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那時候地圖上有標著的,上海地圖老暢銷了

首先作為一名公交迷,公交線路從小就是熟記的,所以我好想說,沒有電子地圖的時候,我就是別人的電子地圖,實際上因為記得住所有的公交線路甚至站點停靠位置,所以實現的功能是一樣的。

但我覺得不是每個人身邊都有公交迷的,而且公交迷也有去其他陌生城市的機會啊,所以我努力想了一下,地圖應該還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住在A地,就會通過地圖瞭解A地有哪些公交線路,大概去什麼方向。要去往B地,再去看B有什麼線路,大概什麼方向。然後看一下他們之間有沒有什麼相交 重合的機會。所以那時候完全陌生的話,只能靠運氣。有直達車,瞬間搞定。沒有的話,考慮幾種可能再去想哪一種可能更準確。有時候為了找到一條換乘路徑花個10分鐘也是很正常,無聊了就看地圖看一下午的日子覺得太平常。

那時候出門是一定要帶著地圖的,有時候還要帶著指南針。而GPS只能靠人體內置了,也就是自己判斷已經到了什麼地方,是不是該下車了。

另外,其實人肉也是十分重要的。再早一點的那個年代,其實很多人是看不懂地圖的。但是憑著樸素的智慧,他們總會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去市中心 商場 百貨大樓 景點一類的地方應該怎麼去,這就是口口相傳的一種結果。所以那個年代一個數字線路號很可能就是一片區域居民的情感共鳴。所以那個年代的公交總是盛產大線,幹線,就是我出門就認識這條線,我的生活基本離不開這條線。如果要去別的地方,打聽一下有沒有其他鄰居知道怎麼走。所以如果一定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很可能會去市中心或者一些大型的景點 商場換車,因為一般這些地方選擇就會多一些。所以很多人出門還是會有這種痕跡,能在大站換車就不習慣在小站換。電子地圖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分散了一部分集中換乘的壓力。

不過其實這種樸素的人肉精神還是在的,比如超市班車,你永遠找不到哪個電線杆上血肉模糊的貼著發車時刻,但是就是有那麼多大媽可以準確的坐到免費班車,說白了她們不怎麼靠地圖,就靠口口相傳。

所以。。。我只想說,其實沒有電子地圖,就沒這麼多路癡。。。

謝邀。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有書,有圖,額,還有某位說到的有嘴。

有書:

圖為1962年《南京遊覽指導》,內含全市當時的14條公共汽車線路,4條電車線路,十多條郊區公交線路,及其他輪渡線路、火車線路等。

內頁如圖:

那個時代,即使是大城市,公交線路也並不多,看遊覽書裏的文字,前後對照一下。如何換乘也很容易看出來。

有圖:

細節如圖:

圖為1986年南京城區交通旅遊地圖。

當時南京有1-22、24、34共25條公共汽車線路,31-33、35共4條電車線路,及其他郊區線路。憑站點表觀察換乘已經不夠方便了。而根據地圖,可以很快找到換乘方案。以上圖片來自:1957,1962,1984,1986,1995,1999年南京公交線路感謝圖片提供者。
鼻子底下就是路——張嘴問。

謝邀!

  1. 當時人們不大會在外地隨處跑,基本跑的要麼是景點,要麼是出差單位、住處或者親戚朋友家,所以現對需要尋找的目的地簡單些。
  2. 這麼簡單的出行目的,往往靠嘴問就行了,因為當時即使是大城市,市區內公交線路也就是二三十條撐死了,而且基本上沿著主要街道走。
  3. 如果嘴問不到,也可以通過地圖查詢,當時的地圖上標有所有公交車站的站點,旁邊還有主要公交線(有些城市是全部公交線)的線路站點列表。


這是一個無聊的智商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