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护国主义和失败主义

失败主义(法语Défaitisme)一词,最早可能在普法战争后出现,在一战爆发后被广泛使用。它被用来描述士兵或其他人所持的那种「战争不可能胜利」或「战争毫无意义」的念头,且常与叛国和悲观主义联系起来。与之相对的是护国主义(俄语оборончество),这个词在战争初期的社民党著作里尚不多见,他们多用「民族主义」、「机会主义」、「社会沙文主义」、「社会爱国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词形容这种思潮。这些当然不等于护国主义,但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护国主义的某些特质。

明眼人可以马上看出,这些词像极了派别间相互攻讦的「帽子」,事实正是如此。双方在论战时都给别人戴上有罪的帽子,而自诩「正义的」、「进步的」、「革命的」一方。事实正是如此。对于俄国而言,在俄国进入战争时,全国的政党联合起来了、全国的阶层联合起来了、全国的派别联合起来了,他们齐心一致地支持自卫战争,这种情况被称作「神圣一致」。而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派坚持斗争,坚决反对护国主义。7月26日的杜马上,布孟两派的代表们采取了联合行动,他们推举一人宣读社会民主工党的反战宣言,宣读完毕后,代表们集体退场,以表示对战争的抗议。自然,俄社民工党被斥为「失败主义」,遭到各方口诛笔伐。

格奥尔吉·普列汉诺夫 笔名之一沃尔金

在形形色色的护国主义者中,最富盛名的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奠基人普列汉诺夫!这让人十分不可思议。在1904的日俄战争中,他还严厉地批判在战争问题上支持沙皇政权的做法,而10年后面对类似的问题,他的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申明赞成军事拨款。不去看那繁多的常见辩言,普列汉诺夫的独特理论发明是「社会主义前途论」,这个理论可以用简明的三段论阐述——大前提:(俄国、欧洲乃至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小前提,德帝国主义侵略俄国,危及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结论,德国的军事行动严重威胁(俄国、欧洲乃至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

这个逻辑十分精彩,表面上看仅是片面套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公式,是近乎庸俗的经济决定论了,但隐藏的意思是俄国的资本主义尚不够发达,无法产生资产阶级民主制。用马克思的话来讲,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决不就是普列汉诺夫的理论基石,既然俄国现状是这样的:进步的最大阻碍是专制统治、资本主义十分不发达,那正应该团结企业主们,坚决反对俄国(和德国)的凯撒!而通向「胜利」的道路呢?就是通过联合,通过第二国际与各国社会党的合作来完成,就在此刻,人们应该全力反对正在试图直接奴役其他民族的同盟国集团。

需要指出的是,从普列汉诺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第二国际(政治上的)中派的特点,即极力维持团结。为此,他们既采取过组织手段和稀泥——试图把俄国党内的布孟两派捏在一起,而不顾观点上的分歧;又在冲突尖锐时对右翼采取近乎放任的举措。普列汉诺夫是辩证法的大师,声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引述俄国谚语「坏的和平胜过好的争吵」,但他又评论说,这句话所反映的人民的思想很片面,不过在这个场合可以和人民一起重申:即使是坏的和平也比哪怕是好的争吵强。

理论上的分歧终归要通过实践解决,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旧理论已经左支右绌、难以为继了,但要战胜旧理论就必须有新理论。旧理论遭到来自左的批判,其中和大名鼎鼎的导师普列汉诺夫打擂台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他曾经的好学生、亲密助手列宁。

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 知名笔名Н·列宁(Н Ленин)

1915年,中立国和两个集团的社会党陆续开始召开不同的国际会议。中立国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决议提出敦促工人阶级尽一切努力夺取政权,以便能击败帝国主义,同时布尔什维克向会议提交了列宁起草的反战宣言:《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与会者打算调解已陷入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社会党之间的矛盾,但这遭到了双方的强烈反对,他们分别召开不同的国际会议,为「保卫祖国」的行径辩护。

