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5年8月8日上午,明賢法師於青海北海禪院祥和菩提塔為前來參加北海禪院禪修營的各大高校學子等營員作《信仰的群眾路線》開示。明賢法師說:「某些佛教道場在集中服務於「高端用戶」的時候,實際上有著極大的異化風險。除了賣門票、拈高香、被上市,佛門還和這個時代人們最為痛恨的貪腐等糾纏在一起,成為民憤的公共假想敵,這是多麼危險的事情!」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今日刊登開示全文的第三部分:

2006年,明賢法師、慧在法師在「重走玄奘西行路」途中(圖片來源:資料圖)

群眾路線:形式左右內容,路線決定實質

我們談第三個主題:形式左右內容,路線決定實質。或者說是把脈時代,規避危機,抉擇路線。

時下有部分信仰者、追求信仰的人、一些道場,有意無意走了一條服務於「高端用戶」的上層路線。然而,各界名流雲集道場,卻有著相當的概率使得寺廟異化為「權錢資源集散地」。

這種脫離民眾、甚囂塵上的發展路線,有著濃郁的投機精神和淡漠的責任意識,卻丟掉了「俯身為眾生」的最基本的宗教情操,陷佛門於「不足相託付」的合法性危機之中。

然而,在我們現在互聯網時代的群眾深處、生活深處所呈現出來的和美互利的人性走向,已經在倒逼佛教反思宗門得失、加速路線調整,以回歸佛法本質、堅守大乘初心的方式來贏得時代的生存和弘傳空間。

1.形式左右內容,路線決定實質

我們看到,時下有一批名流和精英,在積累了相當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等之後,率先地開始強佔「信仰資本」,頻繁出入宗教道場,熱衷於環繞在各種大師周圍。

大都市裡的諸多佛教叢林,也有一些回應了這種需求,迎來送往各路大富長者,以至於佛教給世人留下的觀感,有時候真的就像人們所說的「富人的宗教」,供給著安全感、精神庇護、運勢投資等等的一些「高端消費」。

當然,並不是說「度達官顯貴」就不叫度眾生,而是說「只度達官顯貴」的宗教可能就不是佛教了。進一步說,某些佛教道場在集中服務於「高端用戶」的時候,實際上有著極大的異化風險。

一個不盡貼切、但近在眼前的例子,我們看到王林的這個情況,有很多人跟著受連累,尤其是那些明星大腕。王林的事件一發生,這些明星他們也馬上為自己開脫。

曾經環繞在王林身邊的政界、商界、文體界名流們,或多或少是因為「對生命好奇」才跪倒在那裡的,但演變到後來,卻因為權貴雲集,道場逐漸成了人脈資源的集散地,而「大師們」則有意無意成了金錢和權力的掮客,給大家相互間解決問題、牽線搭橋。借用一位學者的話講,這甚至「大大固化了官借財生、財借官長的官商勾結模式」。

這似乎也回應了《娛樂至死》這本書里的隱喻。大眾媒介的形式,看起來是本身是中性的,但實際上它們對娛樂性內容的偏重選擇和釋放,在不知不覺中把人類社會的整體智商拉低,並讓人們心甘情願成為這一傳播形式的附庸。思想內容在相當程度上是可以被形式宰割的,公眾會話的方式可以規範乃至決定會話內容,稍有不慎,便將導致「它的形式已經排除了它的內容」,隨時有可能導致這樣的結果。

同樣,佛教弘傳選擇哪個檔次的「用戶」,走的是奢華的形式還是樸素的形式,看上去幾乎也是中性的,但前者很有可能會讓整個佛門的氛圍變味,甚至影響到佛教的未來走勢。

當迎來送往的應酬把叢林和弘法利生的使命抽換掉後,佛教有時候甚至就只剩下一個標籤。如果這個標籤配上一些虛玄奧妙、講不明白的高深概念,徒有其表,實質淪喪,甚至還開發出一些所謂的「管理禪」「健康禪」——世人要什麼,你點什麼菜,我給你什麼菜,你需要什麼品相,我給你出什麼品相。讓有產者們如何更為精緻地制約手下,甚至一身祖衣披到一個EMBA的教授身上。這真是讓人不堪其憂!

