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77-民生社区-春日靓景 (7).JPG

新女性主义-台湾可有代表人物!

 

  现代女性的自我定位就目前台湾女性政治人物而言,似乎很难有适合代表的人物,从女性主义或称女权主义及女权运动的原始初诿-意指以女性为主要经验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来源与动机除对社会性别关系进行批判外,许多支持女性主义者也著重推动妇女权益和性别不平等议题的分析。

时至今日尤其在台湾政坛,某种程度上大胆而言在争取政治参与上的竞争已属多余,看看台面上众多女性政治人物的表现即不言可喻;至于她们表现如何自有公评,但争权夺势的夸张丑陋较之男性则毫不逊色,不讳言-让人叹为观止!要说失望应该也不为过!

一直以来所有的法律无不是以男性的思维主宰著女性的生活,因此从来未曾有效的传达妇女的真实困境。即使以当前女性从政或者工作上的某种莫名优势下所产生的女性总统、首长、民代、媒体…,她们的表现!老实说是让人彻底失望的。

  因为这些人,或者说这些被创造出来一脸不屑「你是谁」的「优势女性们」,事实上比任何人得到的「福利」都多,但只要有问题往往很容易就忘记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已享有的「无限巨大福利」!忘记自己当初是如何口不择言以最严厉的措词痛责别人的!忘记

碰到「利益」会大转弯、碰到家人会「法变」、碰到选票碰上「颜色」宁愿出现心魔、碰到权利更性别嗅觉失灵、碰到相左意见就失心、明显做了坏事还卑鄙的把「性别魔法」拿来辩护、站上政治舞台就表演「政治魔障」、拿了麦克风犹不忘失格的「美化丑恶」、……。

综观最初始的女性主义诉求,过之抽象笼统,反趋使目前男女议题更争论夸张,并未能真实有效解决法律系统的具体疑问,像生育权、胎儿保护、医疗健康保健、社会伦理、人性道德、老者福利、居住环境……的宪法议题,是否在责任、权利及平等的法理架构下诠释,循崭新的创意建构自由女性投身社会公益真正缜密的思考蓝图。

身为女性当然对自己在性别上的处境,及曾经受到的压迫有许多感触,会选择一种题材舒发也不是没有理由!因为感觉很痛!尤其这痛的根源竟然是来自「女人为难女人!」!为考绩、为阻止升迁竞争、为被质疑的工作能力、为、…偷偷在背后打小报告诬篾你、整你…!曾经被贵为院长级人物恼羞成怒的直属长官指著鼻子、把卷宗丢在身上再落在地上又鄙视的说「妳妳妳什么东西?竟敢指正我!」,「哈啊!我当然是负责尽职的工作女性,本来就不是什么东西!而且是正派的职场女性而已!那我尊敬院长是高高在上的「是东西」!」当下如此对应的斑斑「血路」是-「惩处-申诫2次、从基隆远调南台湾(因为当年好不容易才从南台湾调回北部不过五个月而已)、当年度考绩丙等!」看看现今不断犯大错又失误连连的政府官员们,全都只被「轻纵」的「优遇」,这样的政府要不被抗争要不被唾弃!好像很难!因为都是「大咖的什么东西!」而最可怕的还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而「东西」与「正常人」间…!是永远的惊叹号!!!

其实被责备内容与被责备事件根本风马牛!经一事长一智,也让处事更懂人生道理;让自己找到新的平衡基点,再遇到挫折不再留负面阴影,让周围的人能因我的新思界-一起「自信自恋自爱」。

台湾女性主义理论起始的目的,主要著重在权力关系上的性别意识及性别政治sexuality,主要关切女性所受政治上不平等对待的本质上。而所谓女性主义政治上的平等,旨在挑战对女性性别歧视、女性教育权、投票权、薪资平权、婚姻平权、生育权、家庭暴力、性暴力、终止怀孕权、产假、性骚扰…等议题。女性主义探究的主轴观念基础,认为当时台湾社会对男性的给予凌驾女性,父权体系的传统价值上获得更多特权,包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压迫、父权、歧视、物化身体、家务…。

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并非完全出自西方中产阶级学术界,但女性主义运动是跨越阶级、种族的女性自觉;每种文化层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具其独特性,而针对该社会层面女性所提出议题的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于西方则无疑。

女性主义运动特定背景朔自十七世纪,当时欧洲社会女子地位十分低下,尤其英国已婚妇女基本上谈不上任何权利,除非丈夫愿意给她权利,丈夫在世时,她的财产及人身完全属丈夫的;在有些国家丈夫死后如果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就要给丈夫的亲戚,而不是她或她的孩子能拥有。当时的英国基督教会礼仪即明订-「女性应服从于男性,男性是她的主人,就是说女性不能按她自己的意志生活,……离开男性,她既不能成就任何事且也成就不了任何事。男人要她怎么作她就怎么作,她应尊敬男性把男性当主人侍奉,并臣服于男人。」

  早期有关两性平等的著作,有1529年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内留斯·阿格里帕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著「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The Declamation on the Nobility and Preeminence of the Female Sex」。但以现代哲学与社会运动观点看,女性主义时代思想启蒙以18世纪为始源;一部「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或译维护妇女权利」-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19世纪前以女性主义为题的少数著作。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将女性比喻是高贵脆弱、娇生惯养的社会菁英,有知识与道德懈怠的危机,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对这情况都负有责任,并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更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

  女性主义运动源于西方进步主义,以19世纪的改革组织性运动属先河,时间起点是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New York所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因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受到不平等对待,女性属「屋内天使」的保守观念,影射的是传统女性角色原型。女性主义者意藉转型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提升女性在社会族群合理的地位;其中-艾米琳·潘克斯特应属妇女参政权运动先驱,她试图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并成立妇女社会政治联盟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尤其当中许多成员因相关议题而微罪遭拘捕,其后又因「猫捉老鼠法案」进出监牢数次后,被激起斗志的她们进行绝食抗议;结果是被强制喂食后成员们更形病重,迫使当时的法律体制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助长她们目的得以展伸。

