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近日發布的一份2018上半年全球雲計算報告意外地引發了一場「暗戰」,IBM、華為、紫光等「硬體出身」的雲服務商與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出身」的雲服務商到底誰更強的問題引發了廣泛討論。另外,還有以EasyStack、海雲捷迅、NETNIC等為代表的第三方服務商。毫無疑問,互聯網廠商推動了雲計算上半場的發展,而硬體廠商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企業IT廠商,在雲計算下半場強勢出擊。

「軟」的真比「硬」的強嗎?可能在用戶那裡,這還真不構成問題,因為用戶永遠關注的只有業務本身,軟硬之爭只是廠商之間的口水仗而已。就像著名的「黑貓白貓論」一樣,誰能全面滿足企業用戶的上雲需求,誰就是最具生命力的雲服務商。

呼喚混合雲時代的「嚮導」

在雲計算的下半場,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側重點正從邊緣應用延伸至核心應用,同時也從新興應用擴展到傳統應用,中大型政企客戶成了雲化的主力軍。在雲化的過程中,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更有效地實現基礎設施資源的統一調度、管理和升級,以及業務應用如何實現統一運維,而不是糾結於雲計算到底是姓「軟」還是姓「硬」。為了適應上雲主體和應用需求的變化,雲服務商也有必要從簡單地售賣雲資源,比如雲主機、雲存儲等,轉而不斷增強自身在雲的運營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現在談及傳統企業用戶上雲,如果不提混合雲,那一定是「Out」了。RightScale的調查結果顯示,81%的企業正在實施多雲戰略;51%的企業採用了混合雲戰略(公共雲和私有雲集成在一起);平均而言,企業正在使用4.8種不同的公有雲和私有雲。

混合環境和多雲並不是未來的趨勢,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企商在線(NETNIC)創始人王毅指出,相比國外,中國的混合和多雲需求更加旺盛也更加迫切。國外的法律法規健全,擁有完善的監管制度和信用體系,這對於公有雲的發展是一種有力的保障和促進。在國外,公有雲和私有雲是涇渭分明的,大多數企業用戶會選擇公有雲,而一些超大型的企業會部署私有雲。但是反觀中國,無論是企業的數量、規模還是IT需求都更加多樣化、複雜化,很難用一種雲模式滿足所有的需求。另外,出於安全性、合規性的考慮,大多數成規模的企業還是願意將數據保留在私有雲中,而將一些新的業務應用放到公有雲上。總之,無論是從應用需求和業務環境的複雜度考慮,還是從企業用戶的使用習慣、技術能力、慣有思維等方面考慮,混合雲和多雲都是理想的上雲通路。

既然混合雲和多雲是確定無疑的方向,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幫助有需求的傳統企業穩穩噹噹地進入混合雲和多雲環境,比如選擇哪家雲服務商,採用什麼樣的架構,才能滿足不同業務場景的需求,有效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等。解決這些問題對於缺乏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大多數傳統企業用戶來說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他們需要一個「明白的嚮導」——既懂雲戰略,又能保證既定戰略的落地;既具有技術創新能力,又有專業的服務作為保障。

玩轉「資源」的CMSP

混合雲和多雲的「嚮導」何處尋?

在混合雲和多雲時代,雲生態中各類廠商的定位和層次更加清晰。概括來說,在資源端,大型的IaaS服務商專註於提供雲基礎資源,由於規模化的發展,他們往往擁有穩定的利潤來源,不會輕易涉足後續的雲管服務;在服務端,CMSP(Cloud Manager Service Platform)以及雲管平台提供商已經嶄露頭角,CMSP在企業用戶和雲之間充當了一個中間人的角色,而雲管平台提供商則是多雲時代實現不同雲之間交互必不可少的角色。

不管是從傳統IDC、集成商領域轉型而來,還是快速湧現的初創企業,CMSP和雲管平台廠商構成了雲計算市場一道新的風景線,比如脫胎於IDC的Bespin Global,通過收購進入CMSP市場的神州數碼等。2018年底,國內一些CMSP就開始摩拳擦掌,為的是拿到AWS、微軟等的CMSP認證。不過就像月之暗面,在這些熱點的背後,我們也看到了因為資源匱乏而難以施展的CMSP和雲管平台廠商。因技術能力有限,需求又複雜,傳統企業上雲還是需要能夠提供「資源+服務」深度融合解決方案的雲服務商。

