、缺乏冲突,节奏冗长。

恰恰相反,《明月几时有》的失败在于因为种种羁绊,而未能在平静(即缺乏冲突)、缓慢(节奏冗长)、日常(即叙述杂乱)走得更深入。

3

显然,许鞍华在红色主旋律战争电影的命题下很高明地加入了个人擅长经营的对平凡个体的关注与表现。

然而,我感到不满足的是,这部电影还是没能更从容地对小人物(尤其是叶德娴饰演的方母,本来她应该是许鞍华电影当仁不让的主角才对)展开书写。

另外梁家辉述说回忆的戏也显得蛮奇怪,似乎是被删去了很多戏的感觉。

4

历史往往被打扮,被隐瞒,被删节,被污染,那么其中一个好的方式是回到历史的细节中。

《明月几时有》有大量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就是在对历史无声地清洗与控诉。

尽管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但许鞍华的努力却值得致以敬意。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在局限在历史中的人,在无所不在的枷锁中竭力突围。

突围不成功几乎是注定的宿命,可贵的是突围的努力。

5

最动人其实是电影里面的路人,尤其是那个撑起伞的青年,众人跟随他而去,一言不发。

而周迅饰演的方姑撑著伞在码头张望的那一幕,诗意盎然,情感充沛。

在历史的压迫下,有理想的小人物卑微地死去,可是她的精神存活在那里,并激励著黑暗中面对著银幕的观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相较于《黄金时代》,对《明月几时有》的满心期待而有些失望。

影片中周迅、彭于晏、霍建华、郭涛、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鲍起静、春夏、吕良伟、王菀之、梁文道、李灿森、张兆辉、冯淬帆、苑琼丹等一众实力派与香港老星的加入成了影片的不二光环,但真正撑场的也只有叶德娴和梁家辉,彭于晏成了调动观众趣点的药丸,霍建华则略显尴尬。

影片的画面质感有些偏电视,电影感不强。摄影方面很温和,最动人的是最后横移镜头古今变化带来的沧桑感和时代思考。配乐而言,久石让的操刀确实为影片的氛围营造立了大功,令人回味悠长。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和人物进行改编,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游击队「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基础而进行故事。影片整体的风格依旧很「许鞍华」,以半纪录形式呈现战火年代的平凡儿女的英雄颂歌,历史时代感厚重、人文气息浓郁,凸显出了宏大的格局与史诗气质。

然而,纪录插叙又似乎打破了叙事的轴线与节奏,少了对核心人物的专注与凝视,看似宽阔而有力的表达也在点和线的拓展上夭折,抹杀了影片本应具备的格局与气质,非常惋惜。

最后,你只会觉得这是一部关于D的献礼片,松散而沉缓的韵味会使你忘记了其他的呈现与表达。

PS:博纳的票补确实还蛮厉害,不到十五块的票价也确实超值了!

图片来源于网路


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被很多人称为「红色主旋律题材」。

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7月1日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所以在这个时间上映的许鞍华的新作《明月几时有》有著献礼和主旋律应景之意。

在过去的香港电影中,香港导演执导「红片」的比较鲜见,但在最近几年,却俨然成为一种大趋势。

《明月几时有》也是出品方博纳影业继《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后,博纳的第三部「红色主旋律大片」。

不过,与徐克和林超闲这样玩转商业类型片叙事的老炮儿导演把「主旋律题材类型化」的做法不同,许鞍华的做法则反其道而行之——

主旋律题材「文艺化」。

《明月几时有》虽然取材于抗战史上的东江游击队的真人真事改编,但在许鞍华的女性细腻视角里变得更像是一篇颇具意境的散文诗。

许鞍华将大时代的风暴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相融合,把一段别样的历史的镜头缓缓推出。

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主旋律题材,导演许鞍华也并没有照著谍战商业片那样拍,反而透露出一股淡淡的诗意。

有关「东江游击队」的影视剧有很多,那些角色身上抗日英雄的光环让他们变得充满传奇,而许鞍华则试图还原这群风云时代里「大人物」们的人间烟火日常。

尽管电影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和事件,但除了再现「东江纵队生死大营救」事件之外,影片则将用更大篇幅放置在人物塑造上,而非故事层面。

