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的荣光闪耀亚得里亚(七)——奥匈海军驱逐舰发展

来自专栏这是一本有趣的兵工厂日志23 人赞了文章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诞生的全新舰种,驱逐舰在一战前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原本世人大多认为驱逐舰只是无关大局的辅助舰船,但经过对新战法的不断研究,驱逐舰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特别是在一战之前,欧洲各国曾出现过驱逐舰竞赛。驱逐舰最早诞生于英国,之后欧洲各国都有样学样设计了本国的驱逐舰。

【图1: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驱逐舰——英国于1895年服役的爱人(Darling)号】

所谓的驱逐舰,其原名叫作「鱼雷艇驱逐舰(Torpedo Boat Destroyer,简称TBD)」,也就是专门驱逐鱼雷艇的舰船。鱼雷艇又小又快,当时的铁甲舰、巡洋舰很难命中,经常会被它们偷袭得手,因此专门打造了比鱼雷艇大、装备稍大口径火炮、同样快速的驱逐舰来针对这种棘手的小船。可以说,驱逐舰脱胎于鱼雷艇。

【图2:奥匈帝国250吨级鱼雷艇89F号】

另一方面,在19世纪末期诞生了一种名为「鱼雷炮舰」的糅合型舰种,它们的吨位大致在1000吨以内,以中小口径火炮为主要武器,同时安装有鱼雷发射管,航速一般在20节以上,与后来的驱逐舰技术特点很接近。1888年,奥匈帝国从德国引进了闪电(Blitz)号鱼雷炮舰,开启了该舰种在奥匈海军内服役的历史。奥匈前后一共装备了7艘鱼雷炮舰,其中5艘从德国希肖船厂订购,1艘从英国亚罗船厂订购,1艘在本国造船厂建造。这7艘鱼雷炮舰被统称为流星(Meteor)级或闪电(Blitz)级,但每艘舰都不太一样,排水量在400吨到600吨之间,以47毫米炮或66毫米炮为主要武器,辅以若干根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大航速在20节以上。这7艘鱼雷炮舰可以看作奥匈第一支驱逐舰编队。

【图3:购自德国的彗星(Komet)号鱼雷炮舰】

【图4:购自英国的行星(Planet)号鱼雷炮舰】

【图5:奥匈自造的卫星(Trabant)号鱼雷炮舰】

时间来到20世纪初,此时驱逐舰这一新舰种已经在欧洲上普及开来,英、法、德三国均已批量装备了驱逐舰(德国称之为大型鱼雷艇或舰队鱼雷艇),连义大利都雄心勃勃地开工了一大批小型驱逐舰。鉴于此,奥匈认为自己手上一两百吨的鱼雷艇已经不够用了,因此决定从合作已久的英国引进非常时兴的30节驱逐舰。1904年,奥匈帝国向英国亚罗造船厂订购了1艘排水量400吨,最大航速28节,装备1门66毫米炮、7门47毫米炮及2根450毫米鱼雷发射管的新式驱逐舰。1905年,该舰交付奥匈海军,获名骠骑兵(Huszar)号。拿到原型船后,奥匈帝国在5年内仿造了12艘同型舰,统称为骠骑兵级驱逐舰。后来中国北洋政府向奥匈订购了一艘同型舰龙湍号,可惜因一战爆发被奥匈征用,改名瓦拉斯迪纳(Warasdiner)号成为骠骑兵级的14号舰。

【图6:第一艘奥匈国产驱逐舰、骠骑兵级2号舰乌兰(Ulan)号】

【图7:瓦拉斯迪纳号驱逐舰】

进入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驱逐舰开始往大型化发展,从原来的三五百吨向著千吨进发。在骠骑兵级上积累了足够经验的奥匈帝国于波特雷(Porto Re,现为克罗埃西亚克拉列维察Kraljevica)的多瑙河造船厂开工建造了塔特拉(Tatra)级驱逐舰。塔特拉级排水量在1000吨左右,最大航速32.5节,装备2门100毫米炮、6门66毫米炮以及2具双联装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塔特拉级第一批共建造了6艘,有两艘该级舰——利卡(Lika)号和特里格拉夫(Triglav)号在1915年的第一次杜拉佐(Durazzo)海战中沉没。1916年,奥匈开工建造了第二批4艘塔特拉级驱逐舰,她们有时也被称为特里格拉夫替代舰级,因为其中2艘舰继承了利卡和特里格拉夫的舰名。

【图8:塔特拉号驱逐舰】

驱逐舰可能是整个一战期间奥匈帝国海军最忙碌的舰种了。相比于被协约国封锁整天泡在港里无法出战的主力舰,奥匈的驱逐舰执行了大量的侦察、巡逻、护卫任务,而且伴随巡洋舰打过几场海战。遗憾的是,一战结束之后,战败的奥匈帝国解体,这些驱逐舰全部被赔偿给了战胜国,在20世纪20年代初基本都拆解了。

【图9:塔特拉级塞佩尔(Csepel)号驱逐舰】

预告:下一篇介绍奥匈帝国海军潜艇的发展情况。

欢迎提问欢迎吐槽,如需转载引用请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