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聲帶病變包括聲帶肥厚、聲帶小結及聲帶麻痹等,因其在針刺取穴治療時,有共同之處,故並作一起討論。聲帶肥厚指聲帶腫脹或增厚,聲帶小結為兩側聲帶前、中1/3交界處所發生的對稱性小結,兩者均屬慢性喉炎所致;聲帶麻痹,為喉運動性神經疾病,多因神經損傷造成。三者都以聲嘶為臨床主要表現。目前,現代西醫學對上述聲帶病變,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

現代,早在50年代,就已有人在《中華耳鼻喉科雜誌》等刊物上,載文介紹三病症的針灸治療。至60年代,觀察更為細緻,發現在針刺後,在改善癥狀的同時,可使聲帶息肉縮小,少數聲帶小結消失[1]。用耳針也有類似效果。在70年代,開展穴位注射治療聲帶病,特別是用傳統的銀針治療單側聲帶麻痹,療效頗好。目前治療方法仍以針灸為主,但在手法上有較多探索,使療效有所提高。國外,前蘇聯和日本等都有針灸治療聲帶病的臨床文章,如日本學者針刺甲狀軟骨下端兩側穴位,留針並作短暫通電,使一半以上病人的聲帶小結消失[2]。針灸治療聲帶病的療效在85%以上。

【治療】

耳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肺、大腸、腎、膀胱、咽喉;2、心。

配穴:氣管(耳穴);太淵、照海、列缺、合谷(體穴)。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每次取一組。第1組酌加配穴,針法:雙側耳穴均取,針刺入後,作輕微捻轉數下,至有脹痛感後留針。其中肺穴,可採取一穴多針之法。體穴,針刺得氣後,平補平瀉。均留針30分鐘,在留針期間,主穴宜作間隙捻針刺激。

第2組先用經絡探測儀在耳甲腔選出心穴(通常心區通電值較周圍高150毫安),以5分毫針針剌5~10分鐘,以患者略感微脹並伴有蟻行感向咽部傳導效果更佳。上法均每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間隔3~5天再繼續針刺。

(三)療效評價

以第1組穴治療7例聲帶小結患者,結果癥狀全部消失,小結消退或僅留痕迹[5,6]。以第2組穴治療68例聲音嘶啞症患者,結果痊癒44例,顯效24例,愈顯率達100%[10].

腕踝針

(一)取穴

主穴:上1。

(二)治法

兩側均取。以1.5寸不鏽鋼針刺入,針尖呈30度角刺入皮膚,進皮後即將針放平,緊貼皮膚表面沿皮下直線進針1.2~1.3寸,以無酸脹痛等感覺為佳,得氣後留針30分鐘。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失音患者26例,結果均在3次內獲愈[9]。

體針

(一)取穴

主穴:人迎、水突。

配穴:廉泉、扶突、合谷、豐隆、照海、少商、太溪。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刺人迎或水突時,患者取正坐位,頭略後仰。術者取准穴位,避開動脈搏動處,用1寸長之32號毫針,快速破皮,斜向喉結刺入0.5~0.8寸,作中等度刺激,以提插加小幅度捻轉為主,使局部產生有魚骨卡喉的脹感或異物感,如能傳導至喉最為理想。其他穴位,頸部穴最好亦能引發同樣針感,四肢穴則宜激發經氣上行。均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主穴宜間隙行針2~3次,或通電刺激10分鐘,用連續波,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癒:癥狀消失,聲帶部器質性病變消退;顯效:癥狀基本消失,聲帶殘留器質性病變;有效:癥狀減輕,聲帶部器質性病改善;無效:治療後,體征癥狀均未好轉。

共治424例各類聲帶病,結果痊癒268例(63.2%),顯效92例(21.7%),有效58例(13.2%),無效6例(1.9%),總有效率為98.1%[3,4,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人迎。

配穴:肩貞、曲池。

(二)治法

藥液:維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加維生素B150毫克/1毫升,臨用時混合。

人迎穴作穴位注射。以5號齒科針頭將上述藥液共2毫升吸入注射器,然後,刺入人迎穴,緩緩送針,直至得氣,略作提插,使針感最好傳導至喉部,然後慢慢推入藥液,每側為1毫升。配穴採取毫針刺法,刺至局部有酸脹感時,行針2分鐘,施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穴位注射隔日1次,針刺每日1次。在停用穴位注射這一日,可針刺入迎穴。5(穴位注射)~10次(針刺)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三)療效評價

本法可治療各種聲帶病。共治116例,結果,痊癒64例(55.1%),有效36例(31.0%),無效16例(13.9%),總有效率為86.3%[7]。

【主要參考文獻】

[1]左錦鴻。針刺治療聲嘶的初步觀察(附41例報告)。武漢醫學雜誌 1965;(1):47。

[2]李復峰,等。國外針灸經驗,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

[3]陳 靜。針刺治療聲帶疾患74例療效觀察。中醫雜誌 1987;28(5):47。

[4]皮 健。針刺人迎、水突穴治療歌者聲帶肥厚50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 1987;7(3):17。

[5]陳學文。耳針為主治療聲帶小結臨床觀察。陝西中醫 1986;7(11):510。

[6]陳鞏蓀,等。耳針研究,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362。

[7]趙一鵬。針刺與穴位注射治療聲帶病116例。中醫雜誌 1979;(9):410。

[8]楊傳賢。針刺治療噪音疾病300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 1988;8(2):12。

[9]陳仁華。腕針治失音26例。上海針灸雜誌 1988;7(3):43。

[10]曹華,等。耳針 治療聲音嘶啞症68例。中國針灸 1996;16(5):18。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