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這個時代諸多煙花一般的新聞最開始感到興奮不已,隨後是眼花繚亂,漸漸地身不由己,進入了一個思維和情緒的慣性圈套,以至於會想是不是需要大量吞吐水貨才能吸取精華。比如我們最常做的事,便是轉發致敬。看到一段母親分娩的視頻,我們要轉發致敬;航天員回到地面出艙敬禮,我們要轉發致敬;面對消防員的”逆行“背影,我們要轉發致敬......在這四個字成爲一個成語之前,我們不妨把背景推回前景,讓故事的主人公回到現場,就會發現敬意絕不僅僅是掌聲和激情,它也許是沉默和溫情。

  許多人都見過下面這張照片。一次救援任務後,這些“最黑消防員”贏得無數點贊。 然而這張照片上的人,起初卻認不出自己。在《瞬間中國》節目中,參與這次任務中的顏振,透露了更多細節。

  全身“黝黑”,是因爲那次救援任務的環境充滿煤灰。我們只知道任務完成時,消防員跟從墨汁裏撈出來一樣,面罩一摘,咧嘴一笑,只有牙齒是白的。而我們不知道的是,身上的煤灰,洗不掉,他們是用洗碗用的鋼絲球,一遍一遍刷下去的。

  一個禮拜後,最後一層頑固的煤灰,帶着皮膚的表皮一起脫落。疼嗎?肯定疼。但是顏振說,疼比髒強。在救援現場,四面八方的煤灰落在衣服上,足有2釐米厚。爲了救援,他們要一點一點摳開七八十度高溫的煤灰。已經噴了水的現場,煤灰黏乎乎的,走在上面,就像踩在淤泥上一樣。當人們以爲這張照片中的消防員是靠在牆上休息時,顏振說那不是牆,是濃濃的煙氣。

  後來,顏振通過照片上人物手中拿的工具認出了自己,他覺得自己很帥。每當做好事救人的時候,他都覺得自己最帥。當他面帶微笑地說“這只是我們很普通的一次救援任務”時,他真是帥到令人肅然起敬。

  顏振的講述似乎給我們提了一個醒,那就是比起在有人受傷甚至犧牲後致敬,我們更希望每次執行任務後,他們能安全回來。比這更迫切的願望,便是減少意外的發生,少讓消防員出警。

  近日,一個不能喫的“蛋糕”甜到了許多人。肖德明是一名消防員,在他生日這天,結束夜間演練時已是晚上11點,得知戰友過生日,消防員們用消防水帶爲他製作了一個特別的“蛋糕”,而肖德明許的願望就是“每次出警,都可以平安回來”。消防戰士們之間的感情很深,就像顏振說的,戰友們特別熟悉,光看後腦勺就能認出是誰,他們是可愛可敬的人。

  敬其然,也敬其所以然。我們的敬意,不僅存在於犧牲人數中,更存在於他們對每一次救援任務的盡職盡責;不僅存在於他們的飛檐走壁英勇無畏,更存在於他們平時訓練的勤奮刻苦;不僅存在於每一次對“逆行英雄”的感動,更存在於他們不覺得自己是英雄,也不求打動任何人,只求你我平安的心情。

  我們的掌聲,也不止獻給一次盛大的演出,更是向其背後的付出致敬。平常的努力,平凡人都會經歷的平凡事,甚至更爲閃耀。

  在《瞬間中國》還有這樣一位經歷過人生“高光”時刻的人,她就是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這樣一個“符號化”的人物,成功的故事被講了無數遍,而她親述“平凡普通”的經歷時,卻更能引起我們的敬意。

  劉洋自稱剛進軍校時,是一名“差生”,許多方面不如別人。在別人準備洗漱、休息的時候,她一圈圈在操場上練體能。而今她特別感謝18歲的自己,跑步時她從來沒有在中途停過。即便再慢再累,劉洋也會咬牙堅持一步一步跑到終點,挪也要挪到終點。

  照片中,劉洋的笑容自豪且堅定,但她坦言在軍校時也曾迷茫過。後來一封來自同學的信令她重整旗鼓。信中說:“你要成爲新中國的第七批女飛行員,你現在所有的努力和喫苦,都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想清楚了自己的目標就是要成爲一名優秀的飛行員,理想就在那裏,劉洋打開了心裏那扇封閉的窗,不再仿徨。

  後來在執行航天任務時,像鳥兒一樣在太空艙中飛來飛去,固然令她印象深刻,而出艙的時候,腳踏實地,不再飄來飄去的感覺同樣令她激動。“腳踏大地的感覺實在太好了,回家的感覺實在太好了。”原來,劉洋曾經在太空艙夢見了孫悟空,孫悟空的兩句話,引起了劉洋的共鳴,“踏南天碎凌霄。如果一去不返?便一去不返”。太空中的激動和回到大地的激動,是因爲劉洋既有信心能夠圓滿完成任務,也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犧牲。這些激動,其實是因爲航天員的大無畏精神。透過時事的迷霧,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更可敬的航天員。

  “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救援,雖然說困難是困難了一點,但是對我們來說很平常了,因爲困難都是被人克服的。我也不是英雄,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消防員,做的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要經歷過多少“不普通”,才能風輕雲淡地說出“普通”。將平凡變成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是不凡。將激情喝彩變爲謙遜與溫情,就是敬意。沒有敬意的激情是存在的,但在平凡日常的溫情中,敬意不可或缺。

  敬畏生命,致敬平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