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已經發展10多年,從概念到落地,到今天大規模應用,雲計算可以說已經到了一個新階段。2019年雲計算有哪些高光時刻?2020年,大家認為雲計算行業將有哪些趨勢或者變化?期待大家從行業、競爭、產品、技術、商業模式等不同方面,談談看法。


謝邀。

10年之後,世界雲計算戰場已經成為中美之間的角逐,中國雲計算產業迎來了它的發展期!

首先,關於2019雲計算行業的趨勢,這裡分享一份來自雲計算行業從業人士、分析師和企業決策層,對雲計算產業2019年的發展趨勢所作出的十大預測,供各位知友參考。

參自IDC圈:2019年雲計算十大趨勢:雲成為獲取人工智慧主要途徑

以下為雲計算行業十大發展趨勢:

1、廣泛使用智能決策成為企業先進標誌

人工智慧走出「娛樂界」,開始在企業運營中廣泛輔助人類做決策。

今後,一個企業是否先進,主要的衡量指標之一就是智能協助員工(不僅僅是服務於高管)做決策的比例。雲不再是技術圈層討論的問題,更多是企業決策者關注的問題。

企業對於使用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業務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同時,以云為基礎的智能商業也將觸發企業進行組織變革。

2、企業將整體上雲

更多大型企業逐漸放棄自建的IT基礎設施,整體遷移到公有雲,出現「雲基原生企業」。

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的基礎設施已經全部搬遷到亞馬遜AWS上。中國少數企業在2018年實現了這樣的整體上雲搬遷,而在2019年預計這樣整體搬遷上雲的案例將會大量湧現。

生產資料的雲化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3、雲成為企業獲取人工智慧最重要路徑

雲天然解決了企業數據和技術的統一,並構成了企業獲取人工智慧能力的最重要路徑。

目前,公有雲平台已經成為客戶低成本獲取人工智慧服務的最重要渠道。

在商業領域,經過雲服務商自身業務驗證的人工智慧技術備受企業決策者青睞。

4、 硬體雲服務商逐步告別公有雲市場

2018年傳統硬體起家的廠商在公有雲時代集體遭遇水土不服。

IBM的雲計算份額下滑,此前惠普、思科、富士通等企業藉助開源OpenStack 技術進入公有雲市場先後挫折。分析認為硬體廠商在公有雲市場折戟,在於沒有搞清楚雲計算的本質。

雲計算的本質並非「計算機」而是服務,加上此類企業幾乎與互聯網時代完美錯身。由此,上述廠商的硬體基因如此強大既有商業如此成功以至於面臨「創新者的窘境」。

5、公有雲市場進一步集中

根據權威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和IDC的統計,包括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谷歌雲在內四家廠商成為了全球公有雲市場的主導力量,並且這四家廠商的營收增長速度都遠超行業平均增長。

華爾街投行高盛預計,2019年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等巨頭廠商將佔據核心雲計算市場約84%的份額。這些廠商在人才、技術、運營、服務、資本、生態等多方面都大幅領先行業對手,可以預見2019年全球雲計算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並在未來幾年更加顯著。

6、企業更偏好全棧解決方案

過去一年,隨著智能技術在商業領域的加速滲透,很多企業已經在部分業務環節中實現了智能化。

但是,相對人工智慧技術提升某一業務或者環節而言,越來越多的CEO群體表示更加青睞全面的解決方案。這類方案不但可以實現公司業務的數據化,還提供一整套經過驗證的智能工具,幫助企業實現智能決策。

2019年,更全面的智能解決方案將會不斷出現,並得到市場歡迎。

7、企業因為安全擁抱雲計算

過去提到上雲,安全成為一個阻礙因素。

很多企業在選擇是否上雲時,最重要的擔憂是安全問題,不僅擔憂自身的信息安全,也擔心業務系統的穩定性。但是隨著全社會數字化轉型,各類企業業務經營將不可能避免地觸網,為了尋求業務安全反而開始成為促進企業積極上雲的驅動因素。

雲計算廠商擁有強大的安全團隊,服務過多類型的客戶,可以讓企業低成本獲得了強大的安全防護能力,這改變了以往企業在安全方面的投資習慣。

8、雲計算滲透率進一步提高

經過10多年發展,雲計算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企業對於雲計算的接受程度也在進一步提高。

