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国凤

 

我之前有一篇文章:《女性活得久却体力弱?注意!五年级女性是长照的高危险人口》,引来一些回响。譬如我提到小女生不爱运动,当了阿嬷还是不积极,网友回应:「在讲我,我都不运动」。

 

我提部分女性会有「三靠迷思」(靠先生、靠小孩、靠政府),网友也回应:「真的!我妈完全是这种思维」、「我本来也想靠政府><」。

 

从网友的回应,确实反映出部分女性疏于老后照护风险的防范,前篇主要目的是提醒姊姊妹妹们,一定要开始注意到自身老后的高风险,简单归纳前篇重点就是,退得早+准备少+体力弱+余命长=老后照护的高风险。

 

但是我也看到网友无奈地说:
「早年拼子女学费,不惑拚房贷,五十岁拚父母照护费,我到底能存多少?」
「4、5年级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这中间的辛酸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呀!」

 

我非常能够体会,要帮著家庭养三代的无奈,如果不三「靠」,姐姐妹妹们要怎么办?除了开始养成运动习惯、重视健康外,关于财务准备部分,综合我个人以及过去采访无数理财专家的心得,以下四个建议提供参考。

 

建议1 :快转人生,概算老后照护开销

 

有一部喜剧电影《命运好好玩》,叙述一位年轻建筑师拿到一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快转自己的人生。真实世界当然是不会有这种遥控器,但是我们应该早点去预视自己的老后人生,譬如请教(观摩)80岁以后、已经卧病在床的老人家庭。

 

是谁在照顾这些老人家?照顾费用是多少?自己老后可能有同样的照顾资源吗?5年级女生,或是说所有的女性,最该严肃面对的就是80岁后的人生。

 

因为女性在80岁以后的余命至少长达10年,而这个阶段却是病痛最多、自理能力又逐渐丧失的时候。即使原本已住在高品质的银发村,可能因为自理能力的丧失,而被要求迁出,如果这时又没有家人或照护人员陪伴,就无法在自宅终老(除非那时照护型机器人已经普及)。

 

因此,我们想要面对自己的长寿风险,就要先掌握风险负担到底会有多重?由于个人状况不同,下表只列出老后照护的年度开支(一般生活与医疗开销尚未计入):

 

老后准备的年度财务概算

 

▲医疗与一般生活开销未列入(图片来源/爱长照)

 

最便宜的照护方式是外籍看护工,我概抓一年30万元(含调涨后的薪资、加班费、健保费、仲介服务费、体检费、就业安定费、伙食费)。以聘雇期10年计,至少要准备300万元的外籍看护预算,这个估算尚未纳入通膨与调薪。

 

以通膨来看,自己与看护的伙食费就会受到通膨的影响,譬如2015年6月的通膨年增率只有0.9%,但是食物类的通膨年增率是4.55%,只要想一想近年有多少食物价格大涨,就知道食物通膨对于老后的影响有多大。

 

在未来,能够请到外籍看护工还算万幸,因为人口输出国持续紧缩出口人力,如果老后聘请不到外籍看护,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集合式的照护机构,譬如安养、看护、照护等中心。

 

目前大致的分类为,安养中心主要接受自理能力尚称健全的老人、看护中心是自理能力已经出现缺损老人、照护中心则是专门安置需要插管等重症者,需要特殊照顾程度愈高,月费当然愈贵。

 

上述老后照护的财务概算,都尚未纳入照护设备、个人的生活开销、医疗费用等。

 

如果姊妹们已经接近、或是进入中年,都要把握老后准备最重要的黄金阶段,赶紧快转人生,问问看正在被照护的老人,到底会有哪些花用?

 

 

建议2 :存老本,更要存理财知识

 

我有一位邻居长辈,职业是修改衣服,case接不完,我常跟她说:「好羡慕你有一技之长,只要眼睛允许,可以活到老、赚到老。」

 

但是大多数女性上班族,缺乏这种可以一辈子赚到老的技术,退休后的收入就变成0。

 

没有可以吃一辈子的技术,又不敢「三靠」的话,怎么办?赶紧学一点理财知识,可以是选项之一。

 

我有一位伯母的定存到期,银行理财专员游说她转「存」到养老险,理专只告诉她:「利息比银行高,投保期间如果不幸往生,又不必担心子女被课遗产税。」伯母立刻委托理专办理。

 

伯母一年后缺钱想要解约,她以为只是「利息」会打折,没想到理专当时没特别提醒的是,这种「类定存保单」,如果在6年内解约,不仅没利息,本金还会亏一截。

 

因此,以消极面来讲,存理财知识,至少可以避免被诱导买到不适合的商品,长寿的女性未来若想要守住宝贵的老本,就要趁著脑筋还灵光时,开始培养一些基本的财务知识。

 

以积极面来讲,女性理财最大的盲点就是太保守,只想靠定存或是保单。欧日都已进入负利率,台湾也是不断调降定存利率,女性退得早、存得少,不能完全指望存钱生息养老。

 

至少要开始学习一种工具的知识,不管是房地产、股票、基金、债券、保险,或是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理财投资的知识浩瀚,不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就可以讲完的,但只要愿意开始接触、开始学习,都不嫌晚。

 

建议3 :不确定的风险,靠保险转移

 

老后的确定支出,譬如基本生活开销,靠平常的储蓄或投资;老后的不确定支出,譬如医疗或照护,可以靠保险。

 

有的长者,60、70岁就病痛不断,经常住院或请人看护;有的长者,到了80、90岁,还能跟团旅行趴趴走,所以医疗与照护,属于不确定的开销,不确定的风险,最适合用保险来转移。

 

譬如残扶险,是按残废等级提供给付,并且不分疾病或意外。长期照护,就是身体出现程度较重的残废状态,就可以用残扶险等产品对抗

 

 

建议4 :长寿风险,靠领到老的商业年金险

 

为什么每一场的年金改革座谈会都如此地剑拔弩张?因为只有年金可以让你活到老、领到老,各族群当然要大声捍卫。

 

但不管怎么吵,年金改革结果,99.99%是「多缴、少领、晚退」,也就表示,老后不能只靠缩水的社会年金,应该至少要有另一份可以稳定领到老的退休金来源,譬如商业年金险。

 

商业年金险除了考量保险公司的安全性,主要是考量开始领的年纪,以及当时的利率水准。越早开始领,可以领到的年金越少,如果不想变少,就必须要趸缴更多的保费。

 

因为越早领、天年还很长,可以领的年数越多,保险公司可以给的年金当然也就会较低。但是还要考量利率水准,如果台湾利率一路下降,可以领的年金也会跟著缩水。

 

我以前听过某位经济学者的感慨-「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女人,就会陷入长期经济萧条。」

 

 

他的言下之意是,女性消费是经济成长的大功臣。但是当我们开心地旅行、买衣饰鞋包、买保养品、或是享受美食之余,也要自我警觉,那谁又会是照护女性老后的大功臣呢?

 

如果答案仍然是自己的话,请记住,在努力贡献经济成长之余,有必要早点防范自己的老后风险。

 

(本文获「爱长照」授权转载,原文刊载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