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過後,全球經濟陷入「低增長、低貿易、低通膨、低大宗商品價格、高債務」的態勢。以貿易保護主義為特徵的反全球化開始大行其道,英國脫歐、美國退出TPP,德國公開反對TTIP等等。經濟全球化本質上就是經濟殖民,世界大國「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交替出現,其背後是大國之間爭權奪利的伐謀。

當中國這隻沉睡的雄師覺醒的時候,全世界都為之震動。

——拿破崙·波拿巴

全球化概念最早是由1962年麥克盧漢的「地球村」萌芽的,1972年的一項學術著作最早用到「全球化」一詞。事實上,從15世紀地理大發現開始,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經歷了三輪波折,週期性潮起又潮落。第一次是工業革命的爆發,英國、法國、德國交替主導的帝國殖民時代。第二次是二戰過後,以美元國際化為主導,以資本、技術輸出為特徵的全球化,美國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歷史上,全球每次大的危機後,往往伴隨著民粹主義等極端行為。如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出現了意、德、西獨裁政府;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英國進行了第一次「脫歐」公投。今天,相似的一幕若隱若現。

中國從「世界工廠」向全球經濟價值鏈中上游邁進。這是大國崛起的必然選擇,中國經濟30年的經濟發展得益於融入全球化的貿易紅利,對外依存度也越來越高。「一路一帶」的國策顯然是打破以中國製造、美國消費為主的循環圈,從輸出廉價的中國製造,升級到輸出資本、服務和技術,以至於最終輸出人民幣,參與全球貨幣競爭。說白了,中國要搶奪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更大的一塊蛋糕,必然會與美、英、日、韓等既得利益者發生正面衝突。

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化的推動者和最大受益者。這就如一個競技場,他們是運動員,同時他們也是規則的制定者,而且還是裁判。英國在1914年頂峯時代,凈資本的外流佔GDP的9%,比日本、德國80年代的資本外流量還高。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既傳導經濟景氣,逆全球化則會傳導經濟衰退。國際金融資本具有高度虛擬化和跨境流動的特徵,其投機性和風險性,加大了發生全球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