2月14日,协约国社会党在伦敦举行大会,决议主张解放比利时,让波兰独立,使「阿尔萨斯—洛林到巴尔干」的各民族都得到充分的自决权。而「德帝国主义的胜利,就等于欧洲民主自由的彻底毁灭」,所以要对德奥帝国主义战斗到底,彻底消灭德奥军队。俄国各派社会主义者一直关注著这次会议,会前孟什维克和托洛茨基派就曾致函布尔什维克,建议用「鲜明的革命国际主义」观点,反对「正式的社会爱国主义」。尽管布尔什维克没有接到要求,但李维诺夫仍赶到会场,代表中央委员会宣读了「声明」。声明里提及德奥法比社会党,由于投票赞成军事拨款,同资产阶级缔结「国内和平」,对社会主义和国际犯下了滔天大罪。没等李维诺夫念完,他就被会议主席哈弟打断,于是这位布尔什维克退场表示抗议。孟什维克虽然没在此问题上与布尔什维克行动一致,但马尔托夫也代表孟什维克和波兰社会党左派向会议提出书面声明,应拒绝按照帝国主义利益来区分无产者。此外声明还强调,只要社会主义政党没有使自身摆脱国内和平,没有恢复政治上的独立,就不可能克服国际的分裂。

随后,由中立国社会党带头组织的,由欧洲反战的社会主义者构成的国际会议——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召开了。尽管这次会议被广泛称为反战的左派会议,但如同季诺维也夫所说,「所谓的左派会议,实际上将是一次『中派』、『调解者』同社会沙文主义者的会议」,这正是列宁等布尔什维克的实际看法。会议的决议是这样的,它指出了帝国主义造成了大战,批评了与资产阶级政府合作、赞同军事拨款的社会党,提出以革命斗争争取和平的基本原则(这一点是左派强烈要求的)。不久之后是昆塔尔会议,列宁的主张最为激烈,「事实上国际已经发生分裂,这暴露出工人阶级对战争的两种绝不调和的政策。而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向群众说明,同那些扛著社会主义旗帜而实行资产阶级政策的人分切是不可避免的。」列宁的主张未被会议接受,中派反对这些主张,并用退出会议作威胁。虽然昆塔尔会议实际上否决了建立新国际的要求,但它也主张谴责国际局,并考虑优先在内部达成共识,再召开国际局会议。

总的来说,这两场会议是(战争问题上)中派的会议,会议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著名的「齐美尔瓦尔德和平公式」——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基于民族自决的且公正而民主」的条约。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武装起义等实际措施没有做出具体要求,这个口号也被帝国主义者、右翼分子利用,企图实现「帝国主义和平」。

对待这一系列问题,列宁的口号是「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他引用毕希纳的话「把和平给茅屋!把战争给宫殿!(Friede den Huetten! Krieg den Palaesten!)」(改编自雅各宾党的「把死亡给暴君,把和平给茅屋」),不要「不割地的和平」,要给无产阶级和劳动者和平,对资产阶级宣战!对于中派关于「保卫祖国」提法的质疑,列宁也做出了回应。「要么我们在原则上承认保卫祖国的职责,要么我们就使我们的国家没有防御能力。」——这是资产阶级的说法,实际上是这样的,「要么我们让自己为了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利益去送死,要么我们就使大多数被剥削者以及我们自己不断地进行准备,以便用比较小的牺牲达到夺得银行、剥夺资产阶级、最终地制止物价飞涨和结束战争的目的。」

战时经济

和某魔幻游戏类似,国家的战时经济可大致分为军用供应与民用供应。

一战是人类第一次经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使各国面临这样一个复杂课题,即如何保障对部队物质器材和技术兵器的供应。千百万大军在辽阔漫长的战线上进行持久而紧张的战斗,需要消耗大量炮弹、步枪和火炮。实际情况推翻了和平时期对军需品储备量及其消耗期限的计算,各交战国都遇到了这个问题。以法国为例,在马恩河会战中每天要消耗24万发炮弹,而和平时期的计算标准仅为1.3万发。为了消除武器弹药供应的危机,各国开始动员工业来保证战争需要,德国第一个开始动员,随后是法国和英国,而俄国直到15年才全力以赴地著手解决这个问题。