由於雲計算能夠給企業IT運營、業務創新等帶來明顯效用,上雲已經成為企業常態。

2019年,全社會將把越來越多的預算投放在雲計算領域,而這將進一步提升雲計算在整體IT支出的佔比。華爾街投行高盛預測,2019年雲計算的市場滲透率將首次突破10%,到2021年該數字將躍升至15%。這意味著,雲計算將進一步蠶食企業IT支出,提升在IT市場的影響力。

9、雲計算產業併購活動將更加頻繁

2018年,雲計算領域出現了諸多規模巨大的併購交易,這些交易分部在晶元、安全、人工智慧、開發者社區、雲解決方案等不同領域。

主流雲計算廠商為了維持高速增長,需要推出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或者服務,並不斷擴大付費客戶群體規模,通過合併或者收購成為快速見效的手段。

2019年,雲計算巨頭公司針對技術或者客戶方向的收購活動預計還將高頻出現。此外,部分公司還可能通過收購跨界進入雲計算產業。

10、雲廠商嘗試向產業上游延伸

隨著主流雲計算廠商在IT市場上擁有更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它們開始嘗試向產業上游延伸,嘗試涉足晶元、伺服器等核心環節,這給傳統硬體產業鏈帶來衝擊。

過去幾年,諸多雲計算廠商先後宣布人工智慧晶元、物聯網晶元等開發計劃,比如谷歌推出TPU(張量處理器)、阿里雲開發神經網路晶元Ali-NPU、亞馬遜AWS開發人工智慧晶元Inferentia等。2019年,預計更多雲廠商主導的專用晶元或者其他硬體將會上市。在特定場景下,這些專用晶元將挑戰傳統晶元的絕對統治地位。


2019年,雲計算行業將會見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上雲。

銀行、保險、製造業等均選擇雲計算作為未來戰略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載體,一改過去主要以互聯網客戶為主的現狀。雲計算產業正在進入廣泛的應用滲透,以及產品迭代升級與客戶拓展交互推進的階段,整體行業正在進入業績逐步兌現的階段。

2019年,雲計算市場無論是放眼全球還是聚焦國內,已然百家爭鳴的雲服務市場將會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包括全球六大雲計算巨頭:亞馬遜AWS,谷歌,阿里雲,IBM,微軟Azure和甲骨文,也包括雲服務市場的新玩家、初創企業等,從全球到國內,2019年雲服務市場將不會太安靜。

「馬太效應」這個詞經常會被拿來形容雲計算這個行業,這和雲計算產品既有的行業基因有密切聯繫,規模化競爭,布局及盈利、重資產化、先入為主,意味著更早入局的擁有更多資源的雲服務商往往擁有更大的獲勝機會,亞馬遜AWS能有今天的成績便是最好的例證。

當然,這也並不是意味著新來的玩家沒有機會,不過對於新玩家而言無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對雲計算行業的掌控力、具備擴展行業應用和計算能力、具有能夠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能力、具有能夠滿足差異化需求和定製化服務能力、需要更加專註在所屬領域的縱向發展和延伸,以達到更高的產品進入壁壘,保持在所屬細分領域存在價值和競爭力,這樣新玩家才可以在雲服務的江湖佔有一方天地,雲計算市場將會呈現多寡頭和垂直領域雲服務商並存發展的局面。

2019年,雲計算將會向成為「雲生態」更進一步,不只是孤立獨自發展,將會與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物聯網、5G等技術做更多的融合、交流和碰撞,彼此依附且相互助力!


20190808

時隔半年了,我決定對我的答案進行一下評價,並看一下接下來幾個月可能的趨勢或變化。

1、AI將證明對於大部分行業今年依然沒有實際作用。

從上半年的實際情況看,AI在雲計算領域確實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AI仍然是一個傳統軟體意義上的東西,無論是視頻、圖像、語音智能,還是數據智能,在我遇到的案例中和雲計算沾邊的,大概就是雲服務商提供這樣的能力輸出,考慮到大部分雲計算服務商背後強大的研發能力,雲服務商提供AI能力,只不過是因為只有這樣的科技公司才能做這樣的事情而已。而從應用角度,確實仍然不算是廣泛應用。

