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在九十年代有一个断档,本来全国的各级乡镇都有电影院(那时候叫俱乐部),但是在九十年代纷纷荒废,那时的人们不愿再进影院观影,那个时代也是电视的黄金年代。

随著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的精神追求也日益增长,中国电影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九七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是个里程碑,中国的导演们终于认识到了票房的重要性。不靠票房支撑的电影体系不是良性的体系,是得不到健康发展的。

电影产业的繁荣为中国造就了一批新的观影人群,八零后、九零后成为了电影消费的主要群体。由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展的太快了,所有的思潮和生活方式仿佛一夜之间便涌了进来,所以这群成长在改革春风里人,思想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整齐划一,于是中国电影孕育出了类型片。中国以前是少有类型片的,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带著浓重的政治色彩,可以统称为主旋律影片。

随著电影产业的规模化、精细化,中国的电影观众也分成了几类。

一、知性理智型

这群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健康的三观和足够的判断力,他们会从主题、结构、叙事、演技、拍摄手法上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他们看电影不是消磨时间,图一乐呵,而是真的想从观影中得到些什么,所以这群人往往是最挑剔的,他们会吐槽观看过的烂片,会觉得被烂片浪费了时间伤害了感情,这群人应该成为主流。

二、脑残狂热型

现在这群人好像越来越多了,粉丝经济的确是电影业绕不开的泥潭,毕竟是一个产业,就要追究经济效益,而脑残粉们的消费能力是十分可怕的。他们才不管你的内容有多离谱,演技有多糟烂,只要里面有我的爱豆我便愿意掏钱进影院。著名编剧汪海林说得好「脑残粉都有精神疾病,为什么电影产业要怕一些精神病人,可能这个产业也有病了吧」。

三、无所谓型

这类人没有什么判断力,也懒得去判断,哪部片子热我便看哪部,至于好看不好看不是他的重点,《芳华》和《奇门遁甲》在他看来都行,都挺好看的。这类人不光是看电影这样,在其他时候他也缺乏判断力,什么样都行,咋的都无所谓。

总体上来说,中国的电影观众是越来越好了,五毛观众也越来越少,不过还是一样第一类的人多一些,让我们少受一些烂片的恶心,大家都去支持质量过硬、制作精良的影片,我们的电影产业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快,才能有一天追上甚至超过好莱坞,我对这一天拭目以待。


怒答一波。

首先审美这个东西是真的有高低的,注意,是有高低但是没有贵贱。大多数人肯定承认泰囧的艺术价值就没有刺客叶隐娘高,但是大多数人就是喜欢看泰囧看不下去刺客叶隐娘。的确啊,我每天工作这么累压力这么大看一看泰囧乐呵乐呵怎么了,干嘛非得耐著性子看刺客叶隐娘还不一定能领会导演所表达的目的。但是只有想刺客叶隐娘这种电影才能促进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进步啊。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才说有的电影好看,但不是好电影。

然后我得承认,咱们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的确不高(我指的是贡献票房的主力军,这其中三四线城市的人甚至不占少数),内地市场时常会变成好莱坞烂片垃圾桶就能说明这一点。但是蛋疼的一点是,每次我在跟一个人说,啊你喜欢这个电影啊,我给你推荐一个别的呗(已经尽量是一个类型的),你可能觉得那个更好看。他就会表现得不是很高兴。

甚至(此处有我强烈的主观因素,不喜勿喷)我在神秘巨星的高赞影评里发现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这么较真剧情硬伤的我真是呵呵,我看电影就是喜欢天马行空的这种感觉。

