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意

会意是把两个或更多独体的「文」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字,将这些「文」的意义也相互融合,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例如把两个「木」合起来组成「林」,用「人」靠在「木」下表示「休」,等等。在许慎的定义中,「比」意思是比并,「类」指事类,「谊」同「义」,「㧑」同「挥」,「指㧑」本来的意思是以手或手持物挥动来示意,这裹指意义之所向。「比类合谊」的大意是:把分属相关事类两个或更多「文」并在一起,将它们的意思合并。除了许慎所举的例子,会意的例字选有:

从:金文作,从二人,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 。

莫:甲骨文作,从二林从日,像太阳落到林莽中。有的甲骨文作,从二艸从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

集:篆文作

,从隹或三隹,从木,像一只鸟或一群鸟栖息在树上。

步:甲骨文

从止从

(音tà,反过来的「止"),分别像左足和右足的足趾印,表示迈步行走。涉:甲骨文作

,从水从步。两足印在「水」之两侧,表示渡水。

又例如,「突」从穴从犬,表示犬从洞中冲出来;「众」从三人,表示很多人;「息」从自(像鼻形)从心,表示呼吸或气息(古人认为人和一些动物呼吸都发于心而通过鼻子);「益」从水从皿,像水从器皿中溢出来,等等。

关于会意字,有几点当注意

(1)会意必须根据字的初形,字形变化以后,往往拼合不出正确的字意。例如「行」字,《说文·行部》根撼小篆字形

,解释属「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这就错了。按「行」字甲骨文作

,像十字路口。可见「行」是象形字,而不是像许慎说的会意字。许慎之所以说错,正是因为「行」的字形发生了变化,而许慎没有见到甲骨文中的「行」字。还有「香」字,小篆作

, 从系从甘,到隶书中,原来的「黍」就变成了「禾」,「甘」变成了「曰」再到楷书裹「曰」又变成了「日「。用「禾」会意,还勉强说得通(甲骨文中的「香」上面就有作「禾」的)但「曰」或「日」与「香」的意思就没有直接联系了。

(2)会意字构形和表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对同一个字,不同的人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许慎所举的「武」字。「武」甲骨文作

,小篆作

均从戈从止。《说文》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武」的认为「武」的本义是制止战争。「止」是「趾」的古字,现代有学者注意到甲骨文中从止的字,意思多与人的足趾、行走或奔跑、前进等有关,而没有表示「制止」义的,因此认为「武」字早期的字形表示的意思应当是带著兵(戈)出征。

(3)一些独体的文在组合成会意字时,会省掉其中的一部分。例如「牦字,《说文·牦部》:「牦牛尾也。从牦省,从毛。」这是说「牦」字从牦从毛但「牦」省去了下面的「牛」。

四、形声

形声字都由两个字(独体字或合体字)复合而成,一个叫做「形符」或形旁」「义符」,另一个叫做「声符」或「声旁」。形符表示事物大类, 声符主要表示读音。「以事为名」,段玉裁注:「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大意是:依照事物所属的大类,选取标志这个类的字作形符。「取譬相成」,段玉裁注:「譬者论也,论者告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大意就是说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声符。许慎所举的「江」(长江)、「河」(黄河)二字的读音在事物类别上都属于水名,所以选取「水」作为这两个字的形符;又根据「江」「河」二字的读音,分选取「工」「可「作它们的声符。

关于形声字,运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形声字中有了表音的成分,是汉字造字法的一大进步。由于形符标志事物所属的大类,汉字中音同、音近的字又很多,所以形符、声符的选择范围都很广泛,形声就成了最能产的造字方法,从甲骨文开始,时代越往后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后世造字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氢」「氧」「汞」 「铝」等化学元素的名称。

(2)有些字的声符或形符在组合成形声字时被省掉了一部分。例如「莹」字,从玉荧声,但声符「荧」省去了下面的「火";「荦」字,从牛声,声符「劳」省去了「力」。这是声符省略的例子。又如,「亭」字,从高丁,但形符「高」省去了下面的「口」;「弑"字,从杀式声,形符「杀省去了「殳」。这是形符省略的例子。

(3)形符和声符在形声字中的位置关系比较复杂。有些形符的位置相对固定,如「木」「水」多在左,「艸」「竹」多在上,但并不严格,「柔」「棠」的「木」就在下。形符、声符分别得比较清楚的,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左形右声(杨、牯、摇、帆、忆、沦、孩);左声右形(项、瓯 、鸦、期、胡);上形下声(箭、芳、岭、室、璧、空);上声下形(棠、岱、响、壁、瓷、资、犁、斧):内形外声 (问、闻、辩);内声外形(辟、阁、国、裹、衷、匣)等几种情况。有一种半包围结构,例如」作形符原本多在左,后变化为「辶",在左下。

还有些形符或击符在字的一个角落,或形符和声符混合在一起,需要仔细辨认。如「修」从肉攸声,「旗」从?其声,「胜」从力朕声,「贼」从戈则声,「徒」从辵 是土声,等等。

五、转注

转注的字面义就是辗转相注,甲可用来解释乙,乙也可用来解释甲。对许慎转注定义的看法历来分歧很大,有「主形」「主义」「主声」等各种观点。许慎祗给了「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八个字的定义,还有「考」「老」两个例字。其中「同意相受」比较好理解,大意是说意思相同,可以相互解释。但能相互解释不一定都是转注,关键是「建类一首」中「类」和「首」的含义,前人的理解有分歧。我们可以道样理解:「类」与会意定义中「比类合谊」的「类」意思应当相同,指事类,「首」指部首。有转注关系的字在意义上应当属于同一事类,许慎把属于同一事类的字归到一起称为「部」,找出这些字所共有的、能标志它们所在事类的部分,称属「部首」,把这些字统辖于部首之下,这就是「建类一首」。《说文解字叙》中选有「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话,也提到「建首」「类聚」,您当可以证明「建首」中的「类」指事类,「首」指部首。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说文》中的转注字,至少应当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属于同一部,二是能互训。

来看「考」和「老」两个例字。「老」自为部首,「考」属老部。《说文·老部》:「老,考也。」「考,老也。」符合上述两个条件。《说文?页部》「顶,颠也。」「颠,顶也。」「颡,頟。」「頟,颡也。」「顶」和「颠」以及「颡」和「頟」两组字也符合上述条件。在这几组字中,「考」「老」叠韵,「颠」「顶」双声,而「頟」和「颡」在读音上没有明显的聨系。那么,《说文》的转注是否对声音有要求呢?许慎在定义中没说,祗是举了两个叠韵的字作例字,这是否有某种暗示,还难下结论,祗好存疑。

查看跟六书有关的内容请点击以下文章:

六书(一)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已在微店上架,同时上架的还有其它一些绝版书籍,有需要的同道请点击下面二维码进入同道书店,或者从同道读书公众号「互动路径」菜单中进入「微店」即可。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