這實際上從更徹底的層次上消解了佛教的神聖和莊嚴性。除了賣門票、拈高香、被上市,佛門還和這個時代人們最為痛恨的貪腐等糾纏在一起,成為民憤的公共假想敵。這是多麼危險的事情。

2.投機精神:高端路線的心理基礎

客觀地講,「大客戶資源」有其天然的吸引力,那麼佛教的信眾們要借力振興佛門,表面上看也算是有理性選擇的心理基礎。但事實上,如果權貴們本身就是來寄託安全感的,而你把佛門發展的安全感也反過來寄托在他們身上,彼此間就「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這種相互寄託怎麼會是理性精神,而不是一種投機精神呢?後面的問題不言而喻。

何況,在此之上還有一重更大的投機,就是自己明哲保身就能長盛不衰。走上高端路線之後,面對社會大形勢之下娛樂經濟對佛門的戲謔、商業旅遊對叢林的裹挾、地產經濟對寺院的侵吞,絲毫不以為意、不發聲、不作響、不伸援手,免得強硬的護法姿態嚇跑了朋友圈中那些高冷的精英們,因為他們原本也有類似的計劃。

把上述行動選擇的基礎說成是「投機」實在太輕。拋卻整個佛門的聲譽和前景,自顧清高,這何嘗不是麻木,甚至是一種狡詐?這種單個經濟人理性的水平之短淺,一眼望穿。

難道在佛教背著數口黑鍋越來越走下坡路的背景之下,在佛教神聖性甚至合法性不斷遭到質疑的情形下,個別高冷朋友圈所支撐的叢林或道場真的能獨善其身嗎?

「高端路線」實際上是目前個別佛弟子間存在的最為隱晦、暗鈍的隱喻。如果這種個別思路疊加成一種普遍模式,它直接預示的就是佛教的不可長期的存在性。

3.個人主義:高端路線的人性基礎

投機的心理基礎,更根源於個人主義的人性基礎。佛法應世,原本是為了度脫人性,是要救度眾生於業力漩渦之中的。而個別佛法的信仰者甚至住持者,卻恰恰在這人性的弱點中打轉。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大家的手上轉來轉去,看得很頻繁。是現任的哈佛大學校長德魯·福斯特在2015 年的畢業典禮上一段總結的話。她說:「這是一個自拍——還有自拍桿的時代。」這是在詮釋一個自戀和自私的個人主義人性走勢。

營造一個不缺供養、坐享圍觀、笑談間籠絡人心的安全氛圍,把自己的這一片小天空打造得精緻可人,發發新聞,晒晒莊嚴,就以為大事了畢,沾沾自喜。這樣的大德們,還真的就像是自拍桿一樣。他們無疑已邁入了一種「小確幸」,或者是一個「小時代」。

《小時代》是個電影,你們看過,我沒看過,而「小確幸」這個道理我懂。「小確幸」是怎麼來的呢?這是村上春樹的小說里的一個概念,在日本沒有流行,一到台灣就流行。因為台灣的經濟從外向型經濟體漸漸衰弱了以後,逐漸人們開始內斂,並且在內斂的過程中去尋找小小的安全感。那麼「小確幸」成為了台灣人非常時尚、特別喜歡的一個代名詞。人人都有代入感,所以它就迅速地蔓延、被使用,尤其是青年人。

對於它的解讀,有人說,我在搬房子,整個房子里一片狼藉,卻一不小心從一個抽屜裡面掏出來了一盒小餅乾,是非常精緻、我最喜歡、很早就存起來、一直找不到的。把小餅乾放在口裡,搬不搬房子的事也不管了,躺在那開始享受,這就是「小確幸」。

在那些時常上新聞,曬建築群的宏大的道場之外,我們看到,像基督教、天主教他們就沿襲著他們歷史以來的拓荒精神,不斷地在開闢著中國腹地,尤其是落後地區的信仰陣地。而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肯入泥入水的個別佛門四眾弟子,或者是一些法師們,已經在當下中國人文精神回歸的大勢中輸掉了第一局。

異化了的以叢林為單位的個人主義、過度的自我關注,淡漠了對於眾生的責任感,削弱了服務意識,這幾近於背叛了大乘佛弟子的入世原則,實質上也削弱了對於「法無我」空性去進行實證的潛質。

4.合法性危機:宗教情操的喪失

貴族宗教、高端路線、投機精神、個人主義這些標籤,已經在預示著本該俯身慰眾生的我們的團隊,有少數人已經失去了起碼的宗教情操,暴露出了不足以為人所託付慧命的合法性危機。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當僵化的道德標準和魚龍混雜的神通異能不足以簡別一位合格善知識的時候,宗教情操的有無,已經成了特別敏感的標準,應該是教職人員的底線。

