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爱上艺术电影,这一点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就可以感受到:中国电影导演中心的“影享”沙龙邀请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的主创进行电影艺术的分享,每天都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观看电影并与全球影人一起探究电影的幕后创作。

最新数据显示,观看艺术电影的中国观众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据42%,这意味着更多的年轻人正在爱上艺术电影。

这一点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就可以感受到,比如,中国电影导演中心的“影享沙龙”邀请了“天坛奖”15部竞赛影片的主创进行电影艺术的分享,每天都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观看电影并与全球影人一起探究电影的幕后创作。

与此同时,正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放映的《波希米亚狂想曲》累计票房已过9000万,充分证明了艺术电影正在中国年轻观众群体中扎根 。而且,北京一直是艺术电影市场发展的重阵,在全国艺联中,有5.6%的银幕和17%的专线发行收入来自北京的贡献。

不过,在中国电影行业的整体繁荣之中,艺术电影还是属于“两极分化”中的另一极。在2018全年的600亿票房之中,前十名的影片,就占据了212亿,这其中,几乎都是商业性质比较强的电影。而艺术电影,在票房上,往往表现平平。有不少艺术电影,尝试用更为商业、接地气的方式,吸引更多普通观众观看艺术片,但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艺术电影论坛也在为艺术电影寻找更多的出路,专家们认为目前艺术影片的宣发还是太常规,跟商业片并无太大区别。艺术片属于口碑电影,绝不能采用商业影片一下子铺开的手段,而是应该多采用平台上映模式,利用口碑和评论慢慢扩大发行规模。

北京国际电影节入围影片

此外,整个社会的观影情绪也很重要,社会环境的渗透力度、宣传广度、意识形态的表达会给观影情绪带来极大变化。这几年“小鲜肉”主演的影片不好卖了,表现正能量、大情怀的现实主义题材受欢迎,也与整体的消费情绪相关。因此,专家们认为,如果多引进欧洲三大电影节获奖影片,一两个星期上映一部艺术片其实不难做到,而且还有利于观影氛围的培养。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入围影片《日暮》

打造一个中国艺术电影粉丝社区的计划目前正在有关人士的酝酿之中,调查显示,艺术电影的影迷一个月至少看一部到一部半的艺术电影,这些用户的参与评论、分享和影评的活跃度更高,互动次数高达800多万次,是普通用户的3倍,他们是真正热爱电影的一群人,并不把电影当成娱乐消遣,甚至把电影当成终生的爱好甚至事业。

“影享”沙龙展映影片《野梨树》

预测未来三年,中国观看艺术电影的人群可以覆盖1800万人,这个庞大的数字也会推动中国国产电影,中国观众的成长。

专家表示,虽然艺术电影在中国呈现出上升势头,但是,还需要电影行业的深耕细作,对此,中国影人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实事求是的面对市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