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計劃到2030年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全球重要創新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國際貿易中心以及全球先進位造業中心。屆時,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總量有望超過紐約、東京等灣區,成為全球第一的灣區。要達成上述宏大目標,需要粵港澳三地均準確把握地緣經濟最新趨勢,並考慮在組建超級港口管理局,建立區域連接機制等領域發力。

  國際間的競爭已由過去爭奪資源,轉向市場佔有率競爭的地緣經濟新時代。在這種「有地盤不如有市場」的新形勢下,如果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各城市仍然是隻顧佔地盤,只顧自己轄區下的一畝三分地,只想通過大灣區規劃拿優惠政策的老思維,那麼大灣區規劃或將陷入來回炒概念、玩噱頭的怪圈,無助於大灣區的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要想躋身世界一流,需要借鑒東京、紐約灣區的做法,通力合作推動灣區內的企業積極搶奪國際市場。如在東京灣區,各地政府通過為企業提供投資潛在國整體投資環境及個體產業狀況等數據,通過提供資金等各種實質協助,務求全面提升灣區內企業的國際市場佔有率。

  近年來,隨著國際海運運能過剩30%,運費越發跌到谷底,組建超級港口管理局、打造港口聯盟以分享船隻、航線和停靠港,是降低成本和搶佔國際航運市場的必要之舉。粵港澳大灣區內擁有廣州南沙港、深圳蛇口港、珠海高欄港、澳門深水港、香港葵涌貨櫃碼頭等港口。如果各自為戰,無疑浪費了優質的港口資源。若能組建超級港口管理局,不但能形成一個類似聯營港口聯盟的組織,達到優勢互補,更有可能發展出一個從儲存、包裝、裝卸到流通、加工、配備等集於一身的新型國際航運聯盟。

  更為重要的是,打造粵港澳新型國際航運聯盟可以增加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當前國際上共有三大航運聯盟:馬士基、地中海航運以及大洋聯盟。這三大聯盟影響力巨大,且主要受西方發達國家主導,有權選擇使用或者不使用世界各大港口,背後也常涉及地緣政治的考慮,這很可能影響中資企業投資海外港口的部署。在這種情況下,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港口管理局,打造大灣區新型國際航運聯盟具有迫切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