军事技术基础落后的俄国,武器弹药危机最为严重。1915年初,每月应生产20万支步枪、2千挺机枪、4百门火炮、2亿发子弹和150万发炮弹,但俄国工业只能提供3万多支步枪、2百多挺机枪、120门火炮、5千万发子弹和40万多发炮弹,缺口暂时只能通过使用老旧和缴获装备来解决。对于英法这种技术发达的国家,能快而好地进行动员,但依然不得不通过向美国订购来解决一部分缺口。俄国也希望从国外获得军事订货,但这成效甚小,1915年全年共进口26万支步枪、1.5亿发子弹、397门大炮和119万发炮弹,尚不到总订单的百分之十。

至16年,俄国的军队供应危机开始解除,它的工业动员大体完成,并且也能通过进口获得相当的补充。英法则通过深挖内部潜力和对其广大殖民地的动员,生产出充足的军事物资,使自身的需要完全保障,并向盟国支援部分。与之对应的是同盟国集团,它们在生产上的优势已经开始消失,但仍能够保持军事的胜利。

炮弹与弹药

比起军事生产更要命的是粮食生产,战争导致粮食减产,长期的战争则导致饥荒。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德国,然后是奥地利,他们被协约国紧紧包围,大量对外贸易被取消了。德国在战前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每年需进口1/3的粮食,因此受到了最严重的影响。对于英国和俄国,情况则稍有不同,他们本身是有足够的粮食的——英国有广袤的殖民地,俄国有广大的农村,问题在于运输。英国需要靠海运,随著时间的推移英国货船的损失越来越大,本土一度出现粮食短缺;俄国需要通过畜力、铁路来运输粮食,可战争恰恰占用了大量的交通资源,随著时间推移,城市的粮荒愈演愈烈。法国则是一个例外,他们本土就有相当的粮食产出,且可以通过较安全的航运获取粮食,在战争期间法国甚至没有对粮食生产和分配采取任何管制。

对于战争中的国家,实施消费品管制是不得已的选择。由于封锁,德国不得不首先采用配给制。战争一开始他们就开始进行粮食垄断;1915年1月德国开始实行粮票制度;至16年底全部重要食品都采用票证配给制度。他们的配给标准也在下降,到17年时,每天配给面粉170克,黄油和脂肪每周60—90克,仅儿童、患者和孕妇可以获得牛奶。而俄国则在1915年8月开始「商品定价」;到1916年10月,定价延伸到其他商品贸易领域;1916年夏,开始实施粮票制度;1916年秋,开始施行「粮食征收制(又译余粮征集制)」。

1916年的柏林

政府采取定量分配的方式企图消除粮食危机,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之而来的是黑市的兴起、投机倒把的猖獗和政府威信的下降。

德国于16—17年发生了「芜菁之冬」,其他的国家情况也不会好。芜菁别名大头菜,是一种类似萝卜的植物,本来是用作饲养牲畜的饲料,但因为16年出现的土豆大减产,许多人不得不以芜菁充饥,这导致了许多食物中毒与营养不良事件。

对于俄国而言,尽管它拥有世界第一的黄金储备,战争还是摧毁了它的金融业,帝俄政府的财政体系完全瘫痪。货币流通量增加了5倍,这造成通货膨胀,1917年2月的1卢布官方牌价只有55戈比,实际只相当于战前的27戈比。在彼得格勒,面包价格提高了4倍,黄油提高7倍多,工业品提高了3—5倍,而工资仅提高了1—2倍,并且需要考虑工作时间的延长。更关键的是,许多时候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商品,自1916年以来,城市的物资短缺越来越严重了,这终于造成了政治危机。

