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5日養生堂 放緩衰老的腳步(4)骨關節炎的癥狀及治療(2)時間:2012年04月05日來源:養生堂 作者:百科全說

我國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調查發現:中國人40歲以上人群的頸椎、腰椎、手關節、膝關節總體骨關節炎患病率約為46%,60歲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可達50%,75歲的人群則達80%,骨關節炎好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如膝、脊柱(頸椎和腰椎) 、髖、踝、手等關節。該病的致殘率可高達53%。

常見關節

1、手:手指關節的退行性變表現在遠端指間關節的Heberden"s結節,好發於中指和示指,第一掌指關節的退行性變可引起腕關節橈側部位的疼痛。Heberden"s結節的發生與遺傳及性別有關,女性多見,大多無明顯疼痛,但可有活動不便和輕度麻木刺痛。

2、膝:原發性骨關節炎影響膝關節最為常見。患者常訴關節有喀喇音,走路時感疼痛,休息後好轉,久坐久站時覺關節僵硬,走動及放鬆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癥狀時輕時重,甚至每天可有差別。關節腫大常由骨質增生,亦可由少量滲液所致,急性腫脹提示關節腔內出血。

3、脊柱:在頸椎,鉤椎關節邊緣的骨贅可使頸神經根穿離椎間孔時受擠壓而出現反覆發作的頸局部疼痛,可放射至前臂和手指,且可有手指麻木及活動欠靈等。椎體後緣的骨贅可突向椎管而擠壓脊髓,引起下肢繼而上肢麻木、無力,甚而有四肢癱瘓。椎動脈受壓時可出現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胸椎的退行性變較少發生。在腰椎,腰4~5,腰5~骶1是最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之處,主要癥狀為腰痛伴坐骨神經痛。脊柱的繼發性骨關節炎多由於脊柱先天性畸形、側凸、骨折和骨結核等引起。

4、髖:髖關節的原發性骨關節炎在我國較為少見。繼發性者常由股骨頭或股骨頸骨折後缺血性壞死,或先天性髖脫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臨床表現主要為髖部疼痛,當病情發展嚴重時,髖關節屈曲內收,代償性腰椎前凸,下背部疼痛,甚至不能行走。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骨關節炎的病因

人老了都會發生骨關節炎嗎?人老了以後,很多地方都發生了退化,這是必然現象。造成骨關節炎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本身的退化,另一個就是磨損。

原發性骨關節炎系指隨年齡老化而不和其他疾病相關的關節病變,繼發性骨關節炎則由損傷、炎症、遺傳及代謝內分泌等疾病所引起。

本病的病理基礎是關節軟骨的改變,一般認為由於軟骨的磨損超過軟骨的修復能力所致,常發生於負重關節,早期於光鏡下可見軟骨細胞減少,脂肪退行性變和膠原纖維的改變,其後在軟骨表面可見多數軟化灶,軟骨失去光澤,顏色變黃,表面粗糙不平,進而出現裂隙,表面剝落糜爛,引起軟骨下骨質暴露,脫落的小碎片可引起滑膜炎症。與此同時,軟骨下骨在承受壓力和磨損的最大部位發生象牙樣變和增厚,於軟骨邊緣韌帶附著處形成骨贅,即一般所謂骨刺,而外周承受壓力較小的部位骨質萎縮,X線表現為骨質疏鬆,有時於軟骨下骨質內尚可見到大小不一的囊腔狀改變,系由於骨小梁的微細骨折而引起的粘液樣和纖維蛋白性改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