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零售業幾乎被便利店「刷屏」。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顯示,2015年中國便利店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從統計結果來看,便利店增長率超過20%的城市佔到所調查城市總數的47.5%。

在政策層面,由於近兩年北京市商委推出的一系列鼓勵政策,北京市便利店的增速高達23.5%。甚至有媒體斷言,照這個趨勢下去,北京既有可能成為繼上海之後的下一個便利店密集區域。

企業層面,沃爾瑪、麥德龍等外資大賣場巨頭開始發展自己的便利店業態,擁有BAT背景的線上企業更是將便利店視為O2O布局中線下的流量入口。

無論是行業數據、政策扶持亦或是企業舉措,都指向同一個趨勢:便利店這個與超市、百貨齊名的三大傳統業態之一,開始展現新機,站在了又一輪風口之上。其超過20%的增長速度更是讓實體店在「關店潮」中感到一絲暖意。

巴菲特曾說過,別人貪婪時我當恐懼。越來越多的各路玩家殺入便利店市場,這是一件好事情嗎?當下應該給「高燒」中的便利店投資潑潑冷水,踩踩剎車,讓外來者認清這個行業的真實狀況。

真相一便利店事實上也在增速放緩

雖然統計數據顯示,便利店增長率超過20%的城市佔到所調查城市總數的47.5%。但有業界人士向《第三隻眼看零售》透露,就他掌握的情況來看,當前整個便利店行業也呈現增長放緩的趨勢。「儘管與微增長甚至負增長的大賣場、百貨業態相比,便利店的增長算是相當不錯,但漲勢也不如之前那麼樂觀」。上述人士表示。

真相二

成本上漲甚至高於銷售增長

便利店發達的地方往往也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房租和人力成本相對要高出其他區域。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曾經針對19家便利店企業的調查顯示,便利店平均單店銷售額增加8.8%,而各項成本上升的比率為8.1%,各企業的門店經營繼續承受成本上漲的壓力。好鄰居便利店總經理陶冶去年撰文稱:從2009年到2015年,好鄰居單店營業額上升一倍,但租金和人工兩大成本的上漲都高於一倍甚至接近兩倍。

真相三

真正賺錢的便利店不超過一半

儘管便利店與超市、百貨並列為傳統商業的「三大業態」,但奇怪的是,迄今為止,本土零售中沒有一家以便利店為主營業態上市的企業。有業內人士表示,在中國經營的便利店企業中,真正意義上能夠實現盈利的不超過一半。「出於優化稅收的緣故,便利店企業往往將很多門店以個體戶加盟的形式來核算,並沒有按照一般納稅人繳稅。如果嚴格按照相關稅收政策的話,很多本土便利店企業的盈利狀況就非常堪憂」。上述人士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

真相四開便利店其實很「燒錢」

一些投資人想當然以為便利店由於門店小,投入會比較少。但事實上便利店是一個重資產項目。原全時便利總裁張雲根表示,全時便利一家店的投入保守估計要在100萬-200萬元之間。「做便利店項目,從創業到一年開出20家店的規模,至少要投資5000萬元。在這個行業裡面要有所作為,沒有十幾個億的預算幾乎』砸不出水花』」,張雲根表示。

真相五經營便利店要比你想像中難

開一家小店能有多大學問?事實上,經營便利店的難度甚至要大賣場。便利店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門店擴張背後是一套完整的體系架構來支撐。從後天到前端,供應鏈到營運標準,每一個細節都考驗便利店經營團隊的能力和水平。

真相六本土便利店至今沒有擺脫「小超市」的窠臼

儘管本土便利店在不遺餘力向日本同行看齊,但至今為止,學習和模仿依然停留在表面上,「形似而神不似」。一位便利店專家表示,本土便利店與日本便利店企業差距在以下幾個方面,門店營運能力和對於標準化的執行力;商品研發能力、信息技術以及自有品牌開發能力;供應鏈和物流配送能力。大多數本土便利店的玩法依然是超市小型化的概念,這與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相去甚遠。

毫無疑問,便利店正處於風口之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便利店專業委員會總幹事王洪濤描述這個行業的現狀是,「市場條件很好,企業任需努力」。我們從日本7-11便利店做大做強超越伊藤洋華堂的案例可以看出,未來便利店在消費市場完全有可能超越大賣場成為主導業態。

那麼,在當下,企業應當以什麼樣的心態去經營便利店呢?《第三隻眼看零售》非常欣賞鄰里家便利CEO王紫的那句話:賣場更新是用心經營的基本。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