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底的『門道』與『熱鬧』 ----2 轉載自艸堂

這一篇是部落格轉貼發表在Y4U

《茶底的『門道』與『熱鬧』》主題的後續,

想說用多一些種類的茶作比較,

而且都在相同的儲存狀態之下的茶。

只是同於艸堂先前所說,

目前這種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卻引不起茶友的重視。

所以艸堂只能在自己的部落格抒發己見了!!

抒發己見之前,

當然要先把圖片和說明轉貼過來。

由右至左,分別是04年傳統武夷岩茶、04年文山包種茶、04年梨山現代烏龍茶,這些茶,都沒有密封保存,是用陶罐裝的,所以後發酵很快。

都是4.5G,熱水泡40分鐘。

用了3種茶,想說綠茶也試一下,記得冷凍庫還有03年龍井茶,結果沒找到,卻找到一小包碧螺春,也就拿來作試驗了!!

一忙40分鐘超過了。

碧螺春,8-90%都是芽尖苞,不知是否冷凍幾年,茶底是有點軟軟,但都有展開,不是揪在一起。

不像烏龍的梨山烏龍,04年的沒有密封保存,依然彈性10足。

新茶時輕發酵的04年評比3等包種茶,也是沒有密封保存,現在有梅子味,有點像傳統烏龍的味道,茶底也是彈性10足。

04年傳統味中發酵、輕中焙火武夷岩茶,茶底也是舒展,彈性,但因為焙火,所以觸感上比較『乾』一點點!!

這一款是作為比較的主角標的物,

茶友寄來的不知名『普洱茶』,

茶底經過長時間的浸泡,

還是軟軟的,沒有彈性,展不開。

普洱茶、傳統烏龍(岩茶)、青茶(包種),新制烏龍(梨山),紅茶、綠茶、東方美人,都比較過。

等於未發酵、輕發酵、中發酵、重發酵都比較過,而且除了綠茶冷凍庫外,都是自然沒有密封存放。

但是沒有像茶友寄來的,不知名『普洱茶』的茶底,展不開,軟軟的彈性不好。

曾經喝過一款90年代的明牌『生茶』,

因為以前喝過的都是入倉的,所以沒多大注意茶底,

這一次喝的是未入倉,卻發現茶底有一點怪,

軟軟的、用手一搓,有點爛爛的感覺。

而且不經意在放涼的茶湯之中,

卻喝到非常輕的渥堆味,因為是未入倉,

所以雖然經過10多年,但是還是能感覺『渥堆味』,

如果是有入一點倉,

這種那麼輕的渥堆味就會感覺不到,

這款明牌『生茶』有輕渥堆,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茶底有點軟趴趴、爛爛的、展不開的感覺,

這一款大家口中的『生茶』,應該是要賦予新的稱謂,

因為有經過『渥堆』,是不是還叫他『生茶』,

應該是還有爭議的空間的。

但是本主題的主角不知名『普洱茶』,

喝不出『渥堆味』,等於是沒有渥堆發酵過,

但是為何茶底會軟軟的、爛爛的、展不開??

跟其他7種比較茶品不同??這才是艸堂發表主題的討論重點。

這一款不知名『普洱茶』,

茶湯清澈明亮、香甜可口、蜜香明顯,

如果別人用這種形容詞來形容普洱茶的茶湯,

艸堂是會退避三舍的,

可是剛好,這一款不知名『普洱茶』,就是這種感覺。

目前的一些普洱茶,為迎合現飲的順口口感,

於是做出一些以前沒有過的作法,

艸堂認為,這一款不知名『普洱茶』,

就是這種觀念下的產物,用不同於以前傳統普洱茶的作法,

把茶裡的刺激物質拿掉,再用不同於以前傳統普洱茶的作法,

讓茶香甜口口、蜜香明顯。

只是這種作法,把茶葉本身的後陳化循環鍊條去掉幾節,

再用其他比普洱茶精緻的作法來表現香氣,

這樣的作法,對於普洱茶現飲當然提供了比較好的感官感受,

符合現在的趨勢。

但是這種作法,對想要長期儲存,

並期望把普洱茶,透過長期儲存轉化為陳、醇、厚的老茶,

對於有這種期待的人,這種作法的『普洱茶』,

因為以前沒有經驗,所以大概會增添很多不可預期的變數,

這些還是要慎重考慮和長期觀察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