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庭聊天群里,突然看到堂妹明年就要高考的消息,说起堂妹的读书经历实在有话要说,她成绩优异,一路读的都是省重和国中的中学。但是仅仅初高中的六年,哪怕读的都是公立院校,没有昂贵的学费,但是其父母在她身上的教育投资也不下百万。

上次见她的时候叫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干练的短发,厚重镜片的眼睛和一套简单的运动服,和大部分十六七岁少女截然不同。

但是庆幸的是投资至少是有回报的。

参考摸底考试的分数,她的老师认为,她他至少能考入211院校,可以冲刺985。

恰逢这个不算小的教育喜事,所以今天就来谈谈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1

说到教育,中国人一定有话要说,毕竟这些年吃过的苦头和甜头实在太多。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

中国有14亿人口,2018年,中国有975万高考考生,比17年足足增加了35万人,而超过八成的中国人都至少接受了初中以上的基础教育。

其实一直以来教育作为一个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的超长期风险投资,在全球的受青睐程度一直以来都没有中国人想像的高,尤其是在较落后地区,教育一向不受人待见。

或许大部分中国人已经养成了越穷越要读书的观念,但是或许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放眼全球,这种勒紧裤腰带也要读书的执念是中国人独有的。

以东南亚地区为例,柬埔寨为向希望孩子赚钱的家长妥协,实行半天制教学,让孩子半天工作,半天学习,而寮国等国也一度出现了规模极大的辍学潮,让孩子学习中文,或者掌握驾驶等生活技能快速变现。而更严重的出现在孟加拉等亚洲赤贫地区,大部分的教育扶贫资金也被贫困学生的家长用于购买酒精食物,就连国际援助的免费教育到校学生也少之又少,甚至不过个数。

贫穷带来了短视,让他们不热衷于长期投资,更倾向于短期的能够快速带来收益的方式,所以赤贫的地区变得更穷,因为他们宁愿多生一个孩子,或者让孩子早点结婚绑定一个亲家的方式来提升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至于医疗和教育这种较长期的事情,他们的兴趣缺缺。而实际上这样的观念让大多数赤贫地区在穷苦的泥潭中挣扎,并在长达数十年近百年的时间里不能脱身。

而中国人向来是有远见的,现在的我们其实很难想像,近现代的中国人是如何捏紧裤腰带支援教育的,可贵的是正是由于这份坚守培养出了很大一批人才并未来的一切埋下了伏笔。

民国时期,我们也是典型的赤贫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不如发达国家的一个零头,但是即使在动乱的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也在动乱之中撑起了一片天,用茅草房和土坡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如今回看旧址和其艰苦卓绝的校训难免感慨万千。

而哪怕在战事最吃紧的时候,无论是延安的红区还是国民党的国占区,都没有给教育断粮,教育投资不可谓不重。而新中国建立之后更是普及全民教育,让相对匮乏的资源尽量平摊,让大部分孩子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

正是对教育的重视,让中国极快的速度转化了一大批本来基础知识匮乏的中国年轻人,迅速聚拢了一批优质的劳动力。所以后来改革开放,外资工厂入驻,全面释放人口红利才会如此水到渠成。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比起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廉价而优质的。

2

但是教育本身也在随著时代的观念发生了剧变。

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商业思维在中国普及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是块巨大的蛋糕,他完全可以做成了一个不弱于烟草的恐怖产业,而实际上热衷于子女教育的中国家长正重其下怀。

近几年教育部许多文件都说教育不能产业化,但是由于对细分市场的放任不管,教育早已成为了一个体量庞大的产业,而随著这种变化中国的教育也陷入了泥潭。

教育的成本开始走高。

社会调查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教育忧虑最大的国家,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父母因为教育问题感到忧虑,而且这种忧虑正在随著教育成本的高企不下而逐日加剧。