2、雲計算的市場增長受兩方面影響。

經濟大環境依然比較差,尤其是互聯網金融和創業這兩個圈子,今年沒有看到什麼創業的風口和亮點,因此並沒有顯著的增量出現。不過企業上雲已經是一個共識,所以看到了很多企業會把一定量的業務放到雲上,而且對雲計算的認知明顯和去年同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前是要宣導的,現在通常比較直接的就開始討論方案了。因此我覺得這個判斷目前還是正確的。

3、對雲計算的ROI分析,以及如何用「正確的姿勢」使用雲計算開始進行反思。

坦率的講,雲計算一定是節省成本的,但是省出來多少,怎麼算,還沒有一個通用的共識。從幾次試算看,人力成本的節約和敏捷獲得資源帶來的時間上的節約往往是大頭,但是後者很難從「錢」的角度定量。但是很多企業確實在考慮上雲的成本的問題,而且已經到了很精緻的程度(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試算的事情出現),尤其是通過Docker的方式來降低基礎設施成本,成為很多企業的一個明確選擇。

4、防守型雲計算廠商會退出這個市場。

這個我倒是沒怎麼統計,不過頭部效應確實越來越明顯,阿里、騰訊、亞馬遜、微軟還是主流,華為的情況比較有趣,要等報告看一下才能評論。如果只看公共雲的化,趨勢會更加明顯。

增加三個趨勢:

1、PaaS得到廣泛認可。IaaS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了,PaaS本身對於使用雲的企業而言,有些時候比較尷尬,因為有侵入性,不僅僅涉及到運維和基礎設施,上升到研發部門了,尤其是對研發部門中的研這個方向而言,有些衝擊。那些已經認識到重複造輪子成本太高的企業,開始擁抱PaaS了。

2、SaaS服務找到了立足點。雲服務商一方面開始驅動生態做SaaS平台,另一方面也提供大量的原子化的SaaS能力,這使得SaaS可以在保持業務中立的情況下,對客戶進行大幅度的能力補充,無論是通訊、流量、測試、安全等方面,比例會越來越高。SaaS擺脫了SalesForce呈現的業務SaaS概念,應該說是一件好事情。

3、全面混合雲。全系統上雲的客戶主要還是互聯網客戶,隨著上雲成為一種共識,傳統企業上雲變得越來越多,這個時候混合雲成為一段時間內的主要議題。雲服務商貌似都覺得混合雲的核心是網路,我覺得混合雲的基礎是網路,但是核心是多雲管理問題。後者現在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什麼時候這個可以解決,混合雲才會更快速的發展,真正做到雲上雲下互為補充。

====

20190225

業內人士,提供幾個個人認為的參考趨勢和答案,可能和整個行業報喜不報憂的趨勢判斷不那麼一樣,靜等最終年底的盤點。

1、AI將證明對於大部分行業今年依然沒有實際作用。所謂AI改變世界,周期不是按年計算的,而是按照五年十年計算的。有錢燒的企業可以試試玩,或者作為純粹的亮點,實際價值和投入相比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

2、雲計算的市場增長受兩方面影響。經濟大環境會使得已經大規模使用雲計算的企業的規模上會縮小;也會使得還沒有大規模使用雲計算的企業在規模上增大。也就是市場盤子會更大,但是總體增長還是趨於穩中有降。雲計算服務商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擴大客戶數量,靜等經濟好轉。

3、對雲計算的ROI分析,以及如何用「正確的姿勢」使用雲計算開始進行反思。即從粗放型IaaS使用方式,轉向精細型規劃和使用。純IaaS的雲計算會遇到降維打擊,而PaaS類型產品會更加迎合這種趨勢。隨著使用範圍的擴大,這個過程自覺不自覺的都會開始。

4、防守型雲計算廠商會退出這個市場。將雲計算僅僅作為一種防守型策略的廠商會越來越少,或者乾脆準備退出這個市場。「All in 雲計算」的一些小廠會有更強的爆發力來爭取到一定的市場份額。這個市場已經到這個程度了,沒有一定的執著,三心二意的廠商玩不好的。

暫時就這些吧,想到再補充。


謝謝邀請,那麼我就從我了解的一些資料來進行分析說明一下,新的一年,雲計算又會有哪些發展趨勢呢?來自Microsoft、Puppet、Pivotal、Rackspace、cloud Foundry等廠商的雲計算專家各抒己見,希望這些分析能有所助益。

