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电影角度,中国从民国到现在从来不缺优秀的作者电影。民国的第二代导演简直神一样的存在。50,60,70年代有李翰祥胡金铨撑场面。80,90年代两岸三地优秀作品井喷。新千年后第六代以及台湾独立电影依旧挺强,上世纪的大师们也仍在创作。这些都证明中国是一块培育优秀电影的土壤。

从商业电影角度,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产电影年度票房占比能达到50%以上的国家。如图:

日本

韩国

土耳其

中国

这些属于比较大的市场了,小的像埃及伊朗朝鲜就不贴了。

无论市场大小国产片占比能达到50%以上的真不多见,全球估计就上述几个外加毫无悬念的印度北美,甚至电影强国法国也只有30%——40%的样子。这证明了中国的商业电影也是很强的。

所以,如问题,为什么总有人甚至很多人认为中国电影很弱?


中国电影市场相当强劲。

中国电影质量在整体水平上一般。

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对比美国韩国泰国来说属于落后。

就这样。

为什么国产票房占比高呢?一因为我们确实有观众喜欢看的片子拍出来了,虽然它们在全年国产影片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很小。二因为进口片有数量限制,无法大规模持续冲击国内市场,而且咱有国产保护月,不是吗?咱的影片敢跟好莱坞大片正面杠吗?有这个胆量的只有个位数,而好莱坞能冲击中国市场的影片得是好几倍,这还不算韩国电影日本电影泰国电影欧洲电影。。。

这其实是个认识的误区,因为我们看到的中国电影实在太多了,一个基本事实是,好作品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都只占作品总数的极少部分,能存留下来的就更少了,而大多数作品都会被时间淘汰掉,所以我们会觉得国产烂片太多,过去或者国外有很多好作品,殊不知那都是经过时间和传播程度的筛选剩下来的作品


我觉得所谓的弱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整个电影工业体系和从业人员水平弱。差到什么水平呢?很多从业者天天喊著「工业化,工业化」。可你问他,什么是工业化?要么说不出个所以然,要么根本是驴唇不对马嘴。

2、整体市场需求单一化严重。目前看来,中国电影更偏向于制作类型化商业片。原因无非是利益二字而已。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小众的文艺电影需求量少且没有销售渠道。我们总以为,中国这十几亿人口都该和我们自己一样,爱看个美剧或者哪个东欧国家的小众电影。可实际上,大量观众所热衷的,是强刺激性的商业电影。也许你会说《药神》这类不是啊,可《药神》药神之前的《战狼》《铁拳》《美人鱼》呢?哪个准备拿钱生钱的投资人,愿意投资市场反响不明朗的电影呢?极少!

3、电影创作者自身水平问题。实话实说,负责创作内容的编剧,导演几乎都没真本事!说的不好听点,二八定律都是对这行从业者的赞誉。大多是编剧导演都是什么水平?搞商业电影不赚钱,做艺术电影无病呻吟。在中国,能说我做商业电影不亏钱的导演,一只手数的过来。编剧呢,更是做不到。

4、制片人不懂内容。的确在中国,导演承担了很多制片人在电影内容上的工作。可这不代表,一个制片人就该不懂内容。恰恰相反,很多大公司的制片人在项目上有极大的发言权。可是他们对内容理解的缺失,以及自身审美的底下,使得很多项目困难重重。

总而言之,中国的电影尤其是整个电影行业,任重道远。


你列的票房是从08年开始的。但事实上电影工业的巨大转变,也恰恰是在08年前后。部分3D,CG的运用已经开始规模化——阿凡达是一个标志。电影全面从2D转向3D,大制作全面占领院线。电视机+DVD的组合不再能全方位还原观影感受。

92年起至04年左右的全国票房你查查看?那是一条悲惨的水平线,如果再往前看,92年是跳水的。为什么?盗版...

1982年《少林寺》1亿的票房展示了这个国家从压抑中苏醒后对文化的渴求。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VCD盛行。所以你说80年代,90年代井喷,这是没错的。往外看,香港就不说了,一直处在比较自由开放的状态,台湾那头蒋公子上任,连绿绿都玩出来了,也是压抑后喷发的感觉,整体华语圈是非常活跃的,特别是还有个爆点——功夫片。好景不长,VCD出来了。六区之外第九区的小伙伴们回到了家里。

这期间事实上还有一次标志性的转变——95年泰坦尼克号。也是卡老爷子玩的,电影的大制作化。但是95年大陆的票房是多少总额呢?9.5亿人民币...再比比后来,阿凡达的单剧票房是多少?14亿。所以说,中国电影在关键的时候,在大制作化的浪潮中沉默了十多年。

电影工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利润...作为占据世界票房65%以上的国家,美国在我们沉浸于廉价获得观影享受的同时,积累了生长的营养。当然除去版权保护带来的DVD收益外,还有几个优势:

一、文化圈。西方语言的通用性文化习俗的近似性,使得美国迅速统领整个西方世界。恰巧,西方很有钱。这也是英、法电影倒霉的地方,基本被好莱坞冲击的不能自理。天天整艺术片。

二、IP营销。比如六大里面的迪斯尼。电影吸引人气,再和漫画、电视互动,带动周边。漫威最近玩的很嗨啊。不然你以为为啥大家这么喜欢拍续集1,续集2,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完了,还整个神奇动物。

说回头,看国内,刨除剧审制度不说,IP概念兴起没几年,主要营销对象是国内,然后又倒霉的赶上了互联网时代——嗯,没错,互联网时代是另一个盗版高潮,这回美国佬都扛不住了,要不14年去整海盗湾,又是什么数字千年....

所以国内电影的造血能力不足。对票房依赖太大,风险性高。这种情况下,性价比是第一追求,最好是小成本,看得过去,票房爆。所以人人都爱喜剧和情怀片...比如XX囧啊,青春啊。当然最好是能反应社会现实,这样虽然不怎么艺术,也不怎么商业,但似乎是一种平衡。难得出现一个主流水准的卖制作的片子,那是一定会爆的。

而且国产片的占比...你真的无法说是制度结果,还是真的国产片就这么棒。当然我无意抨击大片引进的行政化,毕竟文化隔阂和行政性引进保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独立性...瓷碗不如金饭碗,但也比把饭碗砸了强。

咱们的电影市场是有前途的,人口基数在这里,完成基础教育的人口比重在这里,有这个市场在,还养不出电影产业么...


因为我们独有的电影体系及产生的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和欧美电影大片儿普罗大众下,市场营销做得好,有全球效应。

这其中基于英文语言特性(全球通用语言),再加上推、脸这样的社交媒体。全球票房总和对比动辄百亿,和每年的特效大片儿,妇联等。给人一种华语电影不行的感觉。

而实际上国内市场电影发展还是有很大进步的。要对华语电影有信心


因为中国的电影出来的太多,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看一个总觉得都是一样的套路,有的电影是真的差,有的电影是好但是没有人发掘,有的电影全靠明星宣传,只有流量没有质量,票房全靠他们支撑。所以这就是我的观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