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的榮光閃耀亞得裏亞(七)——奧匈海軍驅逐艦發展

來自專欄這是一本有趣的兵工廠日誌23 人贊了文章

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誕生的全新艦種,驅逐艦在一戰前後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原本世人大多認為驅逐艦隻是無關大局的輔助艦船,但經過對新戰法的不斷研究,驅逐艦得到了極大的重視,特別是在一戰之前,歐洲各國曾出現過驅逐艦競賽。驅逐艦最早誕生於英國,之後歐洲各國都有樣學樣設計了本國的驅逐艦。

【圖1: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驅逐艦——英國於1895年服役的愛人(Darling)號】

所謂的驅逐艦,其原名叫作「魚雷艇驅逐艦(Torpedo Boat Destroyer,簡稱TBD)」,也就是專門驅逐魚雷艇的艦船。魚雷艇又小又快,當時的鐵甲艦、巡洋艦很難命中,經常會被它們偷襲得手,因此專門打造了比魚雷艇大、裝備稍大口徑火炮、同樣快速的驅逐艦來針對這種棘手的小船。可以說,驅逐艦脫胎於魚雷艇。

【圖2:奧匈帝國250噸級魚雷艇89F號】

另一方面,在19世紀末期誕生了一種名為「魚雷炮艦」的糅合型艦種,它們的噸位大致在1000噸以內,以中小口徑火炮為主要武器,同時安裝有魚雷發射管,航速一般在20節以上,與後來的驅逐艦技術特點很接近。1888年,奧匈帝國從德國引進了閃電(Blitz)號魚雷炮艦,開啟了該艦種在奧匈海軍內服役的歷史。奧匈前後一共裝備了7艘魚雷炮艦,其中5艘從德國希肖船廠訂購,1艘從英國亞羅船廠訂購,1艘在本國造船廠建造。這7艘魚雷炮艦被統稱為流星(Meteor)級或閃電(Blitz)級,但每艘艦都不太一樣,排水量在400噸到600噸之間,以47毫米炮或66毫米炮為主要武器,輔以若干根450毫米魚雷發射管,最大航速在20節以上。這7艘魚雷炮艦可以看作奧匈第一支驅逐艦編隊。

【圖3:購自德國的彗星(Komet)號魚雷炮艦】

【圖4:購自英國的行星(Planet)號魚雷炮艦】

【圖5:奧匈自造的衛星(Trabant)號魚雷炮艦】

時間來到20世紀初,此時驅逐艦這一新艦種已經在歐洲上普及開來,英、法、德三國均已批量裝備了驅逐艦(德國稱之為大型魚雷艇或艦隊魚雷艇),連義大利都雄心勃勃地開工了一大批小型驅逐艦。鑒於此,奧匈認為自己手上一兩百噸的魚雷艇已經不夠用了,因此決定從合作已久的英國引進非常時興的30節驅逐艦。1904年,奧匈帝國向英國亞羅造船廠訂購了1艘排水量400噸,最大航速28節,裝備1門66毫米炮、7門47毫米炮及2根450毫米魚雷發射管的新式驅逐艦。1905年,該艦交付奧匈海軍,獲名驃騎兵(Huszar)號。拿到原型船後,奧匈帝國在5年內仿造了12艘同型艦,統稱為驃騎兵級驅逐艦。後來中國北洋政府向奧匈訂購了一艘同型艦龍湍號,可惜因一戰爆發被奧匈徵用,改名瓦拉斯迪納(Warasdiner)號成為驃騎兵級的14號艦。

【圖6:第一艘奧匈國產驅逐艦、驃騎兵級2號艦烏蘭(Ulan)號】

【圖7:瓦拉斯迪納號驅逐艦】

進入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後,驅逐艦開始往大型化發展,從原來的三五百噸向著千噸進發。在驃騎兵級上積累了足夠經驗的奧匈帝國於波特雷(Porto Re,現為克羅埃西亞克拉列維察Kraljevica)的多瑙河造船廠開工建造了塔特拉(Tatra)級驅逐艦。塔特拉級排水量在1000噸左右,最大航速32.5節,裝備2門100毫米炮、6門66毫米炮以及2具雙聯裝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塔特拉級第一批共建造了6艘,有兩艘該級艦——利卡(Lika)號和特里格拉夫(Triglav)號在1915年的第一次杜拉佐(Durazzo)海戰中沉沒。1916年,奧匈開工建造了第二批4艘塔特拉級驅逐艦,她們有時也被稱為特里格拉夫替代艦級,因為其中2艘艦繼承了利卡和特里格拉夫的艦名。

【圖8:塔特拉號驅逐艦】

驅逐艦可能是整個一戰期間奧匈帝國海軍最忙碌的艦種了。相比於被協約國封鎖整天泡在港裏無法出戰的主力艦,奧匈的驅逐艦執行了大量的偵察、巡邏、護衛任務,而且伴隨巡洋艦打過幾場海戰。遺憾的是,一戰結束之後,戰敗的奧匈帝國解體,這些驅逐艦全部被賠償給了戰勝國,在20世紀20年代初基本都拆解了。

【圖9:塔特拉級塞佩爾(Csepel)號驅逐艦】

預告:下一篇介紹奧匈帝國海軍潛艇的發展情況。

歡迎提問歡迎吐槽,如需轉載引用請與我聯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