「我們有資源,有解決方案,有技術能力,有廣泛的客戶群,還有眾多大型集團企業成功案例。這讓我們在為企業提價全套雲平台和服務時有的放矢。」王毅表示,「我們不僅有雲管平台,而且擁有自建的數據中心、私有雲,並且與公有雲在底層架構上打通和解耦,可以更加快捷高效的提供同城雙活、一鍵備份等工程類功能服務。而且,我們在服務傳統企業上雲方面積累了多年經驗。」

雲管平台市場近兩年來一直熱度不減。但是,在這一市場上大多是初創企業,它們也許可以解決中小企業的上雲問題,但是在遇到大型企業客戶時就會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眾所周知,大型企業在招標上有嚴格的要求,對於供應商的規模、能力、資質、經驗等的考察非常嚴格,這對很多初創企業來說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坎。企商在線面對的客戶群主要是大型企業,這與那些初創的雲管平台廠商的定位是有差異的。企商在線的很多訂單都是百萬元量級甚至上千萬元的。

IaaS服務商不願意做,初創的雲管平台廠商又做不了,在大型企業客戶市場上,「資源+服務」這一條紅線讓雲服務商高下立見。作為一個合格的混合雲和多雲時代的「嚮導」,它應該具備提供包括雲諮詢、雲服務、雲管理和雲運維在內的完整服務產品鏈條的能力。企商在線不僅可以提供全套上雲服務,而且這些服務都是建立在企商在線自己的資源(包括自建數據中心、私有雲等)和合作夥伴(主流公有雲服務商)的資源之上,用來解決形形色色的傳統企業上雲問題。

「資源+服務」,當有更多後來者

從雲計算的大幕拉開開始,「轉型」就是一個關鍵詞,也是最大的難點。在互聯網時代,IDC曾經風頭無兩。但是進入雲計算時代,主要向互聯網客戶出售資源的IDC幾乎是瞬間滑落至生死邊緣。一些雲服務商甚至推出了「IDC轉型服務」,試圖拉IDC一把。被救不如自救。以企商在線為例,它也是在七八年前便開始了業務轉型。如今,IDC只是企商在線擁有的眾多資源之一,其客戶群體也發生了質的變化,70%-80%的客戶是傳統企業,雲服務收入占企商在線業務總收入的40%-50%。企商在線先後服務超10萬家企業,涵蓋金融、能源、汽車、教育、製造等眾多領域。

用王毅的話說,現在的企商在線已經超越了IDC和賣資源的雲服務,更多地站在資源的基礎之上分析用戶的需求,提供各類解決方案,比如在線遷移、兩地三中心、金融級數據管理、網路安全、定製開發、諮詢等。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大熔爐,企商在線抓到了脫胎換骨的契機,而雲治理則是企商在線新的「大殺器」。

其實,轉型並不意味著必須完全拋棄過往。很多IDC急於擺脫原有的標籤,而企商在線利用自己在解決方案和服務上的創新盤活了IDC資源,並且形成了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資源+服務」,而這正是傳統企業上雲所必須的。

對於那些剛開始上雲的企業,企商在線可以從諮詢服務開始,告訴用戶什麼樣的雲適合它,需要幾朵『雲』,如何做雲遷移和雲備份,提供一整套的上雲服務;對於已經有過雲嘗試的客戶,企商在線可以從雲治理的角度切入,提供雲的運營和管理服務。作為中立的第三方數字化轉型和雲服務商,企商在線不僅可以持續交付雲資源,而且可以持續交付雲的運營能力,並將這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

打個比方,企商在線既提供水池又提供管道,它一方面可以為傳統企業上雲提供路徑指引;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提供私有雲、公有雲、混合雲等不同的「水池」,而且還能提供專業的管理服務,保持管道暢通,保證池水清潔。企商在線的雲平台與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等公有雲實現了無縫對接和資源打通,並在CIS(Cloud+IDC+Solutions)戰略的指導下,實現了資源與服務的深度融合,打通了從IaaS到PaaS的服務瓶頸。

時勢造英雄,每個變革的時代都是由無數個細小的卻具有顛覆性的因子匯聚而成,而這些活躍的、充滿變革性的因子正是時代發展和變化的一個縮影,在它們身上總能找到引領時代變革的特質。在雲計算的下半場,「資源+服務」的深度融合是一個發展方向。雲資源提供商與雲管平台廠商之間可能會通過併購、合作等多種途徑實現更加緊密的集成。有資源的雲管平台不再是無米之炊,而雲管平台也為雲資源的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新的通路和渠道。「資源+服務」的融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變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