这显然与我们过去看过的所有抗战题材都不太一样,影片因此显得既不算写实,也不够主旋律。

英文译名或许更为直白一些:Our Time Will Come. 我们的时代终将到来。

影片涉及的太多的时代剧的要素,在每一个方面上,许鞍华都试图去放置在电影内,可惜却做出了一种生硬而且拧巴的感觉。

而这也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点所在,电影的故事结构散乱,人物虽然众多,但故事和人物之间交集却很少,简单来说就是人物表演凌驾于剧本之上。

而且强行用梁家辉的回忆和旁白作为串联整部电影的主线,但是斌仔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几乎完全被边缘化,甚至完全删去都不影响整个剧情推进。

另外,演员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

确实周迅和叶德娴的表演都堪称亮眼,但女歌手王菀之饰演的那个角色真的不是个智障吗???

最后,许鞍华确实是很优秀的导演,但她也的确不适合大制作大格局的故事。

从三十年前的那部金庸武侠电影《书剑恩仇录》开始,就已经表明许鞍华在此类重叙事电影里经常失控,尤其是故事平铺直叙,节奏很容易拖沓。

之前的《黄金时代》起码是在文学和电影之间后遭到了某种关联,符合了观众的一种对于艺术的想像。

但《明月几时有》做为抗战题材很明显不适合这种改编,电影既想向类型化靠拢,又带著文艺导演的去类型化风格。

只能认可的是许鞍华对于电影风格的坚守,但主旋律文艺化的尝试,并不能苟同。


《明月几时有》:告别英雄叙事,你我都可以成为战士

《明月几时有》并没有大火,就像电影中的人物:平凡,但有力度。他们,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英雄,而只是试著从改变自我到改变社会、投身革命的小市民,但许许多多这样的市民构成了久经风霜的香港,构成了鸿篇巨制的历史叙述。作者给出了从历史到当下的思考: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能、也要成为一名历史长河中平凡而有力度的小人物呢?

前方剧透!贯穿电影的三条线

作为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献礼片,《明月几时有》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有些过于主旋律了。它讲述的是香港四十年代东江游击队抗击日军的故事。整部电影有三条故事线:

● 一条是以围村为中心的「正面战场」。

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是游击队短枪队队长,他在一次护送文化人离港的行动中结识了小学教员方兰(周迅饰)。当时茅盾一家正租住在方兰和方母家中,方兰毫无准备地被拉入游击队的行动中,护送茅盾一家前往码头。在一次惩处汉奸的任务后,刘黑仔找到方兰,希望她加入游击队市区中队。从此,作为香港普通市民的方兰成为一名游击队战士,负责宣传品的制作发放,情报、物资的运输和传送等工作。在日常琐事和目的地间从走,方兰完成著她的工作,直到搬至围村,彻底成长为一名战士。

为了让女儿多些休息,方母(叶德娴饰)也开始将游击队的工作添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然而,在一次同女儿同事阿四(王菀之饰)运输情报的过程中,方母同阿四被捕。在面对船上印度兵的审查时,叶德娴从无措到直面现实时的演绎,精彩地表现了一位普通人在国家机器面前的渺小与勇毅。终究因为敌强我弱,因为害怕游击队战士的全体牺牲,同所有其他抗战片一样,方兰决定放弃营救自己的母亲。在夜晚密林之中的那条公路上,方兰第一次抱头哭泣,她说,自己的母亲自私但心地善良,但现在这样似乎比以前好,因为妈妈可以不用再为自己担心。

● 第二条故事线以日军司令部为中心。

国语教员李锦荣(霍建华饰)和英文翻译张咏贤(春夏饰)以地下党员的身份潜伏在日军司令部中,以获取情报提供给游击队。但因为方母和阿四的被捕,他们的身份依次暴露。张咏贤同方母在牢狱中相互支撑,共同直面死亡;而李锦荣终究没有因为与大佐的个人情谊逃脱国家间因对立而存在的暴力。

● 第三条线连结了当下,用回忆的方式叙述。

由梁家辉扮演的计程车司机彬仔贯穿了两条线索,将整部影片整合起来。青少年时代的他是刘黑仔、方兰的队友,也是他所不曾知道的李锦荣、张咏贤的队友。抗战胜利后,彬仔做了一名计程车司机。年青人们当然不会知道,这位说话有些吞吐的中年人在年青时候曾经做些这些事情。

