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競相綻放,鳥兒盡情歌唱,人們早起農忙……春日的每一個清晨,距市中心城區8公里處的平橋區震雷山街道辛店村,便在這寧靜祥和中甦醒。

相互守望的“夫妻樹”

村中,有兩棵參天的柏樹,相距約10米,樹高皆20米以上,村裏人都稱爲“夫妻樹”,也謂之“龍鳳柏”。據傳,兩棵樹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樹下仰望,但見北側“龍柏”枝如鐵、幹如銅,倔強崢嶸;南側“鳳柏”似鳳舞鸞歌,體態婀娜。

據村中老人講,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想砍伐兩棵古樹,村中一人用紅水塗於古柏斷枝處,並傳言此爲“神樹流血”。自此,日軍再也不敢不敬,古樹得以保存至今,並串聯起千年的時光,把古老的故事和時代的變革,深深烙印在信陽大地上。

粗壯的千年銀杏樹

在村部附近,還矗立着一棵距今1200多年曆史的古銀杏樹。樹幹古樸蒼勁,枝葉分佈均勻,葉形奇特。頭上頂着一團蓬蓬的綠葉,像一把撐開的雨傘,日夜擎在空中,傲霜鬥雪,千年不衰,至今仍枝葉茂盛,年年結果。每年秋季,滿眼金黃,遊人紛至沓來。

田間悠閒的白鷺

村中隨處是風景

行走在村中,無論是溼地,還是田間,處處可見鳥兒棲息盤旋,也似乎隨時都能與一段歷史相遇。村頭不遠處有座建於1942年的老橋,橋爲灌溉、行人兩用渡槽橋,橋長50米、寬1米、高3米,渡槽由長1.2米、寬0.86米、厚0.65米的條石砌成,至今完好無損。

鳥兒棲息在紅軍橋上

當年,新四軍第五師指揮部爲羣衆謀福利,發展生產,支援前線。此橋在信羅邊縣委書記魯彥卿、李鵬飛親自指揮下,五師幹部、戰士與羣衆同心協力奮戰十個月建成。此後,當地羣衆便稱之爲“紅軍橋”。

紅軍橋渡槽

橋下的水流淌不息,恰似時光捲走歷史塵埃,見證着當地的人繼往開來。近年來,平橋區震雷山街道正依據震雷山一帶文化積澱深厚的優勢,對古樹、古橋、古建築進行保護性開發,爲打造全域旅遊點睛傳神。農村變景區,田園變花園,民宅變民宿,一個個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正如潮般涌現,爲信陽這座城鐫刻着厚重的鄉愁印記。

文圖:信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 濤

編輯:陳明娟

校對:鄭 虹 審覈:付宇峯

轉載本公衆號原創文章請註明來源

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隨時聯繫我們刪除。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