革命前夜

亲小人而远贤臣,这自古就是国家衰亡的征兆。尼古拉二世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特别是大战爆发以后,他拙劣的表现引起了俄国上下的不满,尼古拉二世的退位几乎已成定局。

不过,尼古拉二世也尝试过拯救自己和罗曼诺夫王朝,方式就是单独媾和,这可以说是挽救帝俄的最后机会。为了进行谈判,亲英的外长萨宗诺夫被解职,职务由亲德的施蒂默尔接任,这是沙皇的一石二鸟之计。萨宗诺夫支持波兰独立,而且暗中与杜马中的自由主义者有联系,这犯了沙皇的两大忌讳,此举能借机「消除隐患」,并增加恢复专制的可能。施蒂默尔的和平努力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失败了。德国人的要价被认为过高,并不能轻易接受,最要紧的是德奥联合宣布要(在俄国的领土上)建立独立的波兰王国,这使谈判陷入停顿。同时,在杜马里的自由派开始攻击皇后亚历山德拉与施蒂默尔,他们用二人的德国血统做文章,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尽管施蒂默尔除了姓氏不再与德国有更多联系,皇后更是来自于黑森大公国,一个极不情愿加入德意志帝国的邦国),不过他们的腐败无能是实打实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施蒂默尔去职。自此,帝俄的单独媾和政策已经搁浅,革命风潮正在形成。

右翼十月党人、杜马主席米哈伊尔·罗将柯

1916年底至1917年初,俄军决定在里加地域实施一次进攻战役,名叫米塔瓦战役。刚开始德军对此完全没有准备,在这一方向上德军没有预备队,经过几天战斗后,俄军推进了2—5公里,微小的战果却使俄军付出死伤、被俘达两万三千人的代价。随后德军的预备队赶来,双方互有胜负,最后俄军退回到开始时的防线上。这场战斗暴露了沙皇军队的真实情况。士兵中积压的厌战情绪形成了公开的革命行动,被认为最有纪律、最有战斗力的西伯利亚军也开始产生革命思想。军队不再愿意打仗,它从沙皇制度的主要支柱正在转变为一支革命力量。

列宁曾经说过「要举行革命,单是被剥削被压迫群众认识到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而要求变革,还是不够的;要举行革命,还必须要剥削者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和统治下去。只有当『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的时候,革命才能获得胜利。这个真理的另一个说法是:没有全国性的(既触动被剥削者又触动剥削者的)危机,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的俄国高层,就有著这样一个自由派联盟,就是他们在其后给了帝国直接一击,终结了帝制。随著沙皇所依仗的极右派黑帮分子和宫廷奸党的步步紧逼,越来越多的保守派转向自由派阵营,十月党的主张是在沙皇威权统治下先进行经济改革,在16年上半年仍多次表示对沙皇的支持,后来开始便明里暗里地反对。

左翼十月党人亚历山大·古契科夫

米留可夫出色的演讲在施蒂默尔辞职事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如此,他们长期推动的「信任内阁」计划并未取得成效,沙皇依旧按照自己的心意安排内阁大臣。克伦斯基就曾表示「新内阁比原内阁更糟!」12月29日(16日)杜马被迫关闭,下次会议推迟次年2月27日(14日)。事已至此,大多数资产阶级反对派不得不承认议会斗争方式的失败,转向新的斗争途径。以古契科夫为代表的一部分开始组成各种小团体,他们四处活动,八方牵线,企图进行「宫廷政变」。其实,这些小团体不仅人数很少,而且彼此孤立、缺乏联系,其活动处于「胚芽状态」。而且他们毫无参与革命的意思,不过他们也准备好分享革命后的成果。


时间线

1907年8月,第二国际斯图加特大会。1912年1月18日—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11月24日—25日,第二国际巴塞尔特别代表大会。