人們對人工智慧在改進產品、增強員工能力和改善客戶服務方面的潛力非常感興趣。進入2019年,對人工智慧試驗的興趣只會加速。我們最近調查了1000名商業決策者和4000名英國大型組織的僱員,評估他們對人工智慧可以扮演的角色的理解。結果很明顯,人們對從哪裡開始做起感到困惑和擔憂。

但有一種驅動力迫使大家考慮人工智慧的潛力。41%的受訪企業認為,他們目前的商業模式將在五年內不復存在。這是一個可怕的數據。技術干擾和來自鄰近市場的主要組織正對企業的運營方式施加巨大壓力,迫使它們評估自己的整體策略。企業必須將人工智慧視為機遇而非挑戰。人工智慧不是威脅,而是拯救他們的工具。

然而,儘管英國企業面臨著上述威脅,以及當前經濟政治環境的廣泛影響,但是缺乏對人工智慧的運用實在令人擔憂。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51%的領導人承認,他們沒有實施人工智慧戰略。這一點必須改變。

人工智慧不是龜兔賽跑,今天的創新將是明天的成功故事。調查證據了支持這一點。在我們調查的組織中,那些已經使用人工智慧的組織,其表現比競爭對手高出5%——這對任何組織的底線都是一個巨大的提升,任何組織都不能錯過這個機會。2019年,人們會進一步意識到人工智慧可以給組織帶來價值,同時試點人工智慧驅動的項目,並確保企業具備在人工智慧時代競爭的能力。

關於邊緣計算的討論將無處不在。AWS Outposts,谷歌Kubernetes Engine on-prem, AzureStack——所有的本地部署雲計算解決方案都將動態不斷動,並影響整個行業。除此之外,我認為這是OpenStack在核心電信部署之外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在小規模上有更簡單的解決方案,而在大規模上有更兼容的解決方案。

微軟將繼續提高其在開源世界中真實存在的地位,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認知中。收購GitHub將對其成功至關重要,並將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所有跡象都指向一項管理良好的收購,我堅信,就業績和聲明周期而言,這將與IBM/Red Hat的收購形成鮮明對比。我聽到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對蘋果筆記本電腦硬體質量的不滿,如果這點不能改善,同時微軟繼續做好開源的話,那麼他們將會贏得一個傳統上離其很遠的非常大的子集開發社區。

2019年,企業使用雲服務的方式將迅速改變,反映出向付費訂閱經濟的更廣泛轉變。企業開始連接新的雲服務,以應對短期的具體需求。這種訂閱服務模式(Rackspace將其稱為服務塊)將不僅僅支持用戶向上或向下擴展雲平台。雲服務供應商正在改變他們的服務,以便更加快速地響應客戶需求,無論「作為服務的成本治理」還是「作為服務的解決方案架構師」,並構建複雜的雲架構。

那些確保消費這些新服務的門檻較低的公司將獲得最大的成功。需要等六個星期才能拿到的工作報表服務現在已經被淘汰,因為客戶渴望靈活性、可伸縮和可定製的產品,無論是在其操作、資源需求還是服務約定當中。

1、AI將證明對於大部分行業今年依然沒有實際作用。所謂AI改變世界,周期不是按年計算的,而是按照五年十年計算的。有錢燒的企業可以試試玩,或者作為純粹的亮點,實際價值和投入相比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

2、雲計算的市場增長受兩方面影響。經濟大環境會使得已經大規模使用雲計算的企業的規模上會縮小;也會使得還沒有大規模使用雲計算的企業在規模上增大。也就是市場盤子會更大,但是總體增長還是趨於穩中有降。雲計算服務商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擴大客戶數量,靜等經濟好轉。

3、對雲計算的ROI分析,以及如何用「正確的姿勢」使用雲計算開始進行反思。即從粗放型IaaS使用方式,轉向精細型規劃和使用。純IaaS的雲計算會遇到降維打擊,而PaaS類型產品會更加迎合這種趨勢。隨著使用範圍的擴大,這個過程自覺不自覺的都會開始。

4、防守型雲計算廠商會退出這個市場。將雲計算僅僅作為一種防守型策略的廠商會越來越少,或者乾脆準備退出這個市場。「All in 雲計算」的一些小廠會有更強的爆發力來爭取到一定的市場份額。這個市場已經到這個程度了,沒有一定的執著,三心二意的廠商玩不好的。