一个挂著女权这种社会意义的电影你跟我讲剧情不贴合实际反而要天马行空?更何况这部电影只是「挂著」女权这种社会意义,实则是一部只为赚钱的商业电影。

但是追至本源,现在中国电影观众审美不高赖观众吗。废话。你天天给我吃粗茶淡饭我当然以为世界上只有粗茶淡饭了,你给我佛跳墙我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呢。「这届观众不行」,呵呵,这届导演不行!商业冲击啦,广电把关啦,看惯快餐型电影而无法沉下心来看佳片啦,太多的鸿沟横亘在佳片和观众面前,所以我再提醒一些好友看更优秀的电影的时候,是真心希望大家的审美能提高一些,以至于佳片能更受欢迎,以至于能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不是抱著看过几部电影的就嘲笑你电影的审美的态度。

第一次回答,有些不知所云,大家见谅啊。

其实我倒觉得,这10年是中国电影成长最快的年份,中国的电影和烂片的洗礼,观众已经越来越成熟了

有几部标志性电影可以当做这10年来随著中国电影观众的成长史:

第一部是美国大片《阿凡达》。2009年的这部电影当初引进中国便获得巨大的关注与成功,也让当时的城镇青年们第一次「全方位」体会到了美国商业大片的震撼力。私认为这部电影让中国的制片方认识到了「大制作」+「特效」对于电影效果的提高程度,时至今日在各种特效大片都能看到电影制作方对于「大制作」+「特效」+「国外团队」的迷之支持。当然由于年代所限,那时的的观众对这种特效大片是没有抵抗力的。

第二部是郭老师的《小时代》。这部电影我觉得在中国电影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带出了一个全新的电影模式——「流向小鲜肉+话题度=成功」。从13影这部电影至今,有无数的的电影都在企图复刻这部电影的成功。而以这部电影为标志,标志著90后为主的消费群体开始登上电影市场的舞台。

第三部则是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我记得这部由现实大案改编的作品是顶著郭老师大作《爵迹》的「霸权」下上映的,而也因为这部电影,出现了中国电影史上很少见的口碑带动票房持续增长的现象。自13年以来大量烂片充斥市场,电影院补票政策与院线疯狂扩增导致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但2016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增长却出现了疲软,这意味著补票政策与院线扩张达到了瓶颈,且越来越多的观众「苦烂片久矣」。这时候《湄公河》便成为了第一个风向标,标志著中国电影观众审美需求的转变,标志著「口碑」与「故事内核」开始成为新一个阶段的电影核心竞争力。

第四部是2017年引进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环境的影响是《湄公河》的后续。这部没有特技,没有大制作,没有小鲜肉,专心讲故事的电影如同清流一般。也标志著「口碑」与「故事内核」进一步成为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且带动了比《湄公河》更大更广泛的关于中国电影现状的全民讨论。另外这部电影也打破了好莱坞电影的在中国市场的神话,票房反超《银河护卫队》也标著著中国观众越来越成熟。

第五部电影是《战狼2》,这电影的故事大家应该很清楚了。

今年上映的《动物世界》和《药神》甚至《超时空同居》的成功,以及《阿修罗》《爵迹2》的撤档反映出了市场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理性,粉丝可以提高话题度但口碑才能带动票房。同时,私以为中国电影观众的成长史也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成长史。


花钱看电影还要忍受电影人的吐槽 ,我可去你大爷的吧。认同他的人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吗?看电影挑自己喜欢的去看,还非得看一些优秀 。况且我们看之前也不知道好不好看呀。对于那些认为是好电影没有卖出好票房的大导演们说声滚。宣传不到位也是你们错。


大部分喜欢从中,少数会有自己的判断。冯小刚说的那些话可以当乱风过耳,现在的观众知识水平高了,接受电影的水平也已经随之提高。很多时候观众还是可以分出优质和劣质片的。然而就像很多电影比如战狼等等并非很好的商业片,卖的更多还是情怀。这就牵涉到了中国现代人经过了一段不爱国时期开始矫枉过正来强迫或是欺骗自己爱国,看这种主旋律电影。很多时候内心的评判会放置一边而去跟随主流人云亦云,说白了,多数观众还不具备独立审视电影的能力,这与社会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