「胜利再见!」这是影片的最后,刘黑仔被调去惠州,与方兰间的相互道别。时间不会停下,所有的人物都被裹挟在时局之中,然而对他们来说,凭借著那句「胜利再见」,未来唯有自己解放自己。最后的镜头从六十多年前的香港大山深处移至高楼林立的维多利亚港,将历史与现实连结起来。

从「英雄史观」到「人民史观」的叙事

影片不是单一的线性叙事,它在时间线上拉出了多个断断续续的小故事,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以东江游击队为中心的全民抗战的多个面向。对于这种叙事方式,许鞍华说,「我不是为了一个叙事方式才拍一部电影,是为了这个故事和故事表达的情绪,再找一个叙事方式,就像《明月几时有》,它需要用这个方式讲」。相较于《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的叙事对象转向了更为普通的香港市民,这种分散性的人物叙事,破除了「英雄史观」,而使观众看到了革命事件中的不同面向,看到在时势中,并非每个事件都有伟大的计划。历史不正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生活中的无意变迁么?

相较于「明月几时有」这个中文名字,它的英文名「Our time will come」似乎更值得回味,也更直白一些。许鞍华的作品向以细腻表现香港社会而著称,她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看似平淡,却始终能够感受到一股冲劲儿在支撑著整部影片。在高楼围城之间,那些残存的亲情与友情被慢慢地拾掇起来。然而,除了像这类表现港人日常生活的影片,许鞍华也拍过像《千言万语》这样赤裸的政治片,这部在香港回归一年后拍的片子,许导在片中思考的问题甚至表现手法,都仿佛与《明月几时有》有几分相似,似乎都蕴含著一些用过去折射未来的意味。

当历史投射现实:每个人都是战士

最近,香港某媒体搞了一个在文艺青年看来绝对不是主旋律的专题,其回顾了九七年香港回归时社会的样子。同时,它进行了投票,问,如果能够重来,你希望重回97还是把握当下,投票结果对半分。香港处于政治漩涡中,社会被一步步撕裂,这种痛楚,我想,就像面对疾病无法医治一样,香港人不愿接受却必须直面。香港媒体用这种方式来唤起人们20年前的记忆,这不失为一种唤醒记忆的方式。许导回到20世纪40年代香港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或许也正是想以此来激励港人勇毅地走向未来,「同心创前路」。

生活的复杂,把每个人都卷入其中,无法逃脱。就像剧中方兰的表姐,面对混乱的时势,她想要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尽管婚礼需要一切从简、打折扣,但让生活看起来不偏离轨道才是正经事。然而,婚礼最终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落幕。接受现实固然需要勇气,但如果要成为一名战士,就必将要直面现实。

许鞍华导演在为演员讲戏

受益于「抗日神剧」的恩惠,革命题材的所谓主旋律片在今天的年轻人心中并不怎么入流。但在我看来,革命史正是我们需要重新去寻找价值的地方。这不是为了去追逐那些所谓的「英雄史观」,而是要在历史中寻找那一个个星丛,警醒自己,我们的前人曾在那样一个年代深切地热爱著这一片土地,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我们这代人也将继续干下去。

曾同许鞍华一同合作过的导演关锦鹏说:「许鞍华拍戏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有某种执著。她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电影中渗进很多历史的关照,这份历史关照就成为许鞍华电影很独到的地方。」我想关锦鹏所说的「历史关照」,指的正是这样一种历史感。它不是试图回到过去,而是一种当下与过去的连结。这种连结,恰恰与「现实感」密切相关。面对当下,我们可以从过去找到不同的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段历史,不同的导演或作者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抑或是,不同时代的导演或作者可以不断地去重述、去理解同一段历史。革命史于我们,总是常读常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我们需要与胆小而又逃避的自己战斗,与生活中的欲望、诱惑战斗,与眼前的不公战斗。今天,你或许会嘲笑「我们的时代终将来临」这样鸡血的话,但我选择去相信。

本文首发于土逗公社

作者 | 阿滚

编辑 | 默默然

美编 | 黄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