1914年7月31日,法国社会党领导人让·饶勒斯被沙文主义者刺杀。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命令扣压奥斯曼帝国的两艘无畏舰。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2日,德国与奥斯曼秘密签署双边防御协定。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英国组建「大舰队」。德国社民党「八月四日策略」。奥斯曼开始在黑海海峡布雷。5日,恩维尔提出与俄国缔结密约,萨宗诺夫拒绝。16日,戈本号与布雷斯劳号加入奥斯曼海军。17日—9月14日,东普鲁士战役。18日—9月26日,加利西亚战役。23日,日本参战。31日(18日),圣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改名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9月5日—12日,马恩河会战。24日,威廉·苏舜被任命为奥斯曼海军中将。27日,奥斯曼彻底封锁黑海海峡。28日—11月8日,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10月29日,奥斯曼袭击俄国黑海沿岸。11月2日,俄国向奥斯曼宣战。5日,英法向奥斯曼宣战。8日,奥斯曼军进入波斯境内。10日,奥斯曼向协约国宣战。11日—12月19日,罗兹战役。14日,奥斯曼帝国宣布「吉哈德」。12月22日—15年1月17日,萨勒卡默什战役。12月,西线士兵自发进行「圣诞停火」。

1915年1月17日—18日,中立国社会党哥本哈根大会。2月14日,协约国社会党伦敦大会。3月18日,英法联合海军尝试闯入达达尼尔海峡。4月12日—13日,同盟国社会党维也纳大会。20日,凡城事件。24日,奥斯曼政府拘捕亚美尼亚知识分子,后成为亚美尼亚大屠杀纪念日。25日,加利波利登陆战爆发。5月2日—6月22日,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马肯森攻势)23日,义大利对奥匈宣战。6月—9月,俄军「大撤退」。8月4日,德军占领华沙。8月23日,尼古拉二世接替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成为俄军总司令。9月5日—8日,齐美尔瓦尔德会议。10月9日,贝尔格莱德再次被占领。14日,保加利亚参战。10月,俄海军甘古特号水兵哗变。

1916年1月9日,最后一支英军撤出加利波利半岛。1月10日—2月16日(1915年12月28日—1916年2月3日)埃尔祖鲁姆攻势。2月21日—12月19日,凡尔登战役。4月15日,俄军占领特拉布宗,24日—30日,昆塔尔会议。5月31日—6月1日,日德兰海战。6月,阿拉伯大起义爆发。6月4日—9月20日,布鲁西洛夫攻势。7月1日—11月18日,索姆河会战。20日,俄国外长谢尔盖·萨宗诺夫去职。8月27日,罗马尼亚参战。29日,保罗·冯·兴登堡接任德国参谋总长。11月5日,德奥共同宣言,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1月23日(10日),大臣会议主席兼外长鲍里斯·施蒂默尔去职。12月6日,波兰王国临时国务委员会成立。29日(16日),杜马被关闭。30日(17日),拉斯普京被刺杀。

1917年1月5日—11日(1916年12月23日—29日),(拉脱维亚地区的)圣诞攻势。2月1日,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3日,德美断交。3月8日—16日(2月23日—3月3日),俄国二月革命。4月6日,美国参战。8月14日,中国参战。

主要参考资料:《第二国际史(中)》、《俄罗斯史(美)》、《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苏)》、《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英)》、《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奥斯曼帝国的终结》、《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列宁全集》、《无畏之海》、《从齐美尔瓦尔德到昆塔尔》、《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日子》、《论战争_普列汉诺夫》、《苏联经济史》、《俄国革命史》、《俄国革命中的孟什维克》。《一战期间俄国居民生活状况研究_Л_И_鲍罗德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大臣会议应战举措_张广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俄国护国主义思潮_王游》、《全俄地方自治和城市联合会研究_周青》。

上一篇:

波粒联邦:布列斯特和约始末(二):帝俄崩溃(上)?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