佛教的追隨者、愛好者,也應當擦亮眼睛,看清這個所謂「不笑不足以為道」的時代。「道」大多只會停留於和功利無關的環境里,勇於到這樣的環境里去追求的,才有可能求得到「道」。而到黃金鋪地、鈔票橫飛的場合裡面,既然能夠滿足世俗的功利之欲,那麼大道定然只能逃到十萬八千里之外,只能遙望而不可瀆玩。

「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天天掛在我們佛弟子嘴邊的話語,表達的其實就是「群眾路線」。對於四眾弟子來說,脫離群眾的發展路線,是遺忘了三寶團體存在於世間的根本目的和必要性。

這樣的遺忘讓我們的修行變得猶如《楞嚴經》所講的「蒸沙作飯」。意圖到最難以找到「道的」地方,卻希望一把賺個「真理在握」,一下子弄一個「大道滿懷」,希望把沙子蒸成米飯,希望在沙子里榨出油來,這其實是可笑的妄想疊加妄想。

5. 群眾路線啟示錄:把脈時代,更客觀地尊重因緣與業力

群眾路線並不是一個陳舊的古董概念,它意味著走下「神壇」、走出小資情調的包圍圈,深入眾生、深入生活,更為客觀地尊重事實,更客觀地尊重時代,更客觀地尊重眾生的因緣和業力。

今天,金字塔基座上的芸芸眾生,也被普遍網羅在互聯網上,在這個場域中敏銳探知時勢的變化,確定佛門在弘傳、當代的正法方面的善巧路徑,也應該是群眾路線的題中之義。

我們看到,時下人們口頭上總掛著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家」,和以往在傳統社會中的思維模式及其影響下的生活方式已經大相徑庭了。

比如一個簡單的例子——滴滴和快的互相爭市場,58同城與趕集網互相爭市場,一開始是互相拼殺、投入了很多資本,然後在網路上互相拼殺得不分高下的時候,他們迅速轉型成了好夥伴,變成一家人了。現在滴滴和快的合併了,58同城和趕集網也合併了,成為了一家網站。

互聯網思維里,由對手打成兄弟,這是一個極速轉身的時代。互聯網市場當中的競爭,往往在兩相對峙、難分高下的時候,便迅速轉身合併,他們成了一個人。

競爭不再成為一個你死我活、按個兒排序的互掐過程,而成為一個試金石,讓彼此之間敏銳探底對方,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讓彼此生存得更好的角度和方式。《水滸傳》就是講這個的,梁山泊的好漢不打不相識,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群眾深處、生活深處所展示出來的和美與互利的走向,這種大數據時代遠離投機精神和個人主義的走向,值得佛門的住持者來進行深度的思維。

以虛擬來規定現實的互聯網及其運作模式,將進一步地將其影響力延伸到社會更加廣闊的範圍,延伸到各種機構、文化和信仰領域中。佛教的發展事實上也已經處在了一個走出圍牆、面向大眾的轉型當口,從院子里的信仰逐漸走向大眾,成為大眾意識里的公共事物。

那麼在這個時代,一切都在轉型,停滯在傳統認識里,沉湎在固有格局裡,都有可能漸漸被群眾智慧拋在後面。而調整轉身越快的宗教團隊,則會在更大幾率上贏得深廣的生存與弘傳空間。

把脈時代、跟進變革的基礎應該是我們滿滿的對於眾生的祈願、對於生命的關懷,是我們秉持不變的宗教情操與信仰情懷的一個表現。

所以,正所謂「道也者,每下愈況」,「道」在最為平實的生活當中。既然,虛擬的網路也已經成為平實生活的常用品,那麼它也像擦地做飯上洗手間一樣,那也是一個平常處,那也是一個讓「道」再現的地方。

當虛擬遇到了網路,我們一切將不再可能逃避,因為網路很有可能本身代表一種實體,支撐著人的一種個性的煩惱以及虛擬的躁動、虛擬的欲求。遇到網路以後,網路把它實現了,把它變成世界上真正存在的事物。那麼在這個時代,有什麼可以逃避呢?

網路很顯然也成了一個「道也者,每況愈下」的場所,我們有必要把大道也印入到這個場所當中去。在最為平實的生活當中,佛教的初心和未來,也呈現在最為平凡的人群當中。

我們今天在座的,不是一個特殊的人群,我們天天用網路,可以把自己當成網路上的一個最為平實、最為平凡的人,那麼,很顯然我們也就有分享大道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也有分享大道的資格。群眾路線將帶我們有效地規避佛門發展的有限理性、工具理性,規避合法性危機,葆有宗教情操的底線,抉擇出最為堅實和可靠的發展路徑。

以上是北海禪院禪修營歷年信仰觀察課中2015年的課程——信仰的群眾路線,送給大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