欧洲女性主义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英帝国鼎盛,「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核心人物-维吉尼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对男性主流社会流露著剑桥学者的理性主义精神和功利主义人生观,奉宇宙条理、自信的逻辑思想、执著的客观,位居上流社会「维多利亚绅士」的左右铭,视男尊女卑的阶级意识如牢笼。维吉尼亚厌恶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交,对「观视自己」的任何事物反应强烈的排斥和不安,这是种「自我冷淡」和「屈辱性自卫」的表现。此外,维吉尼亚还受恶梦长期困扰,恶梦不仅反应维吉尼亚早年创伤经验的积淀,也说明维吉妮亚许多作品中会出现与「性别创伤」相关的情节。长期极度压抑的困惑,使维吉尼亚走向女权主义阵营,作为一个先驱者,维吉尼亚的女性主义思想还是以自己「独立写作」的生活条件作为女权运动的出发点。

维吉尼亚以前卫的「双性主义Bisexualism」作号召,坚持「风格艺术」和唯美主义;奉摩尔G. E. Moore的「伦理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为信仰,提倡源自巴黎画派的「后印象主义运动post-Impressionist movement」美学,为沉闷的英国文化带来吁求现代主义新思维。团体更以反叛精神对抗拘谨虚伪的维多利亚价值观,对大英帝国权威体制表现出不肖的嘲讽,以一种英国人完全接受的方式猛烈撕碎英国的文化传统。维吉尼亚.吴尔夫(Virginia Woolf) 出生的英国伦敦史蒂芬家族,不仅继承英国的贵族传统,而且是具有社会改革和文学素养的「维多利亚式家庭」。这是一以男性价值为中心,将所有资产投注于男性教育,女子只能从私人教师获取零星知识的父权家庭。维吉妮亚虽家世显赫,但对家族女子不能获正规教育而终生不满;尤其对父亲既爱又憎、既崇拜又反叛的矛盾心理情节,很早在维吉妮亚遗传极具父亲才华又努力寻求女性意识的复活文学风格上扎根。维吉尼亚虽生长在「维多利亚传统」世代,虽传统犹顽强抵抗但已逐渐式微时期,至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二十世纪初叶现实与现代主义绚烂热情的争斗。

另一部维吉尼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奥兰多的故事,若天方夜谭般充满浪漫与狂想,把短短20年「生理时钟16-36岁」经历近四个世纪的「历史时间」,把其中许多人物并未随时光消逝远去,巧妙编织奥兰多几次七天七夜昏睡情节,刻意以性别换装的性别错位,离奇又逾越社会常规的冒险和放纵等,维吉尼亚以「寓言魔法」手法,而不是能被社会接受的现实手法,去达到性别跨越的想像,这意味「性别定型sexual stereotype和性别图腾sexual taboo」如何强而有力的区别社会的分工职能,如何扮演社会差异的杠杆权力,如何扮演并约束文学创作里的合理;但维吉尼亚努力突破禁制,突破性别在家庭、社会、文学、经济乃至精神领域界思想统治的差异。

这部书以性别跨界想像为创意,以戏拟化的传记式历史叙事形式,归向两性和谐为理想的作品。全书不仅充满奇思异想且生动有趣,同时也是表达女性主义乌托邦,运用「跨界两性雌雄同体」的手法创作,阐扬阴性美学,和解隔阂两性的经典作品。

「性别变装」,如男扮女装逛街、女扮男装和妓女论情、以「女流之辈」争取被禁治的财产和头衔、以自信的女作家身份穿梭于男性主宰的上流社会等,都是维吉尼亚试图以「变性」扰乱社会性别的认识,欲运用策略打破性别表征。人们通常以外在身体的服装作为性别差异的标记-束篷裙、蕾丝边属于女性,领结、燕尾服、革履属男性;但经巧妙换容变装,人们往往轻易就形成性别错觉,误男为女或误女为男。既如此,「性别」只不过是种符号,一种二元对立社会编码的假象。维吉尼亚透过形式-「变装」,以「扰乱」以表达「两性、男女」的可能性。

人们往往以服装区分性别属性gender,完全无视服装里「雌雄同体」的人类原型。在维吉尼亚笔下,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一个性别到另一个性别的摇摆,而服装仅只是让人保持女性或男性的外表,服装下的性别与在表面所显现往往相反。实际上「性属gender」与「类属human spices是不同的,性属是社会的、人为的认定,类属则是人自然的本性,是人在「性史之前」的原本状态。当人们能突破雌雄分立并接受雌雄同体的性属时,人的潜能特别是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就会如脱缰野马奔驰而出。

维吉尼亚在「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文集中,引述柯立芝Samuel T. Coleridge的观点-「伟大的头脑是阴阳同体A great mind is androgynous」。在维吉尼亚意识中,人的精神领域没有性别之分,反倒固执于性别差异而产生偏离或错位,成为精神困惑和精神疾病的主因。奥兰多一开始虽以男性登场,但擅于抒情写诗的他,喜欢冥想沉浸树下沉思,此明表他男性躯体里的精神世界充满女性特质;有朝他突发奇想以女作家身份得意上流社会时,证明并非只男性才具有社交与沟通能力;又当他「换位男性」和妓女相处时,亦显然没有隔阂及困扰。奥兰多最终完成「她他」作品-「橡树」,正代表奥兰多在两性差异上的重新融合里获得超越性别的潜力,正因「他」处于性别跨界的优势,「她」享受到真正生命的乐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