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这个时代诸多烟花一般的新闻最开始感到兴奋不已,随后是眼花缭乱,渐渐地身不由己,进入了一个思维和情绪的惯性圈套,以至于会想是不是需要大量吞吐水货才能吸取精华。比如我们最常做的事,便是转发致敬。看到一段母亲分娩的视频,我们要转发致敬;航天员回到地面出舱敬礼,我们要转发致敬;面对消防员的”逆行“背影,我们要转发致敬......在这四个字成为一个成语之前,我们不妨把背景推回前景,让故事的主人公回到现场,就会发现敬意绝不仅仅是掌声和激情,它也许是沉默和温情。

  许多人都见过下面这张照片。一次救援任务后,这些“最黑消防员”赢得无数点赞。 然而这张照片上的人,起初却认不出自己。在《瞬间中国》节目中,参与这次任务中的颜振,透露了更多细节。

  全身“黝黑”,是因为那次救援任务的环境充满煤灰。我们只知道任务完成时,消防员跟从墨汁里捞出来一样,面罩一摘,咧嘴一笑,只有牙齿是白的。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身上的煤灰,洗不掉,他们是用洗碗用的钢丝球,一遍一遍刷下去的。

  一个礼拜后,最后一层顽固的煤灰,带着皮肤的表皮一起脱落。疼吗?肯定疼。但是颜振说,疼比脏强。在救援现场,四面八方的煤灰落在衣服上,足有2厘米厚。为了救援,他们要一点一点抠开七八十度高温的煤灰。已经喷了水的现场,煤灰黏乎乎的,走在上面,就像踩在淤泥上一样。当人们以为这张照片中的消防员是靠在墙上休息时,颜振说那不是墙,是浓浓的烟气。

  后来,颜振通过照片上人物手中拿的工具认出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很帅。每当做好事救人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最帅。当他面带微笑地说“这只是我们很普通的一次救援任务”时,他真是帅到令人肃然起敬。

  颜振的讲述似乎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那就是比起在有人受伤甚至牺牲后致敬,我们更希望每次执行任务后,他们能安全回来。比这更迫切的愿望,便是减少意外的发生,少让消防员出警。

  近日,一个不能吃的“蛋糕”甜到了许多人。肖德明是一名消防员,在他生日这天,结束夜间演练时已是晚上11点,得知战友过生日,消防员们用消防水带为他制作了一个特别的“蛋糕”,而肖德明许的愿望就是“每次出警,都可以平安回来”。消防战士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就像颜振说的,战友们特别熟悉,光看后脑勺就能认出是谁,他们是可爱可敬的人。

  敬其然,也敬其所以然。我们的敬意,不仅存在于牺牲人数中,更存在于他们对每一次救援任务的尽职尽责;不仅存在于他们的飞檐走壁英勇无畏,更存在于他们平时训练的勤奋刻苦;不仅存在于每一次对“逆行英雄”的感动,更存在于他们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也不求打动任何人,只求你我平安的心情。

  我们的掌声,也不止献给一次盛大的演出,更是向其背后的付出致敬。平常的努力,平凡人都会经历的平凡事,甚至更为闪耀。

  在《瞬间中国》还有这样一位经历过人生“高光”时刻的人,她就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这样一个“符号化”的人物,成功的故事被讲了无数遍,而她亲述“平凡普通”的经历时,却更能引起我们的敬意。

  刘洋自称刚进军校时,是一名“差生”,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在别人准备洗漱、休息的时候,她一圈圈在操场上练体能。而今她特别感谢18岁的自己,跑步时她从来没有在中途停过。即便再慢再累,刘洋也会咬牙坚持一步一步跑到终点,挪也要挪到终点。

  照片中,刘洋的笑容自豪且坚定,但她坦言在军校时也曾迷茫过。后来一封来自同学的信令她重整旗鼓。信中说:“你要成为新中国的第七批女飞行员,你现在所有的努力和吃苦,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想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理想就在那里,刘洋打开了心里那扇封闭的窗,不再仿徨。

  后来在执行航天任务时,像鸟儿一样在太空舱中飞来飞去,固然令她印象深刻,而出舱的时候,脚踏实地,不再飘来飘去的感觉同样令她激动。“脚踏大地的感觉实在太好了,回家的感觉实在太好了。”原来,刘洋曾经在太空舱梦见了孙悟空,孙悟空的两句话,引起了刘洋的共鸣,“踏南天碎凌霄。如果一去不返?便一去不返”。太空中的激动和回到大地的激动,是因为刘洋既有信心能够圆满完成任务,也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牺牲。这些激动,其实是因为航天员的大无畏精神。透过时事的迷雾,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更可敬的航天员。

  “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救援,虽然说困难是困难了一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很平常了,因为困难都是被人克服的。我也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消防员,做的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要经历过多少“不普通”,才能风轻云淡地说出“普通”。将平凡变成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不凡。将激情喝彩变为谦逊与温情,就是敬意。没有敬意的激情是存在的,但在平凡日常的温情中,敬意不可或缺。

  敬畏生命,致敬平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