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1900年浙江生人,著名报人、作家。

抗战爆发后,文人曹聚仁脱去长袍奔战场,在上海淞沪会战中报道了大量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新闻,自诩「书生有笔日如刀」。

后被主政赣南的蒋经国邀请过去创办《正气日报》,一度引为小蒋幕僚。

(曹聚仁雕像)

新中国成立后,曹聚仁既不住大陆,也不去台湾,而是去了香港,当新加坡华文报纸《南洋商报》的特派记者。

《南洋商报》,是一份没有政治色彩,唯独服务于华侨商人的报纸。曹聚仁说,自己「从来不领导别人,也不让别人来领导我」。

不喜欢领导和被领导的曹聚仁,晚年受两蒋约见,有要事托付:「去北京摸清楚大陆的真实意图」。

事关祖国统一大业,曹在书中写道,自己「不站任何立场,仅从道义出发」,要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积极奔走。

(《南洋商报》)

1950年代,曹聚仁11次到北京,受毛主席周总理数次接见,就双方第三次合作、台湾回归祖国问题牵线搭桥,反复磋商。

1956年,毛主席邀他和家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和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国庆典礼。这成了曹颇为自豪的事情。

1957年5月到7月,曹聚仁在大陆待了70天。

期间,他带著专业照相机到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故居,以及蒋介石宋美龄的庐山别墅,分别小住数日,详细走访、拍照。回去后把照片送给两蒋父子。

(曹聚仁在庐山)

1965年7月,曹聚仁在台北日月潭受两蒋秘密接见。

据《曹聚仁传》记载,曹一与他们见面,就拿出了毛主席写给蒋介石的词《临江仙·寄友》。

在词中,毛主席诚邀蒋介石再度握手合作,其中两句「依然明月在,何日彩云归」广为传颂。

据说这两句还一度挂在蒋介石故居成楹联,横批是「望穿秋水」。

(浙江奉化蒋氏故居)

这首词的全文如下:

《临江仙.寄友》

柳绿花红莺燕舞,

京都料峭风微。

菊香书屋奏琴徽。

依然明月在,

何日彩云归。

地覆天翻君亦老,

东征北伐声威。

草山薄雾拂单衣。

我今寻老友

把手话心扉。

(配图)

据称,蒋介石看后并没有直接评价毛主席的诚意,而是对曹聚仁「说了些奖励的话」。

因为曹聚仁的孩子在大陆,蒋经国与曹聚仁拉起了家常,谈起了各自的孩子,蒋经国谦虚地说自己孩子不争气等等。

从1956年到1965年,经过曹聚仁等爱国人士牵线搭桥、秘密沟通近10年后,毛主席与蒋介石达成了台湾回归祖国的6个条件。

《曹聚仁传》中有此记载,现简要概括如下:

(《曹聚仁传》)

蒋介石回大陆仍任国民党总裁,住浙江之外的任何地方均可,建议拨出江西庐山为办公地;

蒋经国任台湾省长,交出军权和外交权;

台湾不得接受国外任何军事、经济援助,由北京按照美国支援数额补助;

台湾可以保留军队,具体为陆军4个师,3个师驻台湾,1个师驻厦门、金门;

厦门、金门合二为一,市长由师长兼任,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

台湾文武百官官阶、待遇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提高,不降低。

(配图)

列出这6个款项时,已是1965年7月后的事了。从中可见双方商议得已经相当成熟完备,回归思路、细节已定,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之后不久进入了1966年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两蒋忽而犹豫起来,回归的事也因此画上休止符。

天不假年,1975、1976年,蒋介石和毛主席先后离世,使统一大业就这样再次搁浅…… (本文史料参考《曹聚仁传》等)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