未來的雲計算髮展的趨勢就是智能的,現在最這炙手可熱的就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可能就代表著未來的發展趨勢,先來優勢是國家也在大力推廣人工智慧的概念,並且大力扶持相關的公司和和專業發展,所以很多公司都在看好這塊,就是學校也都在爭相開設這門專業。未來雲的技術主要就是人工智慧、石墨烯、量子計算等,人工智慧目前是被證明可以商業化和產業化的(量子還停留在理論,石墨烯還不能產業化)。華為雲在2019年的生態大會上宣布將「平台+生態」的戰略升級為「AI+平台+生態「,很可能會成為引領國內雲服務發展未來的後起之秀,由此也可以看出國內未來雲的發展趨勢。

私有雲從業,過來答一波:

1、混合雲是未來,並且多雲是未來。

各大諮詢機構的研究報告早就都確認這一趨勢,這一點對於私有雲和公有雲廠商都算利好。不過,很可能應了那句話:B2B的下半場,你的每一個新客戶可能都是從對手那裡挖來的。

嗯……對於早期上雲的客戶來說,也算利好。特別是公有雲用戶,有底氣去Challenge自己的公有雲Vendor,你丫為啥賣的那麼貴/服務費那麼貴/服務態度那麼不好/不穩定/觸手太長投資我競爭對手/沒事幹掃我數據。

特別是多雲備份,應該是一個大突破點。另外,雲遷移也是很吃客戶諮詢和客戶服務能力的工作,就看企業能不能做到。不論是公有雲遷公有雲,還是公有雲遷私有雲。

2、混合雲和多雲的流行,會讓K8S產品能力及裸金屬服務成為大家競爭的核心。

容器化和K8S降低了應用對於環境的依賴,不論你是阿里飛天、VMware、OpenStack還是任何自研架構,只要你的K8S產品能力強,性能優化好,在挖已經微服務架構/想要嘗鮮微服務架構的客戶時,你在技術上還是有牌可打。錢不錢的事情,就看BD和你自己之前的穩定性記錄和最佳客戶實踐了。

連青雲都開始標榜自己是開源圈的了(它的K8S產品),更是表明K8S是雲時代的操作系統,毫無疑問。

3、數據很關鍵,數據安全和數據隱私更關鍵。

B2B用的數據資產極為寶貴,是企業最為關注的部分。在數據安全上,私有雲有天然的優勢,公有雲只能強打專有雲和託管雲兩張牌。但坦率的說,私有雲的產品化相較於公有雲多少還是有差距,在銀行金融類這種有監管政策強制要求的客戶還好,但面對公有雲的運維服務能力,人家有資本、有人力去跪客戶。AWS的Outpost也是希望客戶吃運維和公有雲保持一致這一賣點。但中國B2B市場上,客戶服務能打的公有雲廠商,可能只有華為雲這一家,畢竟公有雲和私有雲都有大客戶,特別是私有雲服務國內外大客戶多年,但阿里和騰訊都有技術品牌優勢,只是實際交付真的隨緣。

另外,阿里雲和騰訊雲都需要在數據安全和數據隱私上加力。騰訊雲去年掛了那麼多次,還整出硬碟超賣+運維失誤。雖然也是因為對方是小客戶,在數據災備上的產品沒怎麼投入(坦率的說,這個是客戶自己的鍋),但公有雲這樣的事情發生出來,對B2B客戶是不能接受的。

另外,GDPR一出,誰家的數據隱私保護合規,歐盟市場一拓展就自然能看的出來。

4、AI是未來,特別是在5G時代。

AI大浪潮來臨之時,最受詬病的一點被認為是噱頭多,實際應用場景少,期望的泡沫大於實際能力。

但這是技術成熟曲線上,非常正常的事情。隨著AI概念的普及和入門門檻的降低,AI的應用場景會被越來越多的發掘出來。

特別是5G開始商用化,更是強化了業界從雲端獲取AI的能力。純車載端的L4自動駕駛很難實現,但如果是L2/L3加上5G和大數據,那L4的實現難度就降低很多。

並且,5G的網路分層,還有可能讓更多邊緣場景獲得雲端AI及大數據能力的加持。這個未來願景,會極大的促進公有雲廠商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對AI的投資。

當然,作為私有雲從業者,我們同樣也有機會。還是有企業願意邊緣場景的數據實現本地化處理的。超融合就是我們的機會點。

先想到這裡,後續再更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