近几年花样繁多的教育门类开始出现,除了常规的基础教育之外,教育更是被细分成了婴儿胎教、儿童教育、幼儿教育、外语启蒙,或为培养孩童天生外语语感、或为提高孩子智商。

大部分家庭深感培养一个孩子越来越贵。而你又不能不去做这些,因为你不做就在起跑线上落后了别人。此前看到一则新闻显示,部分私立幼儿园给出新标准,要求入学的孩子至少接受过一到两门的「启蒙」教育,对外语有基础语感。

正所谓少走一步就慢人一截。

许多家长恨不得孩子才刚刚出世就放到跑道上抢占有利位置。

这其实从一些朋友圈的爆款文章就能看得出来。

13年,爆红社交媒体的是一位印度工程师写的:《令人忧虑 不阅读的中国人》

15年,是一张英国地铁上人们都在读书的照片。

实际上这样的教育相关话题在中国往往都能成为爆款。

但是正是因为陷入了这样的泥泞之中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难,毕竟在很多家长不计回报的疯狂投资下,中国的孩子都太过优秀,实际上一个正常高中毕业的孩子,对比起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接受了强化教育和加强课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教育资源有限。2018,中国的本科院校一共973所。已经非常难以吞吐数量众多的高考考生,于是本科线近几年也一直走高,高考难度也持续加码,入学率却逐年递减。

当然,最大的教育问题实际上还并不是这个。而是许多学校在教育加码的潮流下,实行了公招和私招结合的招生模式,在未来,读大学极有可能也需要看孩子的人生履历,没有双语夏令营和丰富社会经验的学生将极有可能限制重重。

突破教育重围实在是太难。此前就有从事教育的朋友对我说「以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是千军万马走钢丝。」

3

现在顺应时代的教育移民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重要的移民原因。

海外教育的弯道超车成为了帮孩子杀出重围的重要工具。

欧洲,作为教育资源丰富的大洲,随著欧盟合作的加剧,逐渐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教育联盟。实际上由于欧洲的地广人稀,欧洲的高校资源能够非常有效的吞吐学生,所以一直以来,欧洲毕业生进入名校的概率都非常高。

而哪怕不走欧式的教育体制。

通过欧洲所带来的海外身份转头回国进行华侨生联考也不失为一种途径。而最可贵的是欧洲身份并不需要父母的强制居住和语言要求,只需要取得身份就能让孩子轻松就读。

葡萄牙作为欧洲西岸的一个别有风情的小国一直以来饱受家长青睐。国内有国际上靠前的里斯本大学和波尔图大学,同时在社会上葡萄牙人也没有什么反华和排华的情绪。是教育投资的最好去处。

现如今50万欧购房便可取得身份,条件简单没有语言要求和移民监,对比起国内高企不下的教育成本,带有房产投资性质的五十万欧绝不算高。

葡萄牙移民:

项目介绍

葡萄牙投资移民计划(ARI),又被叫做黄金居留许可(GRP),是政府于2012年10月8日颁布,2015年6月、9月份分别再次修正,投资要求为在葡萄牙当地购买不低于50万欧元的房地产。房地产类型、数量不限,可购买民用住宅、商业用房、工业用房、农业用房,可购买一套或多套,只需满足所购房产总额不低于50万欧元即有资格申请移民。法案颁布至今,葡萄牙黄金居留许可项目已经成功为葡萄牙吸金超过32亿欧元,其中房地产投资贡献仍稳居第一,达到29亿欧元。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葡萄牙良好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以及近年来葡萄牙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申请条件

1. 主申请人年满18周岁,非欧盟国家公民

2. 随行家庭成员包括:(1)合法配偶,(2)18周岁以下子女,(3)18周岁以上未婚、在读全日制且经济不独立的子女,(4)主申请人的父母及岳父母(65岁以下的话需要证明其经济不独立,需要依靠抚养)

3. 购买至少50万欧元的房产(房产类型不限)或者不低于35万欧元的房产(限定房产建筑年限超过30年以上或重建区域的房产)

4. 无犯罪记录

5. 购买健康保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