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原因考察

对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对日作战失败,我将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海军建设,三分钟热度。

1868年7月14日,日本军务官的奏折中这样写道:

「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而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然而草创之今日,国内叛乱尚未平定,军事费用巨大,故造船冶炼等大工程应逐次进行,否则,非国力所能承担。况且,首先应网罗精通技艺之士,以从事海军训练、编制和造船冶炼等方面工作。有鉴于皇国精通上述技艺之士甚少,故兴办学校乃建设海军之根本。拟在兵库创办学校,以建立海军之基础」。

明治天皇于同年10月间谕令如下:「海军之事为当务之急,应从速奠定基础」。

1873年7月,英国海军少校道格拉斯率领一个由34人组成的教官团来到日本。

1882年12月,明治天皇下令,将酿造业、烟草业等的税收用作海陆军军费。经费总额为2400万日元。

1886年6月,日本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日元。

1887年7月1日,明治天皇从内库中拨出30万日元作为海防补助费使用。议员们献出薪俸的四分之一用作造舰经费。

1888年,日本建立了海军大学。

日本举全国之力,坚持不懈狠抓海军建设,换来的结果是:

【美】波特《世界海军史》 第十六章 日本海军力量的兴起

「从1874年开始,日本政府委托外国厂家生产军舰,同时在国内竭尽全力生产改进的仿造品。到19世纪的最后10年,他们下水的巡洋舰与欧洲建造的一样好。」

而反观清廷的海军建设,则是是典型的三分钟热度。

1880年,李鸿章奉旨筹办北洋海军,大力采购欧洲近代舰船,兴建海防要塞。但之后,清廷建设海军的热情渐渐冷却。

甲午时,北洋海军设备老化。铁甲舰「定远」、「镇远」和巡洋舰「济远」的舰龄都将近10年,巡洋舰「经远」、「来远」、「致远」、「靖远」的舰龄接近7年,舰队中最新加入的福建船政造军舰「平远」舰龄也已5年。

李鸿章告诉光绪:

「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增一船。丁汝昌及各将领屡求添购新式快船。臣仰体时艰款绌,未敢奏咨渎请,臣当躬任其咎」,「查北洋海军可用者,只镇远、定远铁甲船二只,为倭船所不及,然质重行缓,吃水过深,不能入海汊内港;次则济远、经远、来远三船,有水线甲、穹甲,而行驶不速;致远、靖远二船前定造时号称一点钟十八海里,近因行用日久,仅十五、六海里。此外各船愈旧愈缓。」

19世纪90年代左右,舰船设计领域内名为「新学派」的势力异军突起,专门针对既往的军舰,提出了依托于新式高射速火炮的全新理念,即不再一味追捧军舰火炮口径的大小,而采用大量的高射速的新式火炮,以密集的弹雨来击溃对手。

日本迎头赶上,加强射速炮建设,而北洋海军则落后于此。

海战时,结果是这样的:

【美】波特《世界海军史》 第十六章 日本海军力量的兴起

「由舰队司令伊东佑亨中将率领的日本舰队,它的主要装备是67门4.7和6英寸的速射炮,这是那个时期最有效的海军炮,以后瞄准技术的改进才使远射程重型火炮得到优先发展。他的舰队区分为半独立的两个分舰队。由坪井少将指挥的先头分舰队由4艘航速达17节的巡洋舰组成;主力分舰队由伊东佑亨直接指挥,由另外4艘快速巡洋舰组成,后面还跟著2艘快要报废的在队形变换时只有切角才跟得上队的铁甲舰。伊东佑亨的舰船没有一艘有重装甲。」

「 因为日本人显然击败了中国人取得了胜利,海军理论家考察了他们的战术以吸取有益的教训。这个分析得出了某些东西。鸭绿江口海战的局面与利萨海战相类似——纵队舷侧攻击对舰首攻击。这样对这两次海战的战术分析似乎互相否定,只有一点除外——在利萨、在鸭绿江口和很久以前在特拉法尔加角——获胜的舰队均是采用分开的分队进行战斗的。通过划分兵力把战术上的机动性和获得胜利的可能性结合起来的战术得到各地海军军官热心的研究。由于日本的重炮实际上没有打坏中国的装甲,于是强调火炮和装甲的激烈辩论依然没有结果。日本人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压倒优势的速射炮。」

2.清廷陆军腐朽没落。

小川又次,多次潜入中国进行情报刺探的日本特务。其所著之《征讨清国策案》,使我们可以看到清廷陆军的真面目:

「清国用于军备之费用虽巨大,但用于八旗、绿营之费用,恰似救济贫民,于军备无一利。只好培育海军与陆军之防勇、练军40 万。此40 万兵却非由一元帅统辖,而由各省总督巡抚分辖。教育方法各不相同,或偶尔有同意于改良者,聘外国教师,却可惜不全委托于教师,取半洋半清式战术,只能徒增繁琐。教育如此,兵器又何能划一?一朝有事,聚合此种兵去作战,其不便必不可名状。加之,更可怜者,将校虽有文官、武官,皆不懂任何兵学,只图利己。由此可知,将校实无指挥此兵临阵对敌之技。」

陈学海(1877-1962年),威海城里人,在来远舰当水手。他在晚年口述回忆时,介绍了甲午时清军将领临阵脱逃情况:

「巩军刘统领(刘超佩)是合肥人,经常打骂当兵的,当兵的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刘胡子」,就是「红胡子」的意思。有一次,一个当兵的得罪了他,他亲自用枪把这个当兵的打死了。他待兵狠,可一听见打仗腿就打哆嗦。正月初五早上,日本人离南帮远著哪,他就乘快艇跑到刘公岛,藏在开大烟馆的同乡林琅斋家里,以后又逃到烟台了。」

日军进攻大连湾时,驻守大连湾的主要是赵怀业的6个营怀字军。当他派去支援金州的士兵回来禀告金州已经失守时,他当即挑选50多匹高头大马,连夜逃往旅顺。反倒是和尚岛炮台守军,自发与日军交战了一番。

防守威海的绥字军因兵力单薄而大量招募新兵。而随著日军攻势的深入,这些新募士兵甚至闻恶战将至即未战先逃。导致威海卫坚固而重要的北帮炮台群未经一战就落入日军手中。

在日军审讯被俘的北洋水师将领蔡廷干的记录中,留下了这样愤愤而又无奈的对话:

「日审讯官:陆兵不能相互救援而招致失败,没有其他原因吗?

蔡廷干:太平时期不思军备,临战时新招兵丁首鼠两端乃败因。」

3.总结:

其实,甲午战争乃是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抗。

同为改革,洋务运动的广度与深度明显比不过明治维新。

小改革对抗大改革,焉能不败?

《剑桥晚清史》 第四章 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

「在整个战争期间,法国、英国和其他外国观察家一再赞许日本人精于战略和战术,赞扬他们有效能的训练、纪律、勇敢善战、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在运输、军粮供应和医药设施方面的突出表现。中国的战败还不仅仅是由于它的虚弱;日本则是靠